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有感2500字
文 / 党小娟
近读《史记》,颇有兴趣,觉得古人将书籍写的实在是太有趣了,就一个个这种历史人物和皇帝人物之类的,在司马迁的笔下写的让人啧啧叹服,形象立体,有品行有德行,有血有肉,各有各的特征。而且古文语言精简,读来让人有简洁通畅之感。下面就写一个《史记》里面我深深佩服的皇帝人物―――西汉孝文皇帝。
孝文皇帝刘恒,是汉高祖的中子。高祖十一年打垮陈 的军队,平定了代地,孝文皇帝被立为代王,建都中都。代王是薄太后的儿子,他在做代王第17年时,当时吕太后病死,九月,吕后的家族吕产等人想要叛乱,推翻刘氏政权,大臣们一起诛灭了吕氏家族,汉朝宫廷里没有有德有才能的皇帝主持天下大业,群臣商量召代王来都城,大臣们推荐代王前来当皇帝。其中选举代王刘恒来当皇帝的过程如下所记。
太尉周勃乃跪上天子玺符,代王谢曰:“当代邸而议之。”遂驰入代邸,群臣从至。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等8人再拜言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帝子,不当奉宗庙。臣谨请与阴安侯列侯顷王后与琅邪王、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议曰:‘大王高帝长子,宜为高帝嗣。’愿大王即天子位。”代王曰:“奉高帝宗庙,重事也。寡人不敢当。”群臣皆伏固请,代王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臣相陈平等皆曰:“臣伏计之,大王奉高帝宗庙最宜称,虽天下诸侯万民为宜。臣等为宗庙社稷计,不敢忽,愿大王幸庭臣等。臣谨奉天子玺符再拜上。”大王曰:“宗室将相王列侯以为莫宜寡人,寡人不敢辞。”遂即天子位。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臣相和众大臣都极力劝阻代王继任皇帝的位子,而谦卑过人的代王却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辞,说自己没有才能,不适合继承皇位,在大臣陈平伏地的一再劝说和开导下,他才勉强答应做了皇帝。这对于一个一般的皇子而言,如果有人推举他当皇帝,他还不早都乐滋滋地接受了。而这位代王他有所不同,先是自谦无才能,然后说社稷乃国家大业,不能由随便一个人来承担此重任,再者说明他自己的确有大家风范,能首先用自己的谦卑来赢得众大臣们的爱戴。虽然从一方面说明,他的出生虽然是皇帝的薄姬所生,不及皇后嫡出的那么理直气壮,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他及教导他的母亲薄氏的品行高尚。我为代王即后来的孝文皇帝的高尚品德所折服,这也是我萌生要写这篇以孝文皇帝为主的文章的主因之一。
西汉初年,代王刘恒即位后,大力推行品德方面的治理及教育,先后废除了肉刑、连坐、收孥相坐律令。孝文皇帝吸取秦亡于严刑苛法的教训,改革刑罚制度。秦代法律规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的处死,轻的没入为官奴婢,称为“收孥相坐律令”,汉文帝明令废止。秦代时诽谤和妖言罪皆受重刑,文帝下诏废除。每当国家有事情发生,孝文皇帝总是先将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并说:是由于寡人不德才会有此类的事情发生。例如:某年的十一月晦,就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日有食,也就是有日食,十二月望,日又食,上曰:“朕闻之,天生蒸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以灾,以诫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适见余天,灾孰大焉!……”这段话说的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发生月食了(据考证,这里的日食应该是月食),十二月的十五,又发生了月食现象,所以,孝文皇帝认为,这是自己没治理好国家、对待子民不贤德、施政不公平,故上天显示出灾异现象的缘故。于是,孝文皇帝要求大臣们指出自己的过失以及自己做的不够的地方,同时要大臣们推举贤良之人、能直言进谏的人来补正自己的疏漏。
按现代人的思维,孝文皇帝这些言词是迷信、愚昧的的象征,但正是因为他的德行高尚,才能说出这番“高规格”的话来。因为他善于首先剖析自己的错误和不对的地方给大臣们看,以使大家更好地推心置腹地帮助孝文皇帝治理好他们的国家。但若这种言词意味着愚昧落后的话,我也希望后来的皇帝和每一位历史上中国的统治者们都能像他一样“愚昧落后”呢!因为他的德行是无限高尚的。
有司建议孝文皇帝蚤建太子,所以尊宗庙,请立太子。因为古代封建王朝一般有了子嗣就要从下一任的的儿子中选出一个合适的人选立为太子,以便随时将打着姓氏烙印的封建王朝在前任皇帝遭遇不测的时候安全的交到下一代手里。这时,孝文皇帝说:“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有 志,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禅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其安之。”这里有司建议孝文皇帝早立太子,皇帝说,本人不德,还是从道德说起,说我的德薄,上帝神明还没有欣然享受我的祭品,天下的人民心里还没有满意。如今我既不能广泛求访贤圣有德的人把天下禅让给他,却说预先确立太子,这是加重我的无德。我将拿什么向天下人交待呢?还是缓一缓吧。” 在这里我除了看到这位皇帝一心为着国家的大公无私之外,没有别的可说。按说一般的皇帝在确立了皇位后急不可待的要立太子位,以将自己的血脉正儿八经的传下去,使自己的江山得以保住。但是这位皇帝,他就与众不同了,他说自己德薄的同时,说祖宗还没有欣然享受他的祭品,天下人民心里没有满意,不能自己禅让天下,却说预先确立太子,他认为这是一种自私的无德行为。这位皇帝,别说他有何种治理国家的能力了,光就在德这一点上,我觉得可以给他打到120分的高分,一个德行尚好的人还愁怎么治理不好国家呢?!
后二年,上曰:“朕既不明,不能远德,是以使方外之国或不宁息。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封畿之内勤劳不处,二者之咎,皆自于朕之德薄而不能远达也…….”后二年,皇帝说,我并不英明,不能远施德泽,所以致使中原以外的国家不得安宁。四方荒远地区的百姓不能平平稳稳地生活,国内的百姓辛勤劳苦,不得安居,这两种过错,都是由于我缺少道德,不能使德泽流布远方……孝文皇帝说,国家不安宁,老百姓虽然辛苦但是不能安稳地生活,这两种过错都是由于他缺少道德造成的,所以从考虑国家安宁,为千万民众谋求利益,亲自和我一起抛弃那些细小的过失,在正确的原则上团结一致,结下兄弟般的情谊,来保全天下善良的民众。他决定为了保证和匈奴单于的世代交好,定下了今年年初为开端的和亲政策。
孝文皇帝不管是在治理国家还是在外交政策和手段上都是以天下的黎民百姓的幸福生活为出发点,在阐述自己不德的言行中,总结和听取大臣们的意见,使西汉王朝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就是这样一位爱民惜民的皇帝,在他临终前,还大力减轻和废除宫廷丧事复杂化的礼仪,规定他死后不要禁止婚嫁和祭祀鬼神,以及可以饮酒吃肉。也就是封建社会的皇帝死了后,在孝文皇帝以前,天子下葬以后,老百姓必须穿着一种叫“大红(gong)的丧服九个月,和穿着一种叫小红(gong)的丧服五个月,也就是前后加起来要在皇帝死后穿丧服14个月之久,而孝文皇帝大大的缩短了这一时间范围。他规定大红可以穿着十五日,而小红可以穿着十四日就可以脱下来再不用继续穿了。这样他的规定大大地缩短了老百姓苦于服丧的制度枷锁和减少了老百姓的不便和负担。
这样一位体恤老百姓疾苦的皇帝,难道不应该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吗?难怪太史公司马迁说道:孔子说,一定要经过三十年也就是一世,然后仁政才能成功,正因为是西汉孝文皇帝的在位二十多年的仁德治国,传到他的儿子汉景帝以及孙子汉武帝才有了更加稳固的江山和更加开明的政策,仁政的开创者孝文皇帝功不可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