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读后感1500字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正面管教》读后感1500字

  石莹

  首先,本书给出了一个简单而直接的理念。“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是所有人的首要目标。“后续的概念与方法的探讨,都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理念。故而,”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让我对孩子的行为有了新的认识,孩子出现很多我们不想要的行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还小,不懂事,耍无赖,而是有明确的内心需求的,只不过常常都是不自知也不被身边的成人所理解。错误的行为常常能划到以下四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自由在得到你的专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力――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法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这是我们理解孩子不良行为的重要指向。在理解以后,就能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方法来满足孩子的需求,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

  而“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的第一步,是教导孩子依靠自己。”

  “有效地运用鼓励”这章,是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章节。

  作为一个有一些心理学基础,但是没有过孩子的人,我脑中的概念是,当孩子犯错以后,我们知道不应该被激怒的情况下自动反应,但是,需要通过讲理也好,惩罚也好,让孩子知道自己犯的错,并不再犯(不管是因为懂得了不能、还是因害怕不敢),也并不觉得,惩罚是完全不可以的――甚至觉得,在有提前告知的情况下,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是非常正当的。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用鼓励的方式,即使这种方式与不良行为完全无关,就可能会取得那么不同的效果。而惩罚,会带来长期的灾难。

  鼓励,是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培养“我有能力,我能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我能知道我该怎么回应”的感知力。

  对于行为不当的孩子,可以做的鼓励包括:

  1、让孩子弥补,做些有贡献的事,把不良行为转变为有贡献的行为。

  负面的惩罚会激起反叛,并让双方都灰心丧气。当大人使用相互尊重、解决问题、鼓励及关注雨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孩子们就会得到归属感,并发展出负责任的行为。做出弥补教给孩子社会责任感。孩子们因此知道了它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而不必担心受到责难、羞辱和痛苦。

  2、安排特别的时光。即优质陪伴。“计划好的特别时间”与“不得已的时间”“随意的时间相比”,大不一样。

  “放学后只要花几分钟作为给一个孩子的特别时光,就能帮助这个孩子感受到足够的鼓励停止其不良行为,尽管在这段时间里并没有提到不良行为。”

  3、区分鼓励与赞扬。鼓励的长期效果在于它能够让孩子自信。赞扬的长期效果是让孩子依赖于他人。

  4、试试抱一抱。鼓励已经中断孩子的不良行为,因而也就不需要再做什么了。拥抱也能够营造出一种鼓励的气氛,从而使孩子变得更愿意且能够接受指正了。

  当受到鼓励,孩子发展出对自我良好的感知力,继而产生归属感或价值感。

  感受重于内容。关系(“爱”)高于一切。但或许是因为“爱”这个词过于宽泛,不太适合在专业的教育类书籍里运用,故作者提炼出了更加精准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这个词。在看前几章关于方法的探讨中,我时而冒出的想法是,我们的父辈在没有受到任何这些指导的情况下仍将我们培养成一个健康的、独立的人。我想是因为家庭教育的基石,仍然是亲子关系吧。在一个关系和谐的家庭的孩子,不会出什么大的问题。而如果想让孩子更加有担当有责任,就需要父母更加有策略有方法了。

  与此同时,也回想了自己儿时所受到的教育。可以说我是在一个非常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父母很开明,我也从小懂事独立。从小没有被惩罚的记忆,却也没有被鼓励的记忆。这让我成为一个独立而理性的人,但自我价值感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没有“特别的时光”、被温暖拥抱的记忆,是不是也和现在不容易与人发生联结有关系呢。

  以上纯属没有实践基数的点滴感想。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