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悟空

  这本访谈录记录了不同人士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印象,并将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时期的作为描述的淋漓尽致。

  1969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当时其父亲习仲勋遭到迫害,而在梁家河的插队岁月也使习近平磨练了意志,锻炼了心志,塑造了他不畏困难,开拓进取的性格。

  一 扎根黄土、不畏困难

  习近平在梁家河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尤其是戴明先生讲述他们一起吃酸菜的情形,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竟然让人觉出了一种扎根黄土地的幸福感,王宪平老人说,习近平当年在修坝时卖力的样子,和他同来的知青也根本不知道他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父亲,让人感受到习近平踏实质朴的性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从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所以习近平曾说:“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人生处处留意,皆有学问。”后来,习近平当上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帮助村民建沼气池,打淤地坝等等,这七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令人心生敬意。

  二 热爱学习、不忘感恩

  习近平和北京知青们在到达梁家河的时候,他的两个“沉重”的大箱子让人印象深刻,后来才知道那里面装全是书,戴明先生说,当他们决定去梁家塌蹭饭的时候,习近平忍饿在读书,“他那段时间‘痴迷’在阅读和学习之中。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这种热爱学习的定力和踏心令人敬佩。在习近平离开梁家河之后,他曾几到梁家河,一次是他任福州市委书记,一次是他任国家副主席,还有一次是他成为总书记,他始终没有忘记这个给予他力量的地方,始终没有忘记这里的亲人和土地。他心怀感恩,不忘乡情。这与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共通的。

  三 坚定理想、不忘初心

  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在那个年代惨遭文革的迫害,访谈里说到一个细节就是当知青们在听收音机,广播里宣读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名单的时候,近平在特别认真地听。结果名单里面没有出现他的父亲习仲勋的名字。习近平有些失落,想想他们一家人的遭遇,对于他,一个17岁的男孩造成多么沉重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后来习近平的入党因为家庭背景而变得十分困难,但习近平始终没有放弃,仍然以出色的工作业绩来为人民谋幸福,最后终于如愿以偿。他在成为总书记也一心一意为百姓着想,没有丝毫懈怠。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既是艰苦的也是幸福的,正是陕北这段艰苦的生活历练,锤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坚韧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使他成为在艰难环境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在长期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际遇和机缘,都要面对不同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作为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更应该牢记使命,甘于奉献,不怕吃苦,为自己的梦想,为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