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传》读后感:我的产品观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我的产品观

  ――《腾讯传》读后感

  whombu

  零零散散花了数周,终于把这本《腾讯传》看完了。这本书由吴晓波同志历经五年时间创作,主要讲述了腾讯从创业到壮大过程中自身以及互联网时代的重要事件和主要战略。

  说说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收获和感悟。

  1.互联网产品的流量和商业模式缺一不可

  腾讯最初的OICQ(后来更名为QQ)是模仿国外的ICQ开发出来,起初在中国的用户数不断增长,流量已不成问题。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最原始的投资人套现离场,不过幸好有下家接盘,不然腾讯就会同大多数互联网企业一样消失在茫茫创业队伍中。后来,腾讯研究了中国用户的特点――30岁以下居多,开发出QQ会员、QQ秀等一系列产品,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并逐渐有了盈利。而在腾讯找到盈利路线的时候,ICQ还在苦苦挣扎,最终倒下了。所以说,互联网时代创业企业,其产品不但要有足够的流量,还必须要有确定的且可行的商业模式才行。

  2.微创新也是创新,与山寨不同

  腾讯逐渐壮大之后,在2010年之前,一直跟随其他优秀产品的脚步,它选择与微软类似的战略――哪个产品优秀,就模仿过来,并利用QQ的流量优势,收割市场。例如「QQ游戏」模仿联众,「QQ邮箱」模仿网易,「QQ堂」模仿泡泡堂,以及后来引起著名「3Q大战」的「QQ安全管家」等等。很多人因此都在骂,腾讯是山寨厂商,其已经肥得流油了,还去抢那些初创企业的市场,将创新扼杀到摇篮里。骂马化腾的人甚至包括了曾经在一个站点的网易丁磊,与他“西湖论剑”的周鸿等。但是,书中的解释是,腾讯并没有完全照搬原产品,而是采取了微创新,其很好地利用了QQ好友间的互联关系,使这些产品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在我们的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迭代,力争每个变化都有一些创新,即使这些创新并不明显,只要能给用户带来便利即可。

  3.好的产品不一定是对的,但一定是用户认同的

  由于腾讯的战略指引,其在PC终端开发了叫做「QQ安全管家」的软件,与360的安全卫士相似度极高,进而引来了著名的「3Q大战」。当时我在学校读研究生,记忆特别深刻,还有那封「我们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书中列举出很多证据以及腾讯起诉360不正当竞争胜诉的判决书,但是其结论是「虽然赢了官司,却输了舆论」。这件事后,马化腾并没有像微软一样奋起在舆论上的辩护,而且他也不是那种性格的人。他给公司所有员工发了封邮件,邮件是他对整个事件的反思,其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的那句「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这之后,腾讯转变了战略方向,很少去模仿其他家的产品,而是直接采取了资本注入的方式取得市场。

  平时工作中,我们也一直在考虑我们的产品对不对,却从没有思考过其是否是用户认同的。这需要漫长的与用户沟通的过程,不断地了解掌握用户。我们是否思考过,在自家产品与其他家产品联调过程中,是否出现过3Q大战的场面,将战场放到了用户家里?其实,我们已经这么做了。

  4.居安思危,不断创新,去除官僚主义

  书中提到了一个观点「在互联网世界,即将消灭你的那个人,从来不会出现在一份既定的名单中」。而在我们产品的世界里,也会有同样的问题,大企业会有大企业病。所以,居安思危,永远不会错。解决办法就是,不断创新,引入内部竞争,去除官僚主义。就像腾讯公司的明星产品「微信」,在其开发过程中,同时还存在与其功能类似的手机端实时通信产品处于研发中。内部竞争,有助于大企业的产品创新。

  最后是几句文中摘录的句子。

  *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马化腾,《给全体员工的邮件》*

  *产品出个什么问题,特别多的人骂你。*

  *腾讯是一家工程师文化非常深重的企业,理科生思维把持了它的价值观,从流量变现到内容跨界,关山万重。*

  *在互联网世界,即将消灭你的那个人,从来不会出现在一份既定的名单中。*

  *市场从来不是一个耐心的等待者。*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