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哲学之路》读后感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我的哲学之路》读后感

  叶开

  对哲学可以说一直心向往之,奈何资质愚钝始终不得入门,但一有机会还是会尝试着让自己读一读相关的书籍资料。近日偶见一本汤一介先生的《我的哲学之路》,遂本着向大师学习的想法借来一阅。

  百度介绍汤一介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为当代中国哲学界代表性人物之一。第一次听说先生,是通过2014年5月4日的新闻联播,习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时专门接见了他,从电视画面看到了这个慈祥可亲的老先生,当时只知道他是牵头编纂《儒藏》的,凭印象感觉最高领导人能去拜访的人肯定是极有学问的。所以见到先生作品,即带着崇拜和求知的想法来拜读。

  对汤一介先生的认识

  先生有着虚怀若谷的谦逊态度。外界对先生评价极高,而其评价自己仅仅是一名哲学工作者,至多算是“哲学史家”即研究历史上哲学家的学者。在取得一定成就、已著作等身的情况下,仍讲“就国学基础和西学基础而言,我们这一代学人总体上不如我们父辈一代人做得好。”这种在求知路上永不满足的精神本身对我们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大师尚如此,何况我辈乎?

  先生有着深沉浓厚的情怀担当。先生说“我真正开始做哲学和哲学史的研究应该说在1980年。这时我已经53岁了,但没有气馁,仍然希望能为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尽一点力。”正可谓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先生身上有着强烈的文化自觉,有着以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的责任担当。他提出经济全球化不代表文化全球化,正是多元文化并存世界才得以丰富多彩,并深入思考在当今世界乃至未来,如何更好挖掘中国文化精髓、以文化复兴助力民族复兴,为促进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地域与地域和谐,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剂世良方,这些都深刻体现了先生的视野和格局。

  先生有着一心为学的探索精神。先生说“我今后不能听别人的,得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问题。”“活着就应该不断地想问题,生活才有意义。”曾几何时,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过怀疑和不自信,中西之争、古今之争延续至今。先生秉承中国文人的优秀品质,探讨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所在,思考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走向,关注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的文化问题,倡导编纂《儒藏》、创建“中国解释学”,研究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却又没有局限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自身,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观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先生有着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做学问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既要“板凳坐得十年冷”,沉得住气、静得下心,也要独立研究思考,另辟蹊径、自成一家;既要能够博采众长、广泛借鉴吸收,也要深入考究论证、善于批判扬弃。不下苦功夫、真功夫,没有严谨求实的态度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是不行的。比如先生曾举过一个例子,他在参加一个学术讨论会时,听到德国一个学者谈及僧肇有《老子注》,后来经多方翻阅典籍和论证推理,得出僧肇未尝注有《老子》的结论。从此过程可以看出为学不严难得真知。

  对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感受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明。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作为一名中国人,完全有理由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也完全应该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承载着中华文明。文明的载体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从古之圣贤开始,中国人就开始在思考宇宙人生问题,提出了中国人独特的认识和看法,经过一代代人延续传承、发扬光大,形成了丰富的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无论是儒家的“天人合一”,还是道家的“崇尚自然”,等等,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向世人诠释和表达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体现着民族品质。中华民族是最有韧性、最具包容性的,既有着自强不息的内在精神,也有着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我们的民族特性很好地体现在文化和哲学当中。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既沿着自己的轨道向纵深发展,从历史上看,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先秦诸子百家、魏晋南北朝、“五四”运动,越是在社会大变动时期,越是能激发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同时,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也善于借他山之石拓展广度、丰富内涵,我们曾利用几百年的时间消化吸收印度佛教将其中国化,也使之与传统的儒道等互补互融,近代以来,我们又充分借鉴西方文明的有益成分,结合中国实际,运用中国智慧发展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可以说中华文明是古老的,也是常新的;是自成体系的,也是开放包容的,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也是我们的民族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彰显着中国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是立足于中国土地,反映了中国的历史传统、价值体系、精神特质。比如,西方哲学曾长期存在“天人二分”,我们则更强调“天人合一”;西方看重个人化,我们则常讲普遍和谐(即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等等。这些与西方不同的思想对于稳定社会、规范秩序、推动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当前,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正处于中西融合、古今交会的新的转型期,中国发展也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产生新思想新理论,也能够产生新思想新理论。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需要把握蓬勃发展的重要机遇,为解决世界发展和人类社会问题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提出更多中国方案、提供更多中国智慧。

  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凝聚着无数心血。汤先生在书中介绍了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从中可以看到,文化的发展,文明的延续,靠的是戮力同心、接续奋斗。自古以来,中国学人、前辈先贤、仁人志士都有着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生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有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精神,有着“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学”的追求,从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孟子、庄子,到何晏、王弼、郭象、向秀,再到程朱陆王,以及近代的熊十力、张东荪、冯友兰、金岳霖,无数的先贤为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发展贡献出智慧和力量,才使我们今天能够享有这么庞大的思想宝库、享受这么丰盛的文化盛宴。

  中国文化、中国哲学饱含着人生智慧。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特别强调普遍和谐、内在超越,有很多立身处世的至理名言。人类已经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现在是信息革命,将来还会有生物革命或者其他什么样的革命,科技手段的发达虽然使物质非常丰富并将更加丰富,但由于不关注自身内在也致使精神上贫乏,出现了信仰真空、道德危机、社会冷漠、心灵孤寂、身心失调、焦虑焦躁等等问题日益凸显,追求物质利益物质享受并非是人生唯一目标。静下心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学会调节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懂得如何实现个人身心和谐,也是十分必要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求达到往圣先贤的境界,不求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只求不迷失自我,做一个精神富足、真诚真实、安贫乐道、宽容有爱、有益社会的人足矣。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