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故乡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中国在梁庄》的作者是梁鸿,1973年生于河南省邓州市穰县,200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后,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艺思潮研究。2010年11月,《中国在梁庄》获2010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非虚构作品奖、《亚洲周刊》2010年度非虚构十大好书、新浪2010年度十大好书和《新京报》2010年度文学好书。
该书是梁鸿教授分别于2008、2009年间用近5个月的时间深入河南穰县一个小村落,进行调查采访而完成的,大约10多万字,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记述了河南穰县梁庄近30年来的变迁,以近似纪实手法呈现了梁庄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家乡新建和老旧的建筑、孩子的教育、老年人的留守、年轻人的逃离、情感的空虚、选举的悲哀等问题。
在书中,作者并没有形成一些结论性的东西,但是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一些观点。她否认乡村已经完全陷落,但却又接受乡村已经千疮百孔的事实。她不认为农民的处境已经到了最艰难的地步,但又认同整个社会最多的问题又集中在农民和乡村那里。与此同时,政府对于农民工,对于乡村的种种政策和努力似乎都无济于事,乡村在加速衰落下去,它正朝着城市的模本飞奔而去,仿佛一个个巨大的城市赝品。
-
-
在书中,作者并没有激烈的措辞,亦看不到明显倾向性的话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在以一种相对冷静的、客观的立场来呈现乡村图景。正如梁鸿教授自己所言,她只是以一个归乡者的身份再次进入村庄,所以用的并不是一个启蒙者的视角。这是一个回到生命之初,重新感受大地,感受那片土地上的亲人们的心灵与精神的历程。这本书是一个展示,而不是一种判断或结论。梁庄分明是中国当前农村的真实写照,面对不可抗拒的城市化进程,究竟是应该鼓掌欢呼,还是沉默,只能自己体会。
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梁庄的留守老人芝婶也明白现在虽然出门打工可以致富,但是小孩的教育的确是个问题。农村的教育素质较低,年轻人出去打工,不管自己娃们,爷爷奶奶只能管吃饱穿暖,不会教育,学习上的问题根本没法引导和辅导。老人们也知道孙子长期留在自己的身边,会给孩子带来父母子女分离,家庭割裂,情感伤害等心理问题,但面对忙于在外奔波的子女,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芝婶奶奶也只能用"那有啥门,大家都是这样子"来冲淡这一切的痛苦。留守儿童不只是梁庄才存在,大部分的乡村都存在这一社会问题。祖国的未来,祖国的花朵就这样被培育,如何能够茁壮成长?所以现在寒门出贵子越来越少。
有人说过,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村出来的。在作者的叙述中,有着身为一个观察者的平实、清醒、客观,却又时刻让人感受到其中所饱含的对与故土的深情与眷恋。这份纪实文本,从社会学角度看,可能不够高屋建瓴。然而,它确实如此鲜活,如此具体。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乡村沉痛的现实,让每个读这本书的人,都会在心中自问:为何我们的农村会走到今天这一步?这就是中国农村的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正如书上所说:有些中国在北京,有些中国在重庆,有些中国在西北,有些中国在沿海,但更多的中国在梁庄。
面对一个如此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是一两个方案都可以解决的。但我们社会可以试着步步推进。解决这一问题,如加快发展适合本地区的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使大量外流的农民工返回家乡,这样家长在发展家庭经济的情况下,可以照顾并教育子女,充分发挥家庭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在推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全社会共同努力,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如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就业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留守儿童入城难的问题。
我们看到,中国现代化转型以来,乡土中国在文化、情感、生活方式和心理结构方面的变化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存在。这种难以用是非对错来衡量的矛盾存在,让我们的困惑、犹疑、欣喜、伤感都交织在了一起。
农民工到外面打工,把家庭都搁浅下来了,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我觉得这将是一个十分可悲的事情。农民为了生活不断往外跑,但却很少时间与孩子们相处,这很容易会现成一个潜移默化的分离状况。但不到外面打工却不能把基本的生活需要解决,所以在中国最苦的是农民,最悲哀的也是农民。甚至在农民工心中,教育也不再是孩子将来的唯一出路。在中国大学严重扩招的年代里,在中国大学严进宽出的时代,农村的孩子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考上重点大学,毕业之后能顺利找到一份工作,提高自己家里生活水平已经不错了。但现实是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每月的工资还不如一个农民工的工资,更不用说依靠自己买房、结婚成家了。现在的学历就像坐火车,研究生坐卧铺,本科生坐硬座,专科生买站票,高中生在厕所旁站着,初中生逃票,火车一到站,都要下去找工作的,老板不会关心你是什么学校毕业什么学历,他只会关心你会干什么能够创造多少利润。有关系的找份好工作,没关系的特别有能力的也能找份好工作,但大部分只能找一份仅能解决自己温饱问题的所谓"白领"的工作,还有一部分甚至找不到工作。
作为一名在农村长大的读者,我很喜欢这本书。诚如梁鸿教授所言,从小而言,村庄的溃散使乡村人成为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没有回忆,没有精神的指引和归宿地。往大里说,村庄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民族的子宫,它的温暖、它的营养度、它的整体机能的健康,决定着一个孩子将来身体的健康度、情感的丰富度和智慧的高度。面对这样溃散无根的村庄,我们这个民族将何去何从,我们这些从乡村走出来的个体又何以安放自己的灵魂?也或许,对我们来说,从离开的那一刻起,故乡就再也回不去了。
作者: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