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如梦年华》有感1000字
马永杰
这本书是去淮海店的时候,无意间看到的。随手翻看了一下,立刻被深深的吸引住了。奇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本书在店里,翻看目录,便有了答案。第17位作者,正是淮海店的顾客董萍孝。这就不难理解了,她是来店里做服务的时候带给大家阅读的。在征得店长和员工的同意下,把这本书拿回来,看完后感触颇深。
说是一本书,其实是《老年文艺》杂志的增刊合集,作者全是上海老龄大学的学员,都是为了写作这个兴趣爱好而来的,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刻苦练习的成果。因为是普通学员的习作,反而更显得真实,通俗易懂。在专业老师的指导和改正下,自然流畅,别有一番风味。全书27位作者69篇文章,每篇都是写作者从自身出发,通过自己的眼光,思索,体会而来的对人生和生活方方面面的叙述。共同的特点都是老年人,但是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都有,既有北大高材生,也有初中刚毕业就上山下乡的老三届,既有身边的家长里短的老阿姨,也有游离世界各地的老克腊。此书不是张爱玲描述的风情万种的老上海,也没有程乃珊笔下的风花雪月,有的是今夕对比,他们这一代老年人历经前半生难忘岁月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对我们现代这个国家的信心和祝福。总之,全书处处充满了正能量。
让人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到这个城市的普罗大众,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么处处是光鲜亮丽,摩登时髦。也有着太多的无奈与辛酸。就像作者赵苏青写的《"牛棚"里的朋友》一篇,1973年的大年三十,不到十岁的她和姐姐到崇明去看被关押在牛棚的父亲,一群被关押的人中,遇见扣着"历史反革命"帽子的顾阿姨,吃饭的时候问"顾阿姨,侬这么漂亮怎么没人要你呢?",被爸爸以吃饭还堵不上你的嘴责骂后,晚上和姐姐,顾阿姨挤在一个房间睡觉,临睡前又忍不住问了,还说:"你真倒霉".过了半晌,顾阿姨悠悠的说"哎,这就是我的命呀".半世飘零的顾阿姨,后来也不知道怎么样了。但是也有洋溢着人性真情的感人故事,例如陈采菊的《我的"姆妈"》,作者是插队到外地的知青,等终于返城时父母已经去世了,没有投靠的亲人,只能借房子住,房东是一位好心的婆婆,把她当女儿看待,并且阿婆主动帮她在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情况下,把户口迁回到上海,挂到她们家名下。"姆妈"90岁的时候,作者在外地出差,等回来时已经去世了。成为她心头永远的痛。也有另外一位作者写的,好福气的孙家阿婆,年逾九旬被诊断为肠癌,住院期间,一家6个子女悉心照料,最后安然的离去。百善孝为先,并没有因为曾经是十里洋场,而被冲刷掉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