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解读:语文有意思》读后感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巧解读:语文有意思》读后感

  海南海口五源河学校     方沫

  《巧解读:语文有意思》我并没有一口气读完,猪八戒吃人生果是囫囵吞下的,所以他问行者和沙僧:“甚么味道”。有意思的事情千万不能一下子都做完,留点余味我们慢慢品味吧。

  我读书喜欢从序言开始,序言是余老师写的,我很喜欢。余老师也说他很喜欢,他“很喜欢阅读水鱼老师撰写的课文赏析短文。”余老师还喜欢说真好,但老人家没有写出来,在序言中我读到了,所以我接下来就想说说这本书的真好了。

  水鱼老师自己说这本书是“站在读者的立场上说话”,在这些短小精悍的解读篇章中,我读到了水鱼老师的谨慎之心。她希望每一篇文章都能呈现给读者“有关语言结构、情思抑或意味的密钥”,这是她有意而为之,也是为难而为之。有意,在于她希望这本书的解读于读者是真有意思的;为难是希望这本书的写作是有节制,不是为了文字而文字的。这种写作的克制在她的序言中以她和老领导马正校长的故事娓婉表述出来,就是写作的克制既要克惰,也要克勤。所谓克惰指的是写作一定要保持一定的密度,不能懈怠;所谓克勤则是指要认真思考,谨慎落笔,只有用这样的态度写出来的文章才敢说是“站在读者的立场上说话”的。当然,作为一名有着二十多年工作经验的杂志编辑,“站在读者的立场上说话”也体现出了编者情怀――为读者服务,写有用的文章。因此,在这本书的阅读中,我常常能有跳脱于解读之外的顿悟――这篇课文原来可以这样教!甚至是――这篇课文是不是还可以那样教呢?真好。

  纵读全书,从解读意义的角度来讲,我有颇多收获,择我最有感触的列举一二。

  首先,阅读的广度决定解度的自由度。作者随手从过去阅读经验中提取一个有效点,就能以此为依托,撬起对一篇文本的解读。这样的解读,须以阅读的宽度为基石,阅读的面越广阔,解读的思维才越自由,才能做到以“文”解“文”,因“文”立“文”。

  《乡愁的三度空间》中用到了余光中先生自己提到的诗创作的“三度空间”,即“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交错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接下来水鱼老师从这三个关键词来解读《乡愁》:沧桑的历史感――断裂的地域感――凝重的现实感,巧妙、熨帖。

  又如林嗣环在《秋声诗自序》中解释选编《口技》的原因道:“若而人者,或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语以为《秋声序》”,于是就有了水鱼老师从《扑朔迷离话“绘声”》角度解读《口技》,并拓展到叶君健《看戏》和高鄂《明湖居听书》中的绘声,算是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由著名作家梁衡提出的一个写作观点,认为:“一篇好文章,离不开形、事、情、理、典五个要求”,继而以此“五诀”来评判《唐雎不辱使命》,赞其“无疑是一篇好文章”,即《“五诀”俱全,如山立岸――解读〈唐雎不辱使命〉》;还有从《诗人毛泽东》中的一句诗:“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来解读《毛泽东“长征’”诗:用枪声书写的浪漫》(这个题目超带感);《走进母亲的“小我”世界――解读〈我的母亲〉》《你“感得”了什么――解读〈回延安〉》都是这一类呈现。

  其次,阅读的章法决定解读的章法。我们常常说要打通阅读与写作的关卡,但很多人能读并不见得会写,究其根本还是在于这种读只是信息接受式的浅阅读。事实上,读写相通,需要在读与写中架起一座桥来,这座桥就是文本解构的能力。因此,阅读的章法往往决定解读的章法,而解读的章法往往可以默化为写作的章法。举例说明:

  《对举:将〈岳阳楼记〉引向精彩》一文中以“对举”为纵轴,依次从“人与事――事与景――景与情――事与理”四个层面作了文本的解读,将散文皮骨一一呈现,既是作者自己对文本的阅读心得,同时出是写景类散文写法渐进的要领。

  与此相同的还有《毛泽东“长征”诗:用枪声书写的浪漫》这一篇,也是从“内容:全景式呈现;人物:雕镂式刻画;情怀:浪漫式抒写”这样三个角度为诗歌作解,但同时也是“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写法小结。

  在《你写我读:别有意味的景语――解读〈与朱元思书〉》中,提炼山、提炼水、提炼人生,最后总结出,一般“以景与人交流有以下几种样式……”,这也是由读到写的章法总结。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有很多,大都是可以跟着阅读学写作的典范。

  这些解读是水鱼老师对文本特点、写法层级的揣摩,是从阅读中来,再到写作中去。类似的解读思维还体现在对教法研究的推敲上。

  比如《字斟句酌析语感――解读〈天上的街市〉》,就从教法的角度,援用语文教学名师洪镇涛老师的语感分析方法:“换一换、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改一改”,使文本的解读也有序,也有趣。在《怎样的土地怎样的爱――解读〈我爱这土地〉》中,则借上海市特级老师李海林老师的朗读设计来佐证了“爱,是诗中跳跃的灰色音符”。

  我们换一个思维的角度,这些是在教读法,不也是在教写法么?

  再次,阅读的敏感度决定解读的锐度。敏感的读者往往能够非常快速地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并从这些关键词句打开文本解读的局面。

  比如,《“骂”出来的精彩――解读〈范进中举〉》抓住文章中的一个动词“骂”提炼信息:“骂,可见纷纭的清代世相;骂,显出鲜明的人物形象;骂,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骂,可领略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想”。既探讨了文中的骂背景、骂文化,也挖掘出了作者独具匠心的写“骂”的艺术。

  《新闻特写:特别写了什么――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抓住新闻特定的“特”字作文章,挖掘出“特别再现了典型场景――特别强调了象征意义――特别突出了历史内涵”三个特别之处,继而帮助读者记住了新闻特写之特,《别了,“不列颠尼亚”》内容之特。

  《天净沙.秋思》中的三二一。先铺设背景:三幅画面;再解读情感:二字标题;最后引出抒情主情:一个断肠人。这样的解读,来于章法又不拘于章法,是文本与思维的逆袭。

  与之同类的文本解读还包括《〈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拟题艺术――解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刘禹锡的自由王国――解读〈陋室铭〉》等,前者从为什么是“花儿”,后者从“有”“无”入手,都是阅读敏感性的体现。

  水鱼老师是一个极有镜头感的人,这种良好的镜头感,使她的文本解读也象摄影一样,敏锐地捕捉到了文本中描写视角的变化。

  《楼上的风景――解读〈望江南(梳洗罢)〉》好比长焦镜头,人在景中,景在人中。还有构图的留白,从其他描写相思的诗句中点示相思对象不一样,状态不同,呈现出的视角也是不尽相同。

  水鱼老师还特别擅长捕捉特写镜头。《草的行文艺术》中不仅抓住文眼解读文本,还抓住草的写形使它有神,通过特定镜头赋予物象“应有的写作使命”。同样,在《白杨礼赞的图画式特征》一文中,也通过特定镜头,放大物象的神似,这种镜头感的强化,象电影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使文本解读有了更细腻的画面感,更丰富的言外之意。至于在《新闻特写:特别写了什么》的文本解读中,则将这种镜头的特写用到了极致,因为文本解读原本抓的就是一个“特”字。

  哎哎,我正襟危坐地写了这么多,要现原形了,边写边再次翻读文本,越读越有意思,笔记也越记越散了。咳咳(正坐)。

  我发现,水鱼老师有感性的一面,也有理性的一面。比如《观点和论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三下两下梳理出文章观点,并由观点转至思维的分析,把观点和论点的争论就给扒拉清楚了;在《驳论:拿出解剖刀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按议论文典范格式排列”的方法厘清了文章的论点、论据,将驳论的过程架构起来,呈现清楚分明……

  我发现,在这本书中,水鱼老师特别擅长运用作者写作的背景材料来解读文本。比如《那语言背后的幻想――〈海燕〉》《穿越时空的凝视――〈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讲〉》(这篇我也特别喜欢)《尺幅家书里的舐犊深清――〈傅雷家书〉》《风沙起处乡心起――〈长城谣〉》《经验:在人生拐弯处――〈走一步,再走一步〉》……

  我发现,水鱼老师善于抓住文章中微妙的视角变化(包括人称、感官……)解读文章。比如《望江南》《我的叔叔于勒》《草》《小石潭记》《安恩与奶牛》《享受生活》《大堰河,我的保姆》……

  我发现,水鱼老师喜欢一文多解。比如《陈涉世家》《沁园春.雪》《马说》《乡愁》《长征.七律》等篇目,就从不同角度作了解读,所以文章还是得多读,每读一次感悟和收获不尽相同。

  我还有一个发现,其实水鱼老师的文本解读让我熟悉和喜欢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我总觉得她的很多表述的习惯和余老师好像啊,此处我不举例 ,你慢慢去感受吧!真好。

  嗯,我能分享的就是这么多了,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读第二遍了。那么你呢?还在等什么,赶紧约起来,趁着木开学,读起来吧!

  NONONO,我这绝不是一篇软文,我这是一篇非常严肃、略带情感倾向的读后感,向您推荐的是2017暑假教师书单最热上榜图书――《巧解读:语文有意思》。只是丛书之一哟!

  作者简介

  方沫   海南省海口市五源河学校教师,首届“新作文杯”全国中小学作文教学“创课”大赛初中组特等奖获得者,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杂志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参与多部学术专著、教辅书籍的编辑,参与的国家级课题“跟课文学写作”的研究成果多次在《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上发表。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