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讲故事》读后感:读书的意义
高旭婴
当我读到《习近平讲故事》的第三章“励志故事”中的“时间都去哪了”时深有感触。《时间都去哪了》这首歌在2014年春节晚会上一经推出,便流行起来。2014年2月,习近平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也提到这首歌,引发了以“时间都去哪了”为话题的全民讨论。
习近平的时间都去哪了?正像他本人所说,自己时间大部分都被工作占去了。工作之余的时间,习总大部分用来读书了。在习近平眼中,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一有空就会拿起一本翻一翻,每次都觉得开卷有益”,“如同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生收益用”。
有人觉得读书无用,大部分读过的书最后都会被忘掉,那我们读书的意义何在?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回答:“小的时候我吃了很多东西,大部分我已经记不清是什么,但我知道,它们已成为了我现在的骨和肉。”读书也是一样,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已经影响了你的思想,你的言行,你的形象。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你看到帅哥,你脑海里会出现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而不是,哇帅哥,好喜欢。当你看到美女时,你脑海里会出现: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而不是,这个小姐姐可真好看。
因为读书,有人甚至因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家乡曾经出了80年代的一个知名教授,那时候很多人字都识不多,他却考到北京,后来还出国交流。退休前在北京的一所大学任教。听我的父亲说,那个年代大家都很穷,吃饭穿衣都很困难。教授的父亲有一日叫了他们兄弟几个,他说你们别上学了,鞋子烂得快,你妈做不过来。哥哥们沉默了。唯有他说,爸你让我读书,我再也不费鞋了。后来他出门总是把鞋拎在手上,光着脚跑在路上,快到学校再把鞋穿上,哪怕是滴水成冰的冬天也不例外。再后来,他一个人到北京读书,出了西站才把鞋子穿在脚上。他的老婆嫁给他后,发现他的一双皮鞋穿了五年都没坏。吃惊之余,她偷偷跟着他出门,发现她的丈夫脱了鞋光脚踩在地上,健步如飞。他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聊到小时候读书的故事,记者问他,您大冬天光着脚难道不冷吗?他摇头,不冷。他深情回忆说,我的老师是个书迷,家里各式书籍非常多,而我们家从上到下没有一本书。一想到可以到老师家看书我就兴奋。我唯一担心的就是我再也不能看到它们。至于光着脚,我心里一团火,脚下生着风,又怎么会冷?
《快乐王子》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先生,他也是张爱玲特别喜欢的大师。王尔德从小表现出阅读方面的才能,半个小时之内可以精读一本三卷册的小说,还能复述十之八九。在19世纪最受推崇的古典文学方面,他有惊人的好成绩。王尔德一生清贫,但十分骄傲。一次,他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说,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他曾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人们:世间再也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留下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的是他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信上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有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读书的魅力如此巨大,可以改变那位教授的命运,让王尔德一生骄傲,让麦考莱连国王都不当。
宋代黄山谷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在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立德。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
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刻指出的那样“领导干部的人格力量对于做好领导工作越来越重要,而人格力量的形成很重要的途径是读书学习。”
(机关团支部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