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们仨》有感:淡泊宁静、自强不息的传奇一家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淡泊宁静、自强不息的传奇一家

  ――读《我们仨》有感

  刘克平

  在部门读书分享活动中,小韩向大家推荐杨绛先生著的《我们仨》一书,并选读了一些经典片段。这激起了大家深入感知钱钟书、杨绛先生一家人工作生活状态的热情和兴趣。

  借到书后,我利用空余时间翻了几遍,有两点感受。

  一、杨绛与钱钟书是20世纪文坛上天造地设的绝配,"我们仨"是清贫乐道、默默耕耘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家庭的典范。

  胡河清曾赞叹:"钱锺书、杨绛伉俪,可说是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锺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刀刃".在这样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两人过着"琴瑟和弦、鸾凤和鸣"的围城生活。钱钟书称杨绛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杨绛先生称钱钟书虽然"拙手笨脚"但身上"有股痴气"、"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对女儿钱瑗,钱钟书认为是"可造之材"、"读书种子",杨绛则以其"平生唯一杰作"来评价女儿,"只求当尖兵,有志竟成,没有虚度此生".

  杨绛先生这样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他们把外出散步叫"探险",细心地留意周边的趣事和变化;将分别重聚后在一起分享见闻,称为"带回各自的石子".一家人在一起,生活简单、温馨而快乐。

  二、在动荡时代里坚守一张安静的书桌,除了保持随遇而安的恬淡生活态度,还需要拥有笃定而强大的内心。

  《我们仨》从1935年杨绛、钱钟书婚后赴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开始叙事,到1997、1998年钱瑗、钱钟书先后去世结束,时间跨越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院系调整、"三反"、"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等重大事件。在大时代、大变革的滔天巨浪里,俩人"下功夫扎扎实实地读书,从十五世纪读起,到十八、十九世纪,一家家读"、"每日读中文、英文,隔日读法文、德文,后来又加上意大利文";文革期间"政治运动虽然层出不穷,总能在工作之余偷空读书";文革结束后,为了挽回耽误的时间,"我们仨人各自工作,各不相扰"、"默默耕耘自己的园地".

  钱钟书先后完成了《围城》、《毛泽东诗词》英译、《宋诗选注》、《管锥编》等传世巨作;杨绛先生除不断编剧、写作外,还完成了《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译著,其中《堂・吉诃德》影响巨大,被公认为是最好的译本,发行量达70多万册,获西班牙国王十字勋章。钱瑗自小好学,被称为"过目不忘",成年后严谨治学,勤奋为学,为外语学科建设倾注毕生心血,被聘为北师大外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中披露最多的是他们经常搬家,尽显颠沛流离之态;经历各种政治运动、遭遇和折磨,虽无奈但仍保持乐观;尽管这样,挂在他们嘴边最多的却是"时间不是金钱,但时间是生命".生活在动荡的年代,是人所无法选择的,但他们做到了俯下身子,静下心来,不求名利,与世无争,珍惜每一寸光阴,全身心投入到所热爱的工作中去,孜孜不倦,不觉年至耄耋。在现今这个物质丰富、生活安稳的年代,我们怀念杨绛一家,不是因为当      今缺少文化产品和文学大家,而是怀念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宁静淡泊、坚韧不拔"的人格魅力和"自强不息、永不止步"的精神力量。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