《京华烟云》读后感2000字
牛强
读罢掩卷,思维却依旧停留在那曾经风云变幻的神州大地,我不禁感叹:浮生若梦。试想,在当时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中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或贫或富,或老或幼,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然而,当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有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将四万万中华同胞团结在了一起。顿时,卷尾那首军歌萦绕在耳边:"上战场,为家为国去打仗。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那是怎样的豪迈,怎样的振奋人心啊!
古人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万事皆非完美无缺,就好似潮水,时涨时落。一本《京华烟云》,不一样的世界:穿越到光绪年义和团运动,目睹中国大门如何被洋枪洋炮猛烈轰击;穿越到军阀混战,尔虞我诈的时代,冷眼袁世凯窃国称帝的滑稽闹剧;穿越到一九一九年"五四"时期,体会炎黄儿女渴望血洗国耻,赢得胜利的爱国热情;穿越到思想最为活跃的新文化运动,重温新旧思潮互相碰撞所留下的壮丽诗篇。
清晨,神清气爽,翻开《京华烟云》的扉页,便被林语堂先生的献词深深吸引:"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泪,神舟谁是自由民。"写罢此书,作者竟都感动得流泪,怎么会叫读者忍着眼泪咽下去呢?
书中人物可谓规模宏大,虽不及红楼,然亦可发现,无论是木兰,莫愁,立夫,曼妮,亦或是暗香,姚思安,曾文伯,牛雅琴,牛素云等,大多可在红楼原著中找到原型。想必林先生当年沉醉《红楼梦》之际,一定认识到了二者惊人的相似性,难怪他在给郁达夫的一封信上说:"重要人物约八九十,丫头亦十来个。大约以《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玉,桂姐似凤姐而又无凤姐之贪辣,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娘,阿非则远胜宝玉。孙曼娘为特出人物,不可比拟……"
《京华烟云》书法作品
纵览全书,渐渐发觉独爱木兰,她,蕙质兰心,温柔娴静,率真自然,绝无一丝扭捏矫揉;她,清灵慧俏,才高貌美,博学多识,不愧为新式女子之典范。喜金石,识甲骨,爱京戏,懂收藏,擅鉴赏,真乃天下奇女子也!深受父亲姚思安教导与影响,这位道家女儿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难怪其丈夫称其为"妙想家".她渴望自由,幻想着她这位姚家千金有一天成为船娘,与夫君游山玩水,共享那一片自由天地;她渴望骑鹤下扬州,萍踪浪迹般畅游名山大川;她渴望成为一名村妇,亲临自然,享受那世间的宁静。你可以说,木兰是一个妙想家,或者是理想主义者,但是她那淡泊名利的心志又怎能不令人佩服呢?就像木兰最心爱的诗所说那样:"兄抛渔网赴中流,妹撒钓丝待上钩。尽日得来仍换酒,雨后空舟归去休。"木兰留给读者的,是对自由的向往,而那朦胧的幻想却最终化为泡影。可以说,木兰是道家与儒家的集合体,其父沉潜于黄老之道,亦道亦儒,亦禅亦庄,年幼的木兰耳濡目染,再加之父亲的循循善诱,成就了木兰近乎矛盾的性格。她不拘传统,聪灵俊俏,敏于思考,宽厚待人,乐观豁达,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然而在其内心深处却依旧无法摆脱传统封建礼教对她的束缚,她爱立夫,但只能把这少女情愫深藏心底,苦于无处表达,曾家对她有恩,她别无选择,不得不服从两家长辈的安排嫁给了曾家的孙亚,她记得与立夫共游圆明园的约定,记得幼年同游西山的喜悦,记得杉木洞下那短暂的谈话,立夫在那儿,注视着她,感受着她那柔和的声音,从容的态度,高雅而美丽,和杉木的微风细语相混合,短暂而又值得珍惜。而世间最为难过的便是情爱无法直接表达,对妹妹莫愁的尊重,对立夫的信任使得这两个精神眷侣无法走在一起,也许是遗憾,也许又不是。(www.lieshai.com)木兰自己也说,爱是永远不能封口的创伤。女人爱别人之时,一定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那是她心灵的一部分,她于是各处去寻找失去的那部分灵魂,因为她知道,若不去找到,自己便残缺不全,便不能宁静下来。只有在和自己的意中人在一起时,她才又完整如初;但是自己的意中人一旦离开,自己又失去意中人携走的那一部分,就直到重新和意中人团聚时,才又得到安宁。
提示
没有学会秒刷的用户,快去帮助中心学习吧。
如此看来,木兰并非完美,至少在精神层面上是如此,对立夫,她只能保留心中的爱慕,当立夫因为严词激烈批判政府而锒铛入狱之时,她再也无法顾及深埋心里的感情,利用自己的智慧,给予立夫巨大的精神和物质支持,最终拯救立夫于水火之中。木兰是理想的,有人说木兰根本不存在,而我却坚信,在当时动荡不安,人心思变的近代中国,有那么一个女子,存在过,生活过,成长过。
翻开《京华烟云》,仿佛遨游到了另一个时代。
――牛强
木兰,已然打破了自己当初的避世幻想,望着中国老百姓跋涉万里,这是四万万同胞向西部的大迁移,是啊,她看见,中国同胞不愿当亡国奴,她变了,不再有以前的个体感,就像曼妮所说:"中国抗战即便不想打,也不得不打了。"曼妮的话一直在她的脑海中,她知道,此时此刻,自己也是伟大老百姓的一份子了,她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庞大的抗战队伍当中。
后记:《京华烟云》读完后给人所带来的所思所感,也绝不是我在这篇日志的三言两语就能说完的,小说中线索众多,人物繁杂而又互相联系,更不用说里面所体现的儒家学说,尤其是老庄哲学了,就像《红楼梦》一样,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值得研究,尤其是木兰父亲姚思安先生的处世哲学。好书带给我们更多思考,活跃年青人的思维,甚好,但我深知这并不知最后一篇关于该小说的读后感,文中我仅仅分析了姚木兰一人,站在了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殊不知,角度不同定会带来偏差,对于这部经典作品,今后在闲暇之余我会继续重读,只有这样才会带来新思考,新感受。
牛强
2015年5月28日21:33于电子阅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