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大学古本序》是阳明先生在治理南赣后写下的一篇文章。阳明先生秉承孔子"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太多著述,但对于五经之一、《礼记》中的《大学》,却是多次进行阐述和讲解,并特意写了《大学古本序》、《大学问》和《大学古本旁释》。而《大学》也是弟子入王门前的必读。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政商关系,一个"亲"字,一个"清"字。"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天下。虽然它只是一个倡议,没有强制性,各国却纷纷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它与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赢共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亲天下、利天下。如此,才能真正在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
郁万进
有感于<《大学》古本序>
开篇"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已经点明了全文主旨。不难看出,"大学"的重点在于"诚意",在于"格物",从而最后推导出了全文的重点"致知而已矣(良知而已)"!
"不以致良知为本而专注于格物诚意就是妄想"的理念在全文中有了非常好的论证。致良知是诚意之本体。去人欲,就是致良知。人欲去则良知致、意诚,从而可以恢复其本体,这就是衡量至善的原则。
在企业中我们作为这大军中的一员,我们所要做的不仅是"诚意"、"格物",我们最重要的是"良知"!没有良知就没有本心,没有本心(基本态度和正意)又何从谈后面的种种,更不论信誓旦旦的风雨同舟。
但是古人的良知跟现在的良知肯定是有出入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良知是肤浅的,而古人一向把严于律己加己身,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更加的严苛。所以我们在理解古人的话语或者告诫的时候,需要设身处地的考虑他们的环境氛围。他们的出于本心未必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单纯的遵循自己的意愿。
许多的大家都对《大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唯独王阳明的看法独到且更有说服力。王阳明的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先生留下的心学为后世诸多学子受教,更是流传甚广。他处处真性情的作风是最让我觉得可爱的地方,他的很多做法别人觉得不可以理解,但却是最真实的存在。
最后也是最大的感受,不可摒弃圣人的初心,心存良知方为根本!
吴加华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之要领,诚意而已,诚意之工夫,格物(去人欲,为善去恶)而已,诚意之极,则至善而已。衡量(止的意思)至善的规则或标准,良知而已。正心,恢复人之本体而已;修身,体现本体之用而已。对于自己来说,是要光明大德,对于大众而说,那就是关爱子民。对于天地来说,则世界一切都是完善,完美的。因此,至善,心之本体也,规劝后还有不善举动,那么本体未尝不知。
意念,动也;物,事也。达到本体之知,则动而无不善。然而,如果不对具体事务而去人欲,则也就不能致良知。故致良知是诚意之本体。去人欲,就是致良知。人欲去则良知致、意诚,从而可以恢复其本体,这就是衡量至善的原则。圣人惧怕人从外求本体,所以反复教导。
古人对大学旧本的解析,抛弃了成为圣人的基本态度和正意。因此,不务实于诚意而转重心于格物,这就是舍本求支;不侧重于格物而转重于诚意,这就是舍实求虚;不以致良知为本而专注于格物诚意,那是妄想。支、虚合妄离至善远那。古人用一个"""敬"将诚意、格物、致知穿合在一起,那是多此一举,对大学的补著(朱子对大学格物一段的追加)传于后世则更加偏离大学本意。
我怕人们对大学的学习离至善之道越来越远,所以去掉追加的以恢复旧本。以一作十,以引其意,这样,大概圣人之心明世又有希望了,求圣之人也有要领去领会了。啊,如果能致良知,则只是存心,能悟出致良知的真理,我也满足了。
赵春贵
读大学古本序后感
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闫传宝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至善就是要善良,要生善心,而善有很多种,对长辈的孝为善、对晚辈的爱为善、对社会和公司的感恩也为善。而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达到善的标准就是达致良知,所以面对目前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和社会环境,想要成就自己达至圣人之道就需要我们去除我们自己的私欲,对心实实拷问,对事样样自省,让心灵纯净,私欲全无,重拾良知,孝敬长辈、爱护晚辈、感恩公司,只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纯粹、让自己的工作的目的更直接,减少抱怨和不满,全身心的投入到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自现在开始回归本心,达致良知,努力学习。通过格物、诚意自己。
李士学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大学》,是君子之学、圣人之学,它的奥秘到底在哪里呢?学习了阳明心学之后,我对《大学》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从字面上来理解,《大学》就是关于大人的学问,或者说如何成为大人的学问。什么是大人呢?"大人"就是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其实不单是大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我们一般人同样也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我们这颗心,因为自私自利就把自己和别人隔开了,所以我们把自己活"小"了。但我们并不是天然的"小",从本体上来讲,"大人"也好,"小人"也好,那颗真心是一样的,只是我们把自己活成了"小人"而已。
我们的心和圣贤一样本来是清澈的,只是我们把它污染掉了。今天通过学习《大学》和阳明心学,我们可以去除我们的杂质和污染,恢复到本来的状态,这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当我们真正达到至善的时候,那一刻我们就是大人,就是圣人,就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人。
当我们支持别人的同时,也是在支持自己;当我们去爱消费者的时候,当我们捧出自己的心给员工的时候,其实就在成就你自己。如果今天来学习致良知,学习《大学》,我们只是抱着"让自己进步,别人好不好与我没有关系"这样的想法,再怎样学习,都是没有用的。致良知就是让我们知道大是大非,《大学》就是让我们的人生从此开始广阔起来,让我们的心胸能容纳下国家和人民,这才是真正的《大学》。
所以,不论阳明先生也好,曾子也好、孟子也好、孔子也好,所有的古圣先贤说的都是一件事――就是把"小我"放下,为国家、为民族去考虑。
赵欣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王阳明心学思想突出了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能动精神,客观上提高了人的价值和作用;阳明学敢于挑战传统权威,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体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不管是工作还是日常,敢于挑战,追求实事求是,不畏惧困难险阻,勇于体现自己的价值所在。
阳明心学确立了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的弊端是一剂对症良药;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三个引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引领"有借鉴作用。
张晓涛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之道为圣人之道、大人之道,而大学之道,诚意而已矣,而诚意就是回归本心,找回初心,从"人之初,性本善"看,做人的初心就是善心,要有达济天下的胸怀,同样的做事要思路清晰、目的明确,所以要出于本心、目的明确的生活工作才能不走弯路,勇往直前。而出于本心则需要我们心怀善心和感恩,用善心对待家人和同事、用感恩对待父母和公司。
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要想做到回归本心,就必须做到格物致知,格掉自己的私欲,格掉一切恶的东西,回归自己的良知。立了圣人之志、学了圣人之道后,每日自省,自省所有的行为符不符合公司的利益,利不利于员工的成长,只有利公司、利员工的事情才是符合道的事情。
支与虚与妄,其于至善也远矣,所以需要去支去虚去妄,回归本心,去除人欲,达至良知。
王学龙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在成长的过程中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在我们身边路过,我们身在其中潜移默化,心中有了善恶之分,也有了为善为恶的意图。而阳明先生的句句箴言无不是教我们为善去恶,去人欲,心存良知。
很多人不理解为何现在如此推崇阳明学,为了天天去学习阳明学,个人理解这不是推崇不是学习,是回归人之本性,人之最初。剔除惰性,剔除侥幸,剔除恶之意图,格物诚意以致良知为本,从而可以恢复其本体,这就是衡量至善的原则。
结合我们的工作,如果人人能做到以上的种种,人人积极向上,做大人所做之事,行大人所行之善,去人欲致良知,公司何愁不能健康有序发展。
刘龙
《大学古本序》有感
"是故不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
古人对大学旧本的解析,抛弃了成为圣人的基本态度和正意。因此,不务实于诚意而转重心于格物,这就是舍本求支;不侧重于格物而转重于诚意,这就是舍实求虚;不以致良知为本而专注于格物诚意,那是妄想。故致良知是诚意之本体。去人欲,就是致良知。人欲去则良知致、意诚,从而可以恢复其本体,这就是衡量至善的原则。
读《大学古本序》对这段话颇有感触,结合现在集团上下一直在进行的行为管理,都是以去人欲为最终目的,达到规范的流程及健康的管理。
通过近期的不断学习,对致良知有了新的理解,知行合一的知,是指良知,是每一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良知有的时候就是我们自己的行为准则,我们意念所到之处,或许有的时候错误的我们不重视了,认为是正确的,那就不是存善,不是致良知,就违反了我们内心的道德感和判断力。再一再二,进而习惯酿成大错!
所以致良知是诚意之本体,去人欲就是致良知,就可恢复其本来的善意,是衡量至善的原则。
梁春月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陈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