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莺湖谜话 》:厚积薄发 走向成功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厚积薄发  走向成功

  ――读《莺湖谜话 》

  文 / 苏德友

  和志强先生相交多年,已是无话不谈的挚友,他给我寄来了飘着油墨香味的新著《莺湖谜话》(古吴轩版,以下简称《莺》)。这是增订版,和1992年版的《莺》相比,首先感到的是新颖大气,16开的版本显然比32开的大了一倍,内容则增加了一倍多,还配了不少和内文相互照应的照片,图文并茂,加上作者广博的知识、对灯谜的深度理解,以及用生动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让人打开此书就有一口气读下去的欲望。说《莺》书新颖,不单是开本和装帧的新,更重要是内容的新。古吴轩版《莺》增加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赏析篇、评论篇、谜作篇和附录,当然在五色篇和谜艺篇中也增加了不少内容。

  作者是有情有义的人,开篇就写"我的灯谜启蒙老师――李惠元",是初心篇更是感恩篇,笔者观此文是原版"童年谜趣"的改写增写,突出了启蒙恩师的鲜明形象,也不忘记灯谜环境给予自己的熏陶和教益。五色篇中的《〈邃汉斋谜话〉》与清代民国吴江谜作,还有附录中的吴江谜人、谜事,都从一个或多个方面影响着作者的灯谜创作和研究。

  谜艺篇中新增篇目《不要囿于‘环肥燕瘦’之中》,是典型的谜艺争鸣文章,语言缜密,层层推进,是很耐读的一篇高质量说理之文。现在灯谜界的辩论气氛不浓,这篇具有借鉴意义。谜艺篇的其他文章也是循循善诱,力求让灯谜爱好者和一般读者看懂接受。

  书中的几篇评论文章分量颇重。作者对其恩师汪寿林和宁夏谜家冯同英灯谜创作艺术风格进行评述,虽是前一版所载,重读时仍有新鲜感。后增的5篇评论都是新作,其中评论《朔方虎迹,清澄透彻――读〈宁夏灯谜〉》是评述宁夏谜书的,笔者作为一位宁夏人读着特别亲切。评论认真中肯,尤其是最后的几句评语,"它编得很纯","没有一丁点儿杂七杂八的东西",读到这里,感到甚是欣慰。他的这篇评论,肯定是通读全书后的有感而发,而不是像有些评论者,看看题目就挥笔而就的臆想粗制。他的其他评论铁定也是在研读书籍、作品后的有理有据之作。

  作者博学,是文化艺术多方面的能手,他的视野和研究涉及地方志、文物、诗词、楹联,还有灯谜等。灯谜是他的起步之处,也是他多年来的趣尚坚守。谜家是杂家,多方面的涉猎,为他的灯谜创作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提供了广泛的创作素材和可借鉴的研究方法。他的好多谜作和赏析文章都得益于多年的文化积累,正所谓厚积薄发。作者是吴江写手,已经出版的书籍有30多部,写起灯谜赏析文章来驾轻就熟,读他的谜评犹如在听他讲故事,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许多灯谜和灯谜以外的知识和道理。他前期的谜作有的充满书卷气,格调高雅;有的颇接地气,妇孺皆宜,都是雅俗共赏的好东西。他后期的灯谜作品,多用于谜会的赛题,也有自由创作的作品,总体感觉面目一新,无论谜材、技法和效果都与时共进,是陈志强谜作的升级版。作者的谜作和灯谜评析文章很多,恕不一一举例。

  他选入五色篇的一组"近年谜界贺联选",虽不是灯谜,但是和谜事紧密相关。谜艺篇的《简述格律诗化谜面的平仄与句式》,深入探讨了灯谜创作的文学化和美学问题,对灯谜拟制谜面问题的研究大有裨益。这是在其他谜书中难得见到的好篇章。

  最后再说一句:不停地读书,不停地创作和研究,是陈志强也是大家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编者注:作者系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顾问,宁夏灯谜学会会长。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