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读后感:昆虫的史诗
蒋乐言
又是暑假读书时……
潘老师笑眯眯地走上讲台,拿着书目单,在黑板上写着:《昆虫记》《寂静的春天》《唐山大地震》……
看到《昆虫记》,我的心情就不好了!小学,老师推荐我看过,里头都是那些另我讨厌的小昆虫,有狼蛛、黄蜂、松毛虫……
妈妈劝我说:“这本书多看几遍,对你初中科学有好处的。”
我反驳道:“早着呢!”
如今,我再一次翻开《昆虫记》,怀着求知的心态去阅读着……
这是昆虫的王国。辛勤的蜜蜂、威武的螳螂、歌唱得蝈蝈……
我知道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昆虫常识和生活习性:螳螂在饥饿时会吃自己的同伴;螳螂的眼睛在白天时是透明的,在晚上就变成不透明的;小条纹蝴蝶是利用嗅觉来找到异性的;大孔雀蝶求偶是在黑暗中进行的;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
法布尔就像一个孩子,喜欢爬在树上、趴在地上观察昆虫,让我想起了儿时的我,东爬西爬的,好不开心!可现在因繁重的学业而早就淡忘了这种快乐,而这本书又让我重温往日的快乐!
当我被《昆虫记》所吸引时,我似乎就在那个伊甸园中,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的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为下一次实验做准备。
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这一次读书,我感觉到了“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不过“多读书,读好书,每次读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是我得出最值的结论。
《昆虫记》读后感
沈欣悦
科普作品在我的心中向来是枯燥乏味,无聊至极的,没有生动的语言,又没有丰富的剧情色彩。而就是《昆虫记》一书,打破了我对科普作品的偏见。虽然这是一部的科普作品,却又写得妙趣横生,仿佛把我引进了另一个世界。
拿起这本书,眼前的不再是枯燥,让人不自觉打哈欠的文字,书中的昆虫们在作者的笔下一个个都是那么独一无二,每一只昆虫都有自己的个性,作者总是很了解他们,知道他们的脾气和习性,与其说是对昆虫的介绍,不如说是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它们喜爱,每一章的介绍,更像是一篇小小的故事,猜测着接下来的情节,好奇的同时也让我知道了一些鲜为人知又很有趣的昆虫小知识,如饥如渴的从中获取知识,让我明白原来昆虫界里也有这么大的奥秘呀。
《昆虫记》是法国文学家法布尔的一部不朽的著作,他用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来观察昆虫,又耗费了毕生心血来完成了这部作品,他拥有着“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样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和抒写”。他的探险精神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昆虫世界的奇妙之旅。在法布尔的眼中,昆虫性格各异,可却个个都是能工巧匠,蝗虫是追逐阳光的歌手,被管虫是聪明灵巧的裁缝,蜘蛛是织网的能手……文笔就如散文般的优美,让人爱不释手。
不知不觉便是翻到了最后一页,合上书本,阳光柔柔的透过窗户洒落了进来,抬头望了望窗外,仿佛看到了法布尔弓着腰,低着头静静在草丛中观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