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我们仨》读后感
昨天刚刚通过“微信读书”完成这本书的阅读,现在想来书中情景还历历在目,种种感慨还弥漫在心中。杨绛先生看似平淡无奇的描述,却让人一会读之流泪,一会又忍俊不住;那看似细细碎碎的生活小事,却将一家人的悲喜性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书中第一二部分半梦半实的叙述,让人分不清哪些是梦哪些是现实,但对于描述中杨绛先生的丈夫钱钟书及其女儿钱媛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一家三口的依恋之情、相互关怀之情却让人为之动容。没有波澜的情节,没有起伏的情感,犹如聊天般的文字,却表达出了杨绛先生对先后离世女儿及丈夫无尽的思念,那真真假假的场景更给人一种她的思念近乎精神错乱的误会,读来无不令人心疼,让人心酸。
书中第三部分则是通过回忆,将一家三口的一生记述下来,从两人相识结婚到出国留学再到女儿的出生,回国工作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种种……直至“我们仨人就此失散,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一家人一生的生活种种便活脱脱的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就像我们看到了钱钟书先生的“拙手笨脚”,看到他“磕掉大半个门牙”的惨状;就像我们同他们一起去牛津的校院里修读、旁听;似乎能闻得到他们搬家后学做饭煮肉的香味;他们聪慧过人的女儿以及家人亲戚的各种相处,犹如自家家常……那文字里充满了家庭的气息,充满了人间的烟火味,让遥不可及的名人似乎一下子拉近了与我们普通人之间的距离。
深深打动我的,还是他们一家三口那相互依赖,浓不可分的亲情和处世之道:他们的家很朴素,他们仨个人,很单纯。他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我想这才是家庭最幸福的生活状态吧,也是很多人追求不来或是被很多人忽视的生活状态。现在,有多少人为了更高的职位,为了更多的经济收入而长时间的远离家人,又有多少人明明有机会与家人相守却并没有好好珍惜这份平淡与幸福。文中写到钱钟书先生在外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到家里与家人相聚时,描述钟书先生的心愿: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多么感人的一句话,这似乎比那种白头到老之类的话更能震撼人心。“钟书先生虽然枣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回到现实社会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如此重视与家人的共处?
当读至书本的最后一页,文字没了,附录的书信也没了,所附的画像也没了,甚至三个的生命都没了,但那融为一体,相互交织的情感,那生活中的乐事逗趣,相互幽默的称谓,出门散步的“探险”,在外收集的“石子”……真的可以作为我们生活的典范,至少它将深深的影响着我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