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罗杰斯心理治疗》有感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读《罗杰斯心理治疗》有感

  静一

  2017年9月,我参加了由梅州市阳光心理工作服务中心举办的读书会,本期读书会的内容是《罗杰斯心理治疗》这本书。之所以参加读书会,一是自己想在心理咨询领域走得更远,二是对读书会这种学习方法略感好奇。

  "认识"罗杰斯,是在备考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时候,那时只知道他是"人本主义之父",只对人本主义的理念稍微有点了解。随着读书会的进行,对罗杰斯的认识逐渐加深,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管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让我获益匪浅。

  我大学学的是管理学专业,对人本主义一点也不陌生,也一直没有怀疑过自己对它的理解。以前我认为"人本"就是把人当人看,无非就是要关心他、理解他、帮助他,对这个理念的理解过于理论化与程式化,缺乏自己的体会。到现在我才深刻理解到,"人本主义"是要"以当事人为中心",学会倾听、深度共情其言语背后的真正需求,才能与来访者建立真正适合他成长与发展的人际关系,这种良好的关系氛围建立了,其它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非也。

  记得刚开始读书会的时候,罗杰斯的人本哲学理念就犹如一股清泉注入我的内心,让我内心一亮。在生活中我也跃跃欲试,于是我开始在工作中去努力去学着罗杰斯的方法去倾听他人,可结果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我此刻发现自己竟然不懂得该如何倾听!更可笑的是,我以前一直还以为自己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是不是很讽刺?

  于是我开始进行自我反思,我发现自己在倾听对方的时候,以前更多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去听,倾听后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回应对方――这与其说是倾听,不如说是在"表现自己".我并没有看到对方需要的东西,也没有回应到对方心里的真正需求。

  认识到这些以后,我在倾听朋友的时候有了显著改变,我开始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听对方诉说,尝试共情对方的需求,我发现这种"通过技术去倾听"的方式确实可以获得他人一定程度上的信赖,但不知怎么的,我总感觉自己"虚伪",并没有真正从心底与别人发生共鸣。

  于是我又开始进行自我分析,最后我终于意识到我背后真正的原因所在(抱歉这里不能分享细节),之后我再倾听别人诉说时也就能做到"真诚",而不再"虚伪"了。这一系列的反思和改变,让我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变得很自如,同时也让我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学心理学最奇妙的地方就是,它可以帮你发现那些你平时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背后的心理根源。当你找到这些根源以后,自身就不知不觉发生了改变。

  很多人都是这样,他们抱怨命运一次又一次的"不公",但他们很少去思考"我们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陷入这个轮回",人们很少去看到自己一直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殊不知如果有一天你能看到这个"恶性轮回"的时候,可能就是你跳出"轮回",命运开始发生扭转的时候了。

  ?

  当我们读到书中蒂尔登案例的时候,看着罗杰斯做了几次的心理咨询,还一直在共情和重复对方所说,我的心里就很着急。我在想:用这种理念就能解决问题吗?真的不用做点别的吗?――其实不只是我,很多一起读书的小伙伴都有相类似的感受。

  现在想来,可能会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这种理念确实可能会有它的局限性;二是来自我们自身的原因:很快的社会节奏让我们每天都变得焦虑,于是打心底就希望心理咨询能够"快刀斩乱麻".

  对于第一点――这个理论的局限性,我也有自己的思考:人本主义疗法有一个重要假设是,人具有自我发展与自我成长的潜能,但是我认为从人的一生发展来看,人的潜能的显现也不是线性增长的,在某些阶段这些潜能可能会停滞。同时潜能应该也有个体的差异,有些人潜能大,有些人潜能小。所以这种理念的有效性是否会跟人类潜能发展的阶段有关?当个体处于潜能的发展期时,运用人本主义疗法会收获较好效果;当个体处于潜能的停滞期时,运用人本主义疗法效果就会打折扣?

  ?

  还记得吴老师在读书会上分享过一段话:"传统的精神分析提供的更多是"父性的角色",罗杰斯的贡献是在原来基础上补上了"母性"的角色。并不是提倡"母性"后"父性"就要完全丢了,现实应用中两方面都需要。罗杰斯做的是补充,不是革命。"所以我们要更加辩证地看待罗杰斯的理论,不能盲目信仰,以为是"万用的方法".

  转眼间读书会就结束了,回顾半年来的学习,我很庆幸当时选择了心理学。此次读书会让我认识了罗杰斯的心理治疗,更重要的是它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很多改变,让我更加美好。对于这个焦虑时代下的焦虑的我,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念犹如一缕春风,让我慢下脚步去感受身边的人,去感受自己的内心。非常感谢阳光心理大家庭,让我走进心理学的大门,让我在心理学的殿堂里不断完善自己,也让我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心理学伙伴!

  静一

  写于2018年1月11日

  

  《罗杰斯与我与你》

  ――回复静一的一封信

  阳光心理・吴嘉瑜

  静一:

  你好!感谢参与2017年第六期《阳光心理读书会》。经过3个月的互相陪伴与共同探讨,相信我们对心理咨询又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性体验以及更进一步的理性认识吧?

  是啊,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误解,又何止千千万。

  众多刚入门的心理咨询师都会选择人本主义作为自己的第一种心理疗法,因为罗杰斯的理念"很美",同时操作也"很简单",似乎只需要听着,然后"嗯嗯,哦这样,我能理解",就可以度过大部分的咨询时间;同时当来访者需要我们说点什么的时候,我们只要把他说过的话总结总结,反馈回给他,做个镜子就可以了;也不需要做什么"努力",只要在心底期盼着"我跟他关系足够好了吧,他的自愈潜能应该可以激活了吧,他自己应该能解决自己问题了吧"……

  上面真的是很多新手咨询师的真实写照,包括当年的我也是这样。

  其实心理咨询越学到后面,包括系统学习了各种疗法,经历了近2000小时的心理咨询个案工作和近150小时的被分析体验后,才能真切体会到罗杰斯理论之难、之深。

  就像练武功一样,有招有式的武功是最好学的,照着下苦功夫就行了。然而最高深的武功往往都是"少招少式",甚至是"无招无式"的,它追求的不是外在的动作,而是内在的功法和理念。比如名震天下的"形意拳",曾经是山西晋商崛起时各大著名镖局里必学的"武林绝学",同时也是后来天津中华武士会和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的"镇馆神功".我在跟随我老师学形意拳的时候,一个"三体式桩法"就练了一年,一年内就只是练这一个动作――在练的人知道其中深邃奥妙,但看热闹的人就没有办法理解了:看似无招无式天天在那站着,但这个娃功力见长,半年不到就能抓起一米八多的大汉像拎小鸡似的轻松,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反之,一些小门小派的武功,因为没有深厚内功的修炼方法,所以他们一编就几十套拳法,每套都有上百个动作,看似"招式繁多",实则是"舍了本逐了末",最终难免落得"不得要领""功效有限"的下场。

  其实真正起作用的,哪是什么外在的"花架子",而是真真实实的内在功力啊。罗杰斯的疗法看似没有什么操作技术,但一句看似普普通通的话语,在罗杰斯这个人口中说出,就能有神奇般的疗愈作用;如果是别人依葫芦画瓢则没有这般效果。

  现实中越看起来简单的事,做起来实则并没有那么简单。如你所说,看似"不费吹飞之力"的一个"倾听"和"理解",真正做起来,难倒了一大群英雄好汉。

  真正具有疗愈性的倾听,是通透的内在自发做出的倾听,是带着敏锐洞察的倾听,是有着深度共鸣感受的倾听,是能够真正放下自身的干扰而全身心"神入"对方精神世界的倾听。表面上看起来很容易,实则做起来有多难,需要多少年的深厚功力才能做到啊。

  罗杰斯本人是学精神分析出身,在40多岁以前扎扎实实进行了系统的精神分析训练和案例工作实践,这些实践积攒起来的内在功力和人格力量,使得他在后面提出人本主义疗法后,即是不需要使用任何"技术",都能很好把咨询进行下去、理解到来访者内心深处的困扰所在、陪伴来访者一同解决并成长。一个治疗师如果没有前面几十年的积攒,一上来直接就模仿罗杰斯五六十岁后的"无招无式"的随意发挥,请问能达到和大师一样的效果吗?

  后面你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看法,你认为罗杰斯提出的"自愈潜能"可能是有局限性的,这种潜能可能会随着生理的发展或心理的变化而出现强弱的变化。在某段时间里,此人的潜能可以很好显现,此时可用人本主义疗法进行工作;而在另一个时间里,此人的潜能会受到"抑制"或"停滞",如果运用人本主义疗法就会效果不佳。

  这是一个很好的假设,如果要进一步验证此假设,需要观察和跟踪大量的心理咨询案例或常人的心理发展实例,通过对众多人的心理变化进行深入观察、记录和研究后,我们最终才能去验证这个假设的成立与否。

  不过,不知道你表达的意思我能不能换成另一种理解:"人类有时能显现出自我疗愈的潜能,有时则不能,为什么?"――对于这种现象,罗杰斯则早有相关论述:他认为人生而有自我调整、自我疗愈的潜质的,但很多时候由于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这种潜能被潜藏了起来,或被抑制住了――就像一颗本身具有"发芽潜力"的种子遇到恶劣的土壤则不能发芽一般,并不是种子没有"潜能",而是环境不允许。所以罗杰斯认为,此时心理咨询师需要做的是:重新提供一个"更适合潜能显现"的土壤――即是我们书上所说的自由的、受保护的、共情的、积极贯注的、无条件接纳的氛围,让当事人在这样的人际互动中,慢慢放下防备与面具,开始真正愿意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此时他的自我调整的潜能才开始慢慢得以激活、显现。

  你最后提到我曾经分享过的话:"罗杰斯所做的,是对各流派理论的补充,而不是革命"――我觉得这是面对众多心理流派理论时我们该保有的客观视角。纵观心理咨询发展的历史长河,各位大师先后创立了各种理论、流派,所有人的努力其实都是在做同一件事:为不断完善整个"心理咨询"大体系而添砖瓦。他们之间虽然会有不同意见、不管观点,但对于整个"心理咨询"的大方向大体系,他们还是一致认可的,他们只是在这个大体系中再添加一些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已。

  我曾经因为类似问题问过我授业恩师,我问:"在克莱因的理论中已经很少看到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影子,是否说明克莱因在当时已经放弃了弗洛伊德的那些东西呢?"师父说:"其实在克莱因生活的那个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就像是‘常识’一样大街小巷皆知了,所以克莱因没有必要在书籍中再去重复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的东西,只需要提出她个人的补充或不同见解就可以了。"

  这件事在我的学习旅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分享与你共勉。愿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看待大师的理论,也愿我们可以更好去学习与掌握心理咨询发展长河中出现的各种闪光点。如你所说,在这纷扰烦躁的社会里,罗杰斯提出的观点就如一缕春风拂面,让焦躁的人们可以慢下脚步来感受身边的人、感受自己的心。希望我们可以秉承罗杰斯的观点与希冀,继续愉快地走下去。欢迎以后有新的学习心得我们再进一步探讨。

  吴嘉瑜

  写于2018年1月24日晚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