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镜中》的憾与美
――读张枣《镜中》有感
时雨之记
张枣,湖南人,当代著名诗人。《镜中》是他的成名作,或许不是他最好的诗歌,但其魅力却持久不衰,历久弥新。这一首《镜中》恰是对当代诗歌不熟悉的我们这一代了解张枣,了解当代诗歌的艺术成就的极好的启蒙。
请看全诗: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着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一・梅与悔
开篇即言“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这是一个隐喻,把对悔的追忆与梅落联系起来,无形之中使“悔”有了“梅”的象征和特质。梅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常见意象,凌霜傲雪,多高洁坚贞义,如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较少有突破此类的。毛泽东“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写出了梅花的烂漫之态,非常特别。至于张枣则又是一个创新。
梅和悔音形相近,“悔”是很沉重的一种情绪,梅花则是轻盈的、柔软的,以梅系悔,冲淡了悔本身铺天盖地要将人淹没的窒息感,梅落使悔有了悠长绵软的奇异感受,化重为轻,但又不失于轻浮无力,一个“落”字轻而有力地向我们传达了悔的轻灵与美感,让我们想起了一生中的憾与美。
二.起承转合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这两句很吸引人,惹人遐思,是什么事呢?“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这些都是“危险的事”,是很美丽的。这两句出现了女性主人公,美丽的女孩游泳到另一岸,登上一株松木梯子,都给人以好奇、天真的感受。女孩游泳是危险的,松木梯子是一株,让人纳罕到底是一株松木呢还是松木做的梯。私以为是一株松木,把它当成梯子一样来爬才更显天真刺激,危险而美丽。然后是转折“危险的事固然美丽,不如看她骑马归来”,这里有隐性叙述者“我”对“她”的宠溺,前者虽然美丽又刺激,但“我”更爱她骑马归来的英姿,尤其“面颊温暖,羞惭”,这是女性美的调和。讲到羞惭我们很容易想到徐志摩的那一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然而徐志摩的这一句美则美矣却太过驯服,张枣的骑马归来后面颊温暖羞惭的女郎则兼有潇洒之姿与娇羞之态,当她回答着“皇帝”的时候,臣服感更甚,读者很容易作为隐性叙述者自我代入,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这里很有必要提一提“皇帝”二字,据说作者张枣曾很犹豫地删去这两字,在当代诗歌中出现“皇帝”这一明显带有封建意味的意象乍看是很不合情理的,但中国是一个王朝史悠久的国家,皇帝一词有着极大的感染力,它意味着至高无上。并且当现代的女郎羞惭地回答皇帝时,会有一种时空交错的魅惑,可以幻想很多很多。可以说,皇帝一词对于梅落般轻盈的全诗来说是一记重音,非常好的支撑。“一面镜子永远等候着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全诗到此才点题,耐人寻味。《镜中》这个题目本身就不明朗,很朦胧,所谓“镜花水月”。镜子的作用即是观照。但对不同人来说又是不一样的。比如很有名的唐太宗的例子,以史为鉴,这是他作为一个帝王(皇帝)治国的大略。对于女子又是不一样的。“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每个女子都有容销金镜的时候,年华老去,最是伤感,“不许人间见白头”。可是有一面镜子永远等候着她。镜中还是虚幻,镜中的你是你又不是你,它是你在现实人生的映照,又是虚像。
然而偏偏易使人产生庄生梦蝶之感,尤其是在千帆过尽,人世间百情都历遍之后,就更容易迷惑。到底哪个才是自己呢?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坐下,那面永远等候着她的镜子,她想什么呢?是容颜不再的喟叹?前尘往事的伤怀?千帆过尽的安宁?不知道,无法给出确切的答复。有解又无解。读到这儿,很容易与下文相连,“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首尾遥相呼应,回环复沓,结构上完整统一。更难得的还是意境。首尾的诗句几乎一模一样,但仍有细微差别。相较开头结尾多了“望着窗外”和“南山”。是谁望着窗外?
这一句上承坐在镜中的她,很容易使人从女性主人公的角度生发想象,她望着窗外,想起了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落满南山。女人的侧影,落花,本身就很美。而首句中是隐去了叙述主人公的,“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但一般都会认为是“我”,尤其到后面“她回答着皇帝”,这种自我代入感就更强烈。结尾望着窗外的主人公是不明确的,如果认为是“我”,那么“她”显然是在追忆中出现的,是“镜中”的,最后从回忆中脱出,望着窗外,但心绪却仍未平息,梅花落满南山。假如认为“望着窗外”的是那位坐在镜中的女子,那么,从首句“我”开始的追忆,到最后“她”的追忆,又是一番新境界了。她想的又是谁,是我吗,还是其他?不知道。恍兮惚兮。但无疑的是,望着窗外的时候,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这是对首句的回应,也是情感的一次升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这一古典意象是悠然的代名词,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这首诗的悔不是沉重的,是如飘落的梅花般的憾与美,绵软悠长。
三.古典与现代的交融
一想起诗歌,我们想起的大多是古诗,对新诗了解寥寥。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灿烂辉煌的古典诗歌史,另一方面新诗的发展主客观因素确实很多,我们在这方面的主动意识也较薄弱。张枣的这首《镜中》却糅合了古典美与现代性,给予我们很奇异的感受。
这首诗我们读着不会觉得陌生,因为有很多的古典意象,譬如“梅花”“皇帝”“南山”,还有“镜子”。都是我们很熟悉的意象。但是作者又做了很多创新,如梅与悔的联系,皇帝在当代诗歌里的时间交错,镜子的朦胧,还有南山是梅花落满,都给人一种熟悉又陌生之感,乍读非常奇异,细品却颇多滋味。而这些创新恰是作者作为一个当代诗人现代性的体现。不是从古人的视角,而是以作者本身的敏锐的感受和天赋,还有“看她游到河的另一岸”,“登上一株松木梯子”,都很有生活感,是当今世界的物象图景。因此,在读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时空的交融,古典美与现代性兼具,魅惑非常。
这是一首关于悔的诗,它不激烈,却像梅花一般轻盈;这是一首有所追忆的诗,在恍兮惚兮的朦胧中数着往事前尘;这是一首关于悔有所思有所忆的诗,仿若镜中人,又似世外客,想起后悔的往事,不复当时激愤伤痛,唯有梅花落满南山,余愁点点,有多少悔就有多少梅花,有多少梅花,一生中就有多少的憾与美。 正因为是遗憾的,所以是美的。有多少梅花,也就有多少南山。
文字:意欢 在校大学生一枚,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