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性格》读后感
宋东先
美国人阿瑟.史密斯写的于1894年出版的《中国人的性格》虽历时100多年,但至今仍为很多人所关注。这本书是西方人研究中国(人)的重要参考文献,目前已有十多种译本。
该书作者以精辟的方式论述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等多方面内容,他对中国人的评价和描述是客观公允的。鲁迅和现代教育家潘光旦等都给该书以高度评价。
这本书对我的触动同样是很深的,它让我看到文化传承的强大延续性。有很多人认为,目前中国人道德缺失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结果,是对传统文化彻底否定的结果,看完这本书之后也许会改变你的看法。请注意:这本书是1894年出版的,它不会受到五?四运动有关“砸烂孔家店”思想的影响,不会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不会受到文革的影响。但是请你仔细看看,阿瑟?史密斯笔下的中国人和现代的中国人是多们的相像啊!事实上道德缺失才是中国人的传统(指近古以来的传统)!在五十年代,共产党曾经在许多方面改变了这一传统,而文革之后一切都只不过又恢复了原样而已!
下面,我将摘录几段史密斯先生的描述,看看他所描述的到底是不是我们中国人。
(1)面子要紧。史密斯在本章内容中写道:“对中国人来说,‘脸面’不单指头的脸部,它是一个复杂的集合名词,其中包含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描述能力和领悟能力。……即中国人作为一个族群,具有强烈的演戏本能。”“‘面子’犹如一把钥匙,一旦人们正确理解了它所包含的意义,就可以打开中国人许多重要的性格之锁。”“一些渴望保住面子的事例,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即使因犯错误而受到指责,也是很‘丢面子’的事情,因此,为了保全面子,不管证据有多么确凿,也要全盘否定。比如一只网球不见了,有充足的证据显示是被一个苦力捡走了。当向苦力讨回网球时,他却愤愤不平地予以否认。随后,他走到丢球的大致方位,假装从地上找到了网球(实际上,网球是从他长袖子里掉出来的),并理直气壮地说:‘我找到了你们丢的球。’”史密斯在书中还写道:“对中国人而言,事实永远不是什么问题,形式才是最大的问题。”
(2)顺而不从。史密斯在本章内容中写道:“……刚上任的厨师,女主人叮嘱他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时,他恭顺得俨如服从的化身……女主人特地告戒他说,前任厨师有个坏习惯,面还没发好就做成面包坯放进烘箱里烤。她多次与之争吵,劝他改掉这个坏习惯,但前任却屡教不改,最后她只好把前任厨师解雇了。现任厨师听后立即表示,无论他有什么缺点,都不会是犟头倔脑的人。为此,女主人感到很高兴,她还要求厨房里不允许有狗和杂七杂八的人出现,更不许抽烟。现任厨师说,他讨厌狗,也不会抽烟,他是一个外地人,城里的朋友不多,……接受了女主人的一番叮嘱后,现任厨师开始履行职责了。可是没过几天,女主人发现,现任厨师与前任厨师一样,根本就发不好面,这两位厨师的作风简直就像亲兄弟。更糟糕的是,经常有杂七杂八的人来找现任厨师……女主人找现任厨师谈话,他坦率地承认烤面包时没有发挥好最佳水平,但他在揉面时是很讲究的,至于杂七杂八的人肯定是院里那位苦力的哥们,但他们从不养狗,不会再来(事实上,第二天他们又来了);而厨房里的烟气大概是从别人家吹来的……总之他没有什么需要改正的。”
(3)随遇而安。史密斯在本章内容中写道:“中国人不怎么讲究舒适与方便,基本上都是随遇而安(指遇事特别能将就凑合,并把通过努力能够改好的内容当做无可奈何必须忍受的内容)。”“一位住在中国小客栈的中国旅客,可以在大队车马带来的喧哗中匆匆吃过晚饭,然后立即上床睡觉。”“(在商业环境极为恶劣的条件下)中国人竟然还能照常做生意。正如我们每天看到的那样,他们早已习惯了这些烦恼,已然觉不出这是负担,对此叫苦不迭的只有外国人。”“……虽然中国人生活在水身火热中,但他们却似乎自我感觉比较舒适。”
(4)缺乏公心。史密斯在本章内容中写道:“孔子曾经在《论语》中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一句话一半是直白的结果,另一半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中国人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事情漠不关心。”“车夫在马路中间装卸货物,过往的人只能等他装卸完才能前往赶路……北京宽阔的街道两旁,摆满了原本不应该摆在那里的货摊。如果皇帝恰巧经过那里,这些货摊就会很快挪开,皇帝一走,货摊又搬回老地方了……”“1860年英国军队进攻北京,用的骡子是从山东买的。天津和通州出于各自利益考虑,跟英法签订了投降条约,提出只要英法联军不侵犯这两座城市,愿提供一切所需。为外国军队干活的苦力,绝大多数是从香港雇来的中国人。”
(5)共责守法。“共责守法”的大致含义是指“通过共同的责任和对失职者的集体处罚”来履行职责。史密斯在本章内容中写道:“在西方,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体。但在中国,社会的单位却是家庭、村庄、宗族……父亲对儿子有责任,不仅要在‘儿子’成年以前负责,而且要对儿子终生负责。同理,儿子也对父亲终生负责。”“1888年夏季,直隶永定河泛滥成灾,河水从山上倾泻而下,一泻千里。官员们得知后,立即赶赴现场,冒着生命危险奋力抗洪。可惜,在肆虐的洪水面前,他们就像暴风雨中的蚂蚁一样凄惶无助。尽管如此,李鸿章还是要求他们解开衣衫纵身下水……”“……一辆装甲车翻了车,或者一次军事行动因准备不足而失败,人们也只是指责体制上的种种弊端,而不会单独针对个人。”
(6)相互猜疑。史密斯在本章内容中写道:“同一个家庭中的各个成员,时常成为相互猜疑的牺牲品。这些猜疑多由家庭中的媳妇们挑起,她们总是使出浑身解数,挑拨丈夫与家庭间的关系,目的就是瓜分共同的劳动成果。”“官场也不例外,上级官员时刻提防下级官员,因为下级官员都是可怕的竞争对手……”“(政府也会疑心百姓)无论发生了什么事端,政府都会立即行动,抓住首领,流放或除掉。这样一来,政府的疑心病就可以缓和一点。”“他们(中国人)相信那些十分荒谬的传言,比如外国人用人的眼睛和心脏做药,外科医生有将病人剁成肉泥的恶劣嗜好,外国人还将中国儿童藏在地窖中进行可怕的处理,等等。”
(7)勤劳刻苦。史密斯在本章内容中写道:“(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不尽相同。但有一点他们是确信无疑的,那就是中国人都非常勤劳。”“中国的教育模式有许多不容忽视的弊病,因而西方人很难接受。然而,中国教育中有一个特点总是引起西方人的关注,那就是‘只为勤奋,不求回报。’……经常出现一万多考生竟考一个职位的现象。试想一下,中国人为了进入这样一个考场,得付出多少心血和精力啊?”“如果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始终是勤奋刻苦的,那么中国的农民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要问中国哪个阶层工作最拼命,最不知疲倦,那当属商人及其雇员……”“在中国,最让人羡慕的阶层莫过于官僚阶层,……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官僚阶层还是最艰苦的阶层……公务数量之巨,种类之繁,同样令人吃惊……(比如)有位内阁大臣,早晨六点到九点,他要在朝中议事……晚上七八点钟才能回家休息(半年后,这位大臣就因心力交瘁而与世长辞了)”“(皇帝也很勤奋),中国的皇帝上早朝的时候,欧洲各国的宫廷要员还在睡梦中呢……”“如果所罗门的那句经济学名言――‘勤劳能致富’是正确的,那么中国人无疑会成为世界上最兴旺、最富有的民族。但前提条件是,中国人必须在自己的道德中找到一种平衡,以弥补他们明显缺乏的一些基本品德,比如真诚的美德。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和途径,只要真诚的美德在中国人的道德意识中恢复其应有的地位,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势必会获得由他们的无比勤奋所带来的全部报偿。”
《中国人的性格》一书共分二十七个章节,我只是摘录了其中七个章节的部分内容。我想如果读者认真阅读了上述摘录,那么感慨几乎是必然的:一百多年来,虽然沧桑巨变,但中国人的内在心理却没有怎么太大的变化,现代的中国人和一百多年以前的中国人仍然很相像,这不是某个伟人或几场运动可以改变的,即使有些内容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但我们还是能够很清晰地看出这种改变留下的传统烙印。的确,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很难改变的,或者这种改变只能是渐变的,这里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过去总是美好的,其实我们今天的不足在过去都有渊源。所以,学者的职责不仅有传承,而且还有反思和改正,但令人担忧的是至今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能够有效克服我们缺点的方法。
我个人认为史密斯先生在描述中国人时是客观公正的,而且他对中国人的态度也是友善的,他对中国是有美好祝愿的,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当然,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对中国人的描述也是有局限性的,但这种局现是局部的可以理解的。尽管存有局限,他的观点仍然是十分深刻的,即使在今天,《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也十分值得阅读,他对中国人观察的细致令很多中国学者汗颜。
不过,对《中国人的性格》一书的批评声也是有的。比喻著名学者辜鸿铭就曾说:“那个可敬的史密斯先生,他曾著过一本关于中国人性格的书,但他却不了解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作为一个美国人,他不够深沉。”辜鸿铭先生的大作我也是翻阅了一些的,于今,我除了对他那种“对民族传统极其挚爱的情感”留有深刻印象之外,再无印象,所以我非常希望读《中国人的性格》一书的人一定不要用情感来代替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