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生命成长
――读《爱弥儿》有感
谢玉娉
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的教育论著《爱弥儿》影响深远,在社会上激起了巨大反响,《爱弥儿》的问世,标志着自然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
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他主张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的教育,即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二是人的教育,即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三是事物的教育,即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的良好经验。在一个人身上,如果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儿童就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自己达到他们的目标,生活得有意义。否则,儿童的天性就会被摧毁,成为“没有味,没有香气的早熟的果子,乃至烂掉”。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最主要的便是教给学生生活的技能,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样,当学生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他们都会有目标,能为了理想而奋斗,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其次,要依照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规律,根据儿童的能力和自然倾向进行恰当的教育,否则会让学生感到束缚,不能自由、健康地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自动手取得对事物的观念。并且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亲自观察和研究各种事物,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会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这样获得的知识要比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还可以使孩子的身体和头脑都得到锻炼。这对于我们化学学科来说是非常有启发的。针对那些抽象、枯燥的化学知识,教师可以废弃以往灌输的方式,通过让学生亲手实验去感受这个过程中的美妙,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纵观全书,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在《爱弥儿》的字里行间体现的淋漓尽致,极其富有内在意蕴,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作为一名初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手教师,我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这样只会泯灭孩子的好奇心。我要做的应该是竭力创造一个能够促进学生自由、健康成长的适当的环境条件,通过对孩子的行为的细致的观察,尽量能选择一种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更好的接受知识,获得个性发展,而不是一味地强迫学生变成一个模子里浇灌出来的玩偶,没有思想,没有个性,这应该是教育最失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