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纹身的女孩》读后感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龙纹身的女孩》――读后感

  蓝魅紫薰

  豆瓣评分8.4 作者"千禧年"系列作品首部 被翻拍成瑞典版/美国版电影,而第二、三部只被瑞典翻拍

  差不多1个月,4本书,印象最深刻,同时也是最想记录下感受的就是《龙纹身的女孩》和《糖与香料》了,这里首先谈谈前者:

  一开始被身边人安利的是电影版的《龙纹身的女孩》,后来在还没看的情况下看到了书单狗的推荐,知道电影是小说改编的之后,果断先下了电子书来看(之后更了解到,《龙纹身的女孩》只是千禧年三部曲的第一部,大陆版图书好像15年才出,怪不得我看豆瓣书评的时候觉得这么少评价),看完了之后,脑子里充斥的都是:瑞典记者业 家暴 性侵 难民 乱伦 莎兰德等字眼,书中每一部分的开头是这样的:

  "十二月二十日至一月三日瑞典有18%的女性曾遭男性威胁

  一月三日至三月十七日瑞典有46%的女性曾遭男人暴力对待

  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四日瑞典有13%的女性曾遭性伴侣之外的人严重性侵害

  七月十一日至十二月三十日瑞典有92%曾遭受性侵犯的女性并未在暴力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报警"

  看着这一个个冰冷的数字,真的令人发寒,不禁想起了"儿行千里"中的一句话――我们不是有幸活在了一个和平的世界上,只是有幸活在了一个和平的国家里。这不是一本单纯的犯罪小说,如果按照推理小说来看的话,未免会有所失望,因为其中存在很多的逻辑问题,其中的线索单调飘忽,结局也没有出乎我的意料,但是它揭露了很多隐藏在这个美丽而宁静的国度背后的阴暗与邪恶,令人始料未及,同时暴露的还有股票市场、财经报道等方面的阴暗面(这也是为什么如果是书,就不会想去看改编电影的原因之一,因为短短两三个小时的电影无法呈现这么多的东西,如果单纯只是为了寻求重口味带来的刺激感的话,推荐看美国版的改编电影)。

  当外国记者纷纷问起,小说里所描述的那些腐败、滥权和歧视虐待女性的现象是否真的在瑞典存在时,获悉里面大多数事件和人物都是真实的,这令他们大为惊骇,之后又去网上查了一些相关新闻与评论,发现瑞典强奸犯罪率已经远超欧洲任何一个国家,连续6年位列榜首了,让我们来用数据说话:

  国际财经时报(IbTimes)在2014年年初曾援引联合国妇女署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世界强奸率最高的国家是非洲的莱索托,每10万人中的强奸案为88.6件,有专家分析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莱索托国内女性地位极为低下。

  具体到欧洲尤其是公民权益指数相对较高的北欧,情况却也不是很乐观。2011年,欧洲强奸率最高的国家则是瑞典,每10万人中的强奸案数量为68件,首次超过比利时,排名欧洲强奸率榜首。根据瑞典犯罪数据统计中心的数据显示,2016年年底,瑞典一个全国人口不到一千万的国家,每10万人强奸案数量已经上升到为73件。而排在瑞典之后的欧洲强奸率比较高的国家,6年来每10万人强奸案无一超过60件,这也就意味着瑞典强奸率的榜首位置6年来没有旁落过。而不容忽视的是,这些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有很多遭受侵害的女性并未选择报案,而是默默忍受一切,她们当中有很多都是外籍女性,这一点和小说中马丁和戈弗里选择刚刚落脚瑞典的女性为下手目标不谋而合。

  然而颇具讽刺的是,和莱索托不同,瑞典在每年联合国公布的男女平等排行榜上总能位列前五位。比如2013年世界男女平等指数排行(gender gap index)上,从0.50-0.95划分了8个区间,满分为1,而瑞典从未跌落过0.85-0.95这一最优档。

  "这些年来我树立了不少敌人。要说真正学到什么教训,就是绝不打必败无疑的仗。不过,也绝不能让任何侮辱你的人逍遥自在。等待时机,等你有力量的时候加以反击――即使你已无须反击也一样。"

  接着谈谈书中的女主莎兰德,即龙纹身的女孩,说到这,不得不吐槽一下,故事的展开真的太慢了,看书的开头部分一度以为是不是下载了盗版(也有可能是由于自身对金融与经济历史什么的实在提不起兴趣),可是想想亚马逊应该不会出现这种事写作方式更像剧本,画面感太强,往往出其不意从一个角色切换到另一个完全不相关的角色,经常搞得我要回忆大半天才反应过来接着说的是谁,所以刚开始看更像是惯性迫使我想完成这本书的阅读,还怀疑过向我安利这部电影的童鞋,直到两个角色开始相遇并共事。

  无论从题目看还是从情节看,我都觉得莎兰德是书中唯一的主角,这个龙纹身的女孩的悲惨遭遇,据说也是二零零几年发生在斯德哥尔摩的真实社会事件,你会为福利社会的虚矫表象感到可笑,也会开始在内心偏袒这个实际24岁,但看上去却只有14岁的女孩,"如果一心认定自己是受害者,那么,永远也没有得救的机会".或许这在瑞典版的电影中更加凸显主角光环,但是不得不说瑞典版的将很多人口中的"男主角"刻画得过于无能。

  这个女孩不只是有一点特别,她脸上不少于三个环,化烟熏妆,用黑口红,穿皮靴皮裤,以及打着铜钉得夹克,用一个形容词形容,这个女孩很"哥特",十三岁被送入精神病院,其后一直过着乱七八糟得生活,但她也确实是个"过目不忘"的天才,以及超级骇客。正是如此本该不遭人喜爱得姑娘,我却通过书看到了她的成长与内心的柔软,并且越来越喜欢与佩服她。书中关于她的结局我反而觉得是美好的,本来以她的性格,再次回归到各自独立(与书中所谓的"男主")的状态才是正常且无害的,她经历过太多人性的黑暗,才把自己关在自己安全的小世界里,这样独立而自闭的她,在和"男主角"有交集以后才渐渐有了变化,可是那又怎样呢,他们的人生轨迹毕竟天差地别,最后,莎兰德也只能把自己的感情扔进垃圾桶,做一个可怜的笨蛋,但是我认为她对他的感情并不算爱情,虽然书中她自己都说了"忽然体会到,当你的心膨胀欲裂时,那就是爱",她甚至还花了两天的时间整理了她10几年都没认真整理过的房子,买了合适他的圣诞礼物,可长久以来只有"男主角"像对待正常人一样对她,也从不深挖她的过去,换做是谁都会产生一种依赖感,但也仅是依赖而已,还远没有上升到爱情的层面,不然也难以做到最后那般决绝。也是她自卑的一种表现吧,害怕她好不容易积攒的那么一点点感情也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她无论如何都无法忍受。

  相对而言,"男主角"布隆韦斯特无疑是最完美的结局了,他成功地名利双收,痛快地复了仇,也顺利抱得美人归,当然不是莎兰德,我觉得到最后他都几乎忘了要不是莎兰德,他就不会有今天,所以我一直都用双引号带出男主一词,因为我始终认为莎兰德才是书中应该大放异彩的部分。

  "刑警也许是世上最孤独的行业。被害人的朋友会难过、绝望,但迟早――几星期或几个月过后――会回到原来的生活。最亲近的家人花的时间会长一点,但大多数人多少都能从悲伤与绝望中复原。可是未破的凶杀案却会不断折磨人,到最后只剩一个人夜以继日地想着受害者:那就是负责调查的警员。"

  最后搜了一下作者――史迪格・拉森。

  史迪格・拉森(StiegLarsson)(1954-2004)瑞典作家与新闻记者。由于他长期致力于揭发瑞典极右派组织的不法行动,多年来一直受到程度或轻或重的死亡恐吓与威胁。这部小说中总是积极捍卫社会正义、不求个人名利的"男主角",几乎就是拉森本人的化身(从这一点看,我觉得这套书应该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作者对整个现实社会的看法,也让我对瑞典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为受迫害的女性声张正义是千禧三部曲中特别突显的主题,首部《龙纹身的女孩》的瑞典文原名为《憎恨女人的男人》。在作者相关人员各自的回忆录里均提到拉森年少时一桩对他影响至深的事。1969年夏天,十五岁的拉森在一个露营地眼看三名与自己同龄的朋友轮奸一名少女而没有出手阻止。几天后,他与那个女孩联系,祈求她的原谅但遭拒绝。这是拉森最痛苦不堪的一段回忆。无法忘除的内疚是促使他创作千禧系列的动因之一,即使在完成了前三部后,"他耳中依旧回响着那个女孩的声音".

  现已出版的《直捣蜂窝的女孩》并非拉森计划中千禧系列的终章,他原打算写十本,若没有2004年11月的突发意外――,在毫无先兆的情况下,时年五十岁的他突发心脏病、猝然离世的话,在去世之际,他的电脑里留下二百页第四部的初稿。多年后的如今,媒体与书迷仍在关注这千禧第四部的命运,都非常好奇书中的女主角最后的命运将会如何,出版商是否会另寻影子写手来续写?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拉森家人是否会欣然授权?这些难料的未知数,想必又会掀起一场喧嚣的波澜。

  ----写于2017.09.03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