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班主任》序言读后感
方琴
《中国班主任》序言读后感
――相信自己,你能作茧自缚,就能破茧成蝶!
历史回顾
1月26日下午15:58分,李教授在原有的"乡村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研究"微信群基础上,又发起了"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项目研究群,并就招生人数及对象作了明确规定:"招生,不超过20名,仅面向担任班主任工作的中小学班主任".这条信息一投放到群里,恰好被我第一时间看到了,我迅速打开文档浏览了招生规定,即刻怀着诚惶诚恐地试探心情私聊了李教授,向李教授提出了想入群的意愿,没想到李教授再次向我伸出了橄榄枝,我当时真是百感交集:对于一个屡次主动邀请任务,最后不了了之的我,李教授仍是这么包容和鼓励着我。这得需要多大的胸襟和涵养,才能做到这一点啊!
追溯入群一年多来的经历,曾经的过往如同影片一样,一一闪现在我的眼前……
2016年11月19日这一天,我视为我人生中最美好的际遇:我有幸加入了"乡村班主任研究群",我的教育情怀终于找到了一块释放地。在这个群里,我幸遇了一群博大情怀的教育专家,得到了像李教授、林教授等教育专家的引领和鼓励,他们是良师更似益友;在这个群里,我结识了一群火一样热情的优秀伙伴,受到了像"小太阳"、冬梅等一线老师们的启示和影响,他们似故交更似亲朋;在这个群里,我见证了一群教师茁壮成长,感受到了教师还可以比作太阳的,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可以温暖自己……
在这样温馨的光泽照耀下,我尽情地施展教育才情,极力地营造教育乐园;我忘我地倾注教育情怀,任意地播撒教育的春天……于是孩子们因我而别具一格,我因孩子们而特立独行。一切变得预想的那么美好……
1、与孩子们而言:开展了"你好,寒假!"、"你好,暑假!"活动;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班队活动;开辟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组建了完善的班级管理模式;建立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班风……
2、与我个人而言:打开了眼界,增加了见识;提高了认识,增强了能力;坚定了意志,树立了信心;建立了家校合作通道,完善了家校合作机制;开辟了互联网+空中课堂……
每天我都在享受着教育的感动,我用手机不停地拍下每一个灵动的瞬间,于是一部手机内存不够了,我又增加到两部、三部,甚至四部还是不够用……我如数珍宝地在朋友们群里,分享着我和我的孩子们快乐和幸福……记得2017年11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论坛"会晤期间,与同寝室的刘茜老师分享我的手机里的图片时,她竟打趣道:"要是李教授看到你有这么多成功教育案例,肯定会盯着你把它们一一写出来的!"
其实我又何尝没有试着努力写下来呢?!我时常在夜深人静,端坐书桌前,或躺在床上时,一些独特的教育感受,总是让我有把它们写下来的冲动。可当我试图把这些灵动之光,幻化为缜密的学术文字,去群里与更多的伙伴分享时,我却感觉一筹莫展起来:我无法用既有的教育理论,来串联一个个鲜活的实例。我写出来文字的充其量只是就事论事,无数篇有头无尾的的"烂尾篇",哀声短叹地躺在我的电脑桌面上,久而久之我失去了再写作的信心……
我变得越来越颓废起来:一方面是自身教育理论的严重匮乏,另一方面又极其抵触教育理论的学习。我真的是在"作茧自缚"了!
其实我打心眼里是喜爱阅读的,但我却无法钟情深奥的教育论著。以往之所以能主动去翻看它们,不是撰写参赛教学论文需要引经据典驱使,就是完成校本培训册填写任务鞭策,有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功利。因为一见到让我脑洞大开的教育术语,我就头脑发涨无法静心去阅读。于是我想尝试在研究群里,借助邀约写作任务,从而迫使自己去主动阅读教育论著,还是未能得逞自己的企图,最终一次次失信爽约了!看着群里伙伴们的教育理论突飞猛进,我在群里更少发声了,有时甚至想从群里退出,可我太舍不得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了!因为在这里,我这个在学校同事眼中的"来自星星的另类",总能寻找到沟通心灵的伙伴;因为在这里,我在工作中处于无法排遣的低迷期时,总能得到专家老师及伙伴们的慰藉;因为在这里,我教学中再大困难和问题,总能第一时间得到热情相助。这是一个集"学习、教育、研究、发展"于一身的教育者的成长摇篮!就是你想颓废自己,耳旁总会有个声音,在呵护提醒:"相信自己,你能作茧自缚,就能破茧成蝶!"
正是在这种警钟的警示下,我再次有了参与写作的勇气,请求加入"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项目研究群,参与第一期《中国班主任研究》研修。考量参与这次阅读活动的原动力,还是基于活动有李教授亲力亲为的引领。于是报完名后,我当即在网上下单订购了《中国班主任研究》。之后我就像期盼新生儿诞生一样,焦急地盼望着新书的到来,一场大雪导致所购新书至今未能送达手中……这期间,我对着群里伙伴分享的一张序言稿纸,盯着李教授提出的序言写作两个问题,听着"滴――滴――滴"群信息提醒声,看着群里的伙伴们如雪花般分享的读后感,我是如坐针毡、心急如焚。面对一张序言稿纸,和李教授提出的两个问题,我却只能无动于衷,真的是不知从何说起!每天只敢默默地充当着收割机:阅读着一篇篇情真意切的作品。我佩服伙伴们的学习力!我感赞伙伴们洞察力!我敬佩李教授的号召力!眼看第二期研究议题就要呈现了,我再也按捺不住了:没有书就依据群里伙伴分享的序言,结合研修两个问题,联系自身实际做个本色阅读!
一、阅读前期准备问题一
"我"作为发起人和这本书的编者,为什么会推荐首先阅读序言?(如果有后记,我还会推荐阅读后记。)
问题二
您自己以前的阅读,会有意识地读什么呢?也就是说,在别人的文字中,你准备读出什么?
阅读进行时
针对李教授的提出的第一个阅读问题:"我"作为发起人和这本书的编者,为什么会推荐首先阅读序言?(如果有后记,我还会推荐阅读后记。)为了从学术角度精准解读"序言",我也我也像群里的其他伙伴一样,第一时间打开电脑请教了"度娘",关于"序言"概念,群里伙伴也反复阐述了数遍,我不想在这里再做赘言。我只想透过比照序言的概念,了解李教授设置第一个问题的用意。通过序言的阅读提炼,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李教授推荐我们首先阅读序言,目的是让我们在阅读这本书之前,透过作者撰写的序言,对这本书有个通体大致了解:先了解其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初步感知此书的主要内容,明确全书重点、特点以及读者对象、简介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适用范围、对读者阅读的建议、介绍协助编写的人员及其致谢等。有了以上的整体认知结构,再进行整本书阅读,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就能做到有目的地阅读。在李教授的问题引领下阅读,我第一次感受到"序言"原来还是文本"卧虎藏龙"的地方,蕴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是我几十年的阅读生涯里,未曾有过的收获,真的感佩李教授引领我们阅读的用心和智谋!
在第一个问题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可以说是水到渠成,问题也不再是问题。
问题二
您自己以前的阅读,会有意识地读什么呢?也就是说,在别人的文字中,你准备读出什么?
我想循着第一个问题答案,透过序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编者编写该书意图和适用范围
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从班主任人数的"大众化"和研究的"小众化"类比表述,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中国班主任研究现状,同时也直抒胸臆地表明了自己的困惑:令人不解,也发人深思。可贵的是作者并未就此一蹶不振,一个"然而"让话锋急转直下,"无论是从实践变革、理论研究,还是从国际对话的视角看,这一领略都不应该被忽视,更不应该被轻视。"连贯句的表述,让人有拨去乌云重见天日之快感,预示着星星之火即将燎原之势头。紧接着"可贵的是",读到让人有种窃喜的感觉,似乎即将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胜境。果真预料之中:之前的"小众化"也转变为"一批有专业的研究人员和有学术追求的中小学校长、班主任。"至此作者的写作意图彰显纸上:就是想引领"大众化"群体,一起来"来全心地和努力地投入研究之中",同时从参与对象的列举中也揭示了该书的读者对象以及适用范围。
2、编者编写该书的有关编写过程和情况
文中就"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六次成功举办事例、以及"与此同时"各类教育期刊对本研究推动,国内外学者、研究员的投入,"不仅如此",国外相关学者、研究人员参与对话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可贵"的研究"大众化"转变的欣喜,它告示了编者编写该书的有关编写过程和情况,预示了了中国班主任研究所取得成绩以及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力。这种影响不再局限于这种数字"大众化",研究"小众化"的转变上,更在于"现有学术著作与学术期刊的出版格局中",更在于"研究的知识创生、积淀、传播和转化的学术平台上。"
3、编者编写该书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文中三个"正是"排比句的运用,在为读者介绍了协助编写的人员的同时也透露出了作者编辑该书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紧随其后作者又通过四个"要……"排比句式的描述,表明了编者编辑该书的意义和主要内容,与此同时,它也为我们中小学班主任的发展,量身打造了发展规划和指明了努力方向。尤其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背景下,对班主任与安静的设想,给人有种展望和奋起直追的意念。希望借助这本书,如我所望,为我带来专业引领,开拓出新的对话空间和发展趋势。
期待及早收到此书,与群里同伴淋漓畅读,尽情分享阅读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