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是靠不住的》读后感1500字
经济学院2016级能源经济班 张耘 2016200958
在国庆假期阅读了“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丛书,印象最深的是《总统是靠不住的》这一本。有些惭愧的是,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美国的历史的了解仍停留在初高中历史课本上粗略涉及到的《独立宣言》、三权分立、总统制共和制等。读罢此书,我为书中关于美国政治与法律的讲述感到十分震撼,对美国的社会发展历程和现状的认识逐渐清晰。作者以书信的形式、平实的语言将本应沉闷乏味的内容讲得生动鲜活了起来,书中的每封信看似独立而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的重要性伴随着阅读的逐渐深入而显得格外重要。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制度与人事的关系,这体现在全书的标题中,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之处。
我认为,“总统是靠不住的”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一种对人主观能动性的思考,重在对人的局限性的承认与反思(人性的弱点使得这个世界上不会存在完美的领袖),因而寄希望于使用完美的制度设计使整个社会能够有序前进。
书中有一种说法――“美国人要是遇到一件棘手的活儿,会先花百分之九十的时间去发明一个机器,然后再剩余的时间里用这个机器把活儿干完。”确实,比起信赖某个人,美国人似乎更愿意信赖一种机器或者一种机制的作用。这也就合理德解释了为什么“水门事件”发生伊始在美国社会激起的反响并不强烈以及尼克松在经历了此次风波之后依然能够成功取得连任的原因――真正让美国民众持有信心的绝非尼克松其人,而是美国的整个制度。
最近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又听到了一种与书中观念有些不同的声音――钱穆先生在文中提到,制度是一方面,人事也是一方面。任何一种制度都不会是完美的。无论多好的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不断有缺陷暴露,抛开时代在不断变化不说,千百年来 “尽人事”的过程总会出现很多纰漏。所以在不断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也要注意人事在一个制度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在我看来,两种声音的侧重点不同,前者是在强调人无完人所以更需要制度去约束,而后者则是意识到了制度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具有局限性,因此需要发挥人的作用来进行调整。
当我们把两种观念联系起来,刨去其中不同而求其共性,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各个制度就像是各个齿轮一样相互咬合在一起。如果要机器高效率地运行,从源头而言需要各个齿轮设计合理、计算精准,为了琢磨好这个机器,就一定需要找出最适合的齿轮,这是最重要的环节。此外,不能让齿轮自我运行时间过长,否则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要因时因地的作出适当调整。
除此之外,我也思考了关于总统、民众、法治的问题。
关于君民关系的论述,《荀子》中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能覆舟。”应该算比较著名的了。而当我们把目光放及美国,作者通过一封封信传递出一个信号――美国的总统实际上就是联邦政府的大管家,起着管理和服务的作用。在美国的法律限制下,历任总统们服务于美国民众,受监督于美国国会,一切按照规章制度有序进行。民众有权利公开表示对总统的不满、提出自己的意见,总统和其他政府官员受到法律的有效制约。尼克松为了保住手中权力、谋求连任,派人盗取政敌资料,造成使人震惊的“水门事件”,事发后刻意掩盖事实妄图逃避惩罚。但在九名大法官的审判面前,他也只能放弃抵抗,辞职接受法律的制裁。克林顿在深陷“性骚扰”丑闻之后,依靠的也只是法律而非手中的权力来解决自己所陷入的困局。连位高权重的总统在法律的面前都只得低下头颅,更何况是广大的民众呢?由此可见,法律之于美国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法律的观念是根植于美国民众的内心深处的。我们认识到了“收银机”的巨大作用,但也绝对不可以忽视“安全刹车装置”对社会的功劳。这对我国近年来的法治建设也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需要有完备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作为支撑,此外还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更加明确的法律意识,只有大部分民众都意识到了法律对自身、对社会的重要性,才能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这仍然是十分欠缺的。中国与美国虽然社会性质不同,但仍能从美国短暂的两百多年进程中得到很多启发,譬如制度的完善、譬如观念的普及、譬如人权的建设等等。路漫漫其修远兮,关于民主、关于法治,我们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分析了美国政治,因而全书有着极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只得我们去探讨和学习,但是,正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道:“法律总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见的。”就是说,除了自由、公正、平等等具有普世意义法律精神以外,一国的法律必须考虑到一个国家的各个独特国情。我们也不应完全照搬美国的那一套,而应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和借鉴,因此,我也对我国日后的法治建设也有着一份期盼:期待着法律体系下法律精神和法律意识的构建,期盼着法律以及法律相关的各种社会基础都能共同进步,早日实现真正的 “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