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庭互动关系的思考――《回家》读后感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对家庭互动关系的思考――《回家》读后感

  李亚丽

  今天呢,给大家推荐一本关于家庭治疗的书――米纽秦的《回家》。附上我的读后感一篇,文笔不好,看看就好哈,关键是书真的很不错哟!图是随意配的,不要介意啦??

  家庭是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既然是一个群体那他必然是有个体即家庭成员组成,成员之间有着较多的面对面的交往,有直接的互动与合作。一个家庭的和谐与否,取决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的协调与和谐。而一旦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那么家庭里的摩擦、火花、冲突甚至战争便会随之而来,紧接着便是疲惫,无奈和互相埋怨…

  家庭的经营和稳定,不是某一个或几个成员的工作,而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努力。有关家庭成员的互动关系,米纽钦在书中多次提到家庭成员互动关系要具有“弹性”,那么,到底什么是“弹性”呢?他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夫妻感受到彼此的需要,愿意放弃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能够认识到争执其实没有必要而一笑置之,愿意把对对方的忠诚放在比个人需求更重要的位置,享受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而且喜欢一起讨论一些中性、与别人有关的话题”。虽然这段解释是针对夫妻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我认为其适用于整个家庭中所有成员之间。要知道,几乎所有的家庭战争都是由于成员之间各执己见,谁也不让谁,以关心、爱等各种名义为自己辩解并绝不退缩而造成的,这样的情况,无疑是失去了米纽钦所说的‘弹性’。而正是家庭成员间的这种具有弹性的互动关系才使整个家庭凝聚在一起,和谐并持久的经营下去。

  夫妻互动关系

  夫妻互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是一个家庭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它关乎到家庭的方方面面,影响这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社会心理学家把夫妻关系分为了爱情型、功利性、平等合作与分工型、建设型、惰性型、失望型以及一体型八中,在其中最和谐和最令人向往的毫无疑问的当属平等合作与分工型以及一体型了。我的家庭则属于前者,母亲与父亲,分工明确,一个负责家里的所有的经济任务,一个负责家里内部的各项事务。

  在书中,作者认为互补作用是构成平等合作与分工型夫妻关系模式的前提条件,它使得夫妻双方能够分工合作、互相支持及充实。米纽钦在书中提到的典型的平等合作与分工型夫妻关系的莎拉和山姆,一个强壮,一个脆弱;一个给予,一个接收;一个有野心,一个很知足;一个喜欢实际,一个热爱梦想。这种两极的搭配组合,却显得异常的和谐。与这对夫妻相比,我父母的互补方式到似乎是反过来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相较于莎拉和山姆,我的母亲似乎更有野心,更有梦想,而父亲则更容易知足一些。

  细细想来,米纽钦的原生家庭中,他父亲和母亲的关系也是一种明显的分工与合作,与之相比,在如今追求男女平等的时代,在我的家庭里,父亲并不具有绝对的权威,反倒是母亲似乎更强势一点。我的母亲是个残疾人,但是并不影响她把两个女儿照顾的很健康,也不影响她把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一丝不苟,生活贫困却不失精致!而父亲则更多的是这个家庭的经济支柱,家里情感、生活、子女教育等,他参与的很少,例如,他总是找不到他的鞋子和衣服,经常不知道米面放在哪里。每当这个时候,他就会询问母亲,请求母亲帮助,母亲多是边唠叨边告诉他东西的准确位置。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夫妻关系模式,在我们家也达到了一种平衡与和谐,当然,在母亲过于强势,父亲也选择强势的时候,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这种失衡状态便是书中所提到的“弹性”问题,失去了这种“弹性”,变会引发摩擦和冲突。

  父母和子女

  人们总说“世界上只有狠心的儿女,没有狠心的父母”,但是却忘记了,孩子的行为是整个家庭中每个成员所共同影响的,而父母往往意识不到。每当他们的孩子出现问题,他们总是把眼光和精力完完全全的放在孩子身上,想要探索解读孩子的行为,却忽略他们自己对孩子行为的影响力。面对这样的父母,孩子其实是很无奈的,正如米纽钦所说“一个令人无法忍受、攻击性强且有破坏力的青少年可能是他能力差、心力疲惫和受虐母亲的唯一保护者”。遗憾的是,成人往往意识不到。

  (一)母女关系

  古往今来,我们对母亲都有着深厚的特殊的情感连结,母亲孕育了孩子,是生命的开始,是情感的归宿。可以说母亲在一个家庭中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的,换句话说,一个家庭的和谐与否,取决于母亲如何看待和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由于我的家里是两个女儿,所以我们只讨论一下母女互动关系。

  都说慈母严父,我母亲却恰恰相反,她是一个强势的女士,这种性格让她成为我们家庭里一个有着绝对话语权的存在。之前也提到过,我的母亲做事井井有条,生活的精细而雅致。一个精致的人对生活自然是十分严谨,甚至苛刻的。我母亲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她对子女的学习非常严格,在生活上,对生活质量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当然,我说的质量高并非是多么富裕充足的生活,而是十分精细的生活。怎么说呢?举个例子,母亲总是觉得我衣服洗的不干净,做饭会洗不干净菜,打扫卫生整理家务会很困难。你能想象到一个二十多岁的成年人真的基本家务都不会,都做不好么?但我母亲就是这么认为的,她对生活的细致导致了她总是自己去处理家里的大小事务,却不断的埋怨女儿和丈夫不帮助她,不懂她的辛苦。但是奇怪的是,她总是抱怨自己很辛苦,没人帮她,她却总是觉得别人处理不好家里的事情,这种矛盾让她感到十分的疲惫和不解。

  很多时候,母亲在我眼里是万能的,有关我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由她来进行处理,我很依赖她,异常的依赖。我想正是这种依赖吸引了她想要处处控制我的生活,在我年龄稍小,思想不成熟,或者说想要独立的思想不成熟的时候,这种控制与被控制的互动关系显得十分和谐,但是一旦我有了自主的思想,冲突便一触即发。二十岁的我越来越想要摆脱母亲的控制,想要自己独立,而母亲这时候似乎觉得她的地位似乎受到了威胁,她开始埋怨孩子长大了,不要娘了。我告诉母亲我想要自己的生活,我会处理好自己的事情,无论学习还是生活。而在母亲眼里,她感受到我越来越不听话了,她从小为我付出了那么多,不曾让我做过任何家务,说我不懂体谅她的辛苦。而我在母亲的唠叨埋怨中愧疚万分,无奈之中,只好压制心中的不满听从母亲的吩咐,一次,两次,三次…不满累积,母女之间再次爆发冲突,周而复始,我们似乎都陷入了一种怪圈。

  我一直在想,我是怎么样向母亲传递了一种信息,让她认为一个二十岁的成年人什么也不会,处处还需要她的母亲为她打点操心。我开始坐下来和母亲交谈,试图告诉她,我已经是一个成年人而不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婴儿,我已经能够自己管理自己,不需要她了。有意思的是,当我表达这样的想法的时候,母亲难过极了,她似乎理解成我要逃离她的身边,甚至丢弃她。那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母亲的“控制欲”正是来源于女儿们和丈夫对她的需要,父亲需要一个能为他打点好各项事务的妻子,而女儿们需要一个值得依赖的“万能”母亲,而这种需要激发了她对家庭的控制欲。一旦我们谁不需要她了,她便会感到恐慌和焦虑。意识到这个问题,我想或许我应该换一种方式,我应该让母亲“自私”一点,告诉她应该把眼光从丈夫女儿们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一些,让我们有自己的空间和自由,这样我们的互动便有了弹性,从而达到平衡状态。

  (二)父女关系

  我的父亲是淳朴的农民,常年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家庭的重担压弯了他的脊背,而妻子与女儿们对他的需要让他成为一个坚强不屈,挺拔无比的硬汉。与母亲不同,父亲对生活没有多少讲究,他总是能十分知足,虽然辛苦,但是他对生活鲜少会有抱怨。

  在我的生活中,与父亲的互动非常少甚至是没有的。例如你一定想象不到,我在外求学,三年不曾给父亲打过一个电话,或许你认为是很可怕的,而在我们家庭,没有人觉得有问题。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在我和妹妹的学习生活,感情生活的参与其实是非常少的,更多时候我们都会寻求母亲的帮助。有意思的是,父亲对于这种互动似乎也十分的满意,家庭内部和女儿们的琐碎的事情,他不用或者说没法参与进来,似乎是处于被“孤立”的状态,但他却没有什么不适,又或者,他感到了不舒服,却不曾表达,也可能是没有机会表达。

  我和作者米纽钦这样一个共同的疑问:“为什么爸爸会成为我心目中的英雄,妈妈却不是我心中的精神母亲?”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明明母亲为我处理大小各种事宜,我对她如此依赖,而在我的内心深处,我更心疼的却是父亲?仔细比较我与母亲和父亲互动方式的不同,不难发现,无形之中,我站在了父亲的阵营里。我们很相似,总是找不到衣服在哪里,东西总是乱放,生活的粗糙而没有规律。用母亲的话说:“你们父女在猪窝里都能够生活!”,我的天,似乎真的如此呢。母亲的强势,让我不自觉得认为了父亲和我都处于弱势,所以我无意识的站到了父亲那边,选择和父亲共同“对抗”母亲。因而才有了明明母亲更辛苦,我却更心疼父亲的感觉。

  由于父亲经常外出,不经常管理家里内部事务的原因,我从未去了解过父亲的内心世界,也从未了解过他的生活,我突然感到很恐慌。那种感觉,就像是父亲从来没有存在过,这种对父亲模糊的印象和感觉,让我感到十分的不舒服,甚至焦虑。我开始意识到,我应该去了解我的父亲,了解他的工作,他的生活,还有他的内心世界,活了二十多年,从来没有什么时候让我像现在这样渴望去拥抱去亲近父亲。

  在打开《回家》这本书,之前,我从未听到过家庭治疗这个词。我想,无论是我自己,还是我的整个家庭,都处于一个转型成长的时期,这本书在处理家庭成员的关系问题上,给了我很多的启示,让我有勇气去面对家庭转型期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家庭是一首无言的歌,我们在它的音符上舞蹈,虽然脚步不是会缠在一起,甚至摔倒,但是为我们敷伤的,亦是那首歌。”李维榕老师把家庭看作一首宛转悠扬,意味深长的无言之歌;“家是我们的心灵之船,人生的起点,和最深的梦乡。尽管,当暴风雨来袭,停泊在这里的大船小船无不都伤痕累累,但总有乌云散去、星光灿烂的时候。毕竟,有爱是回家的路,是船就要靠岸,是船总要返航!”赵忠祥把家庭解释为船的港湾,心灵的起点和终点;而在米纽钦眼里,家庭也是一段遥遥的旅程,什么样的旅程呢?用《回家》这本书中的原话解释“学习从一个以‘独立个人’为重点,转化到‘个人来自脉络’的更复杂观点,是一段迢遥的旅程。”但是,无论如何解释,家庭,在不同人的眼里都是不同的样子,或好、或坏、或和谐、或冲突…但不约而同的是,每个家庭,都是以爱的名义组合在一起,它是每个人在悲伤流浪,坎坷漂泊后心里最后的一片净土,也是最后的一份温暖。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