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
---读杨贤博散文集《出关》有感
王尊让
在朋友圈里看到杨贤博新书《出关》在汉唐书城上架了,第二天早上就急急忙忙去买了一本。
书拿到手一路走一路翻着,把头顶的烈日也忘记了,感觉这书好厚重。
一本散文集能让贾平凹、方英文、孔明、鱼在羊、舒敏等大家合力推荐,这书岂能不厚重?一个作家能得到这么多名人支持,这作家自然绝非一般了。
当翻开了书一页页读下去的时候,就只记着作者叫杨贤博,我想通过这本书走进他的世界,分享他的故事,更进一步走进一个时代,走进一方水土,去寻找我自己的影子,家乡的影子。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
杨贤博是散文大家,先后出过几本书,以我的能力和水平是"点评"不了的,这只是我的读后感,心得笔记。
杨贤博是从一个叫秦茂的小山村走出来的,到小镇牧护关,到州城商洛,再到省城西安。这几十年的生活阅历,奋斗过程,经历了,见证了许许多多。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民们齐心抱团在土地上挣命到各奔东西各顾各家的打拼,从贫穷到兴盛再到衰败,从城市的越来越臃肿到农村的空壳,从纯朴的民风,单纯的人际关系到冷漠、麻木、自私的时代,从母子相依、守望到阴阳永隔。他将这一切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有了这本散文集《出关》。
文如其人,杨贤博的文字很质朴、纯正、简单、真挚,犹如牧护关坡地上长出来的一窝一窝的洋芋,在泥土的芳香中给人惊喜和收获;树上结下的一疙瘩一疙瘩的核桃,是一种纯天然成熟的魅力和诱惑。看他的文章就像和一个一块玩尿泥长大的伙计躺在山坡坡上,一边看着蓝天白云,一边聊着彼此的心事,远去的故事。
持续的高温,热得人心浮气躁,店里顾客也相对多了,书就看的很慢,常常人在忙碌着,心还在他的一段文字里出不来。
人到中年正是多事之秋,越有责任感的人担当越多,压力越大。而我们又都是凡人,没有哪吒的三头六臂,也没有孙大圣拔根毫毛再造一个"我"的能力。
当我看到他这段文字的时候,眼泪流着、擦着、擦着、流着,再也无法平静了,感觉他写的是自己,也是我,也是跟我们一样许许多多的同龄人:"(母亲病危,他日夜守护)这段时间,无法忘记。耽误了单位上的会议,耽误了领导的下乡检查,可能我的行为自私,接受了领导的批评,单位的处罚,我保持沉默。-----耽误了孩子的家长会,我一遍又一遍地给儿子保证,一遍又一遍地给老师解释,得到的是宽恕。耽误了女儿的生日承诺…,耽误了朋友的婚宴…,耽误了博客上网友的留言…,面对众多耽误,很惭愧。(《出关》100页)"
母亲即将离去,眼睁睁看着却无能为力的痛苦,连日不离左右辛勤照顾的劳累,从心里到身体上的折磨他都一个人默默的承受了,想到的依然是工作,是妻子儿女,是朋友。这其中的压抑和无助、无奈、委屈、恐怕只有在无人之处暗自垂泪,在母亲灵前撕心裂肺的嚎啕痛哭中才能尽情释放!
这种温暖和感动在散文集里处处可见:“他落座,倒酒,乐呵呵地说,给、喝杯,我说一会开车,不能喝。父亲说,没事,少喝点。接酒,一饮而尽。父亲接过杯,给他倒少许,喝了,又给我来一杯。相互地看着,看着老屋上面的天,抽着烟,过会儿又给我倒杯。”(《出关》49页)这情节让人好羡慕,好嫉妒,甚至怀疑这是父子还是兄弟?
对我来说,这种温暖的情景只能渴求于梦里了。
母亲曾经教育他,“一个男人要能喝得下三桶恶水。”这个山里的汉子做到了,他以对自己的“狠”,赢得了如今的一切。一辈子要能遇见这样一个有情义的人做朋友,真是三生有幸!
《出关》对亲情、友情、乡情的描写、追忆充满了温暖和感动。大量的篇幅和文字却在讲述着,思考着一个时代带来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都处在小农经济 。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推进着,演绎着整个社会的兴衰更替。三十多年前一场改革对这一切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对财富的渴望和不择手段达到了巅峰。一个个极端的口号应运而生,"黑猫白猫论""安贫可耻"将传统的价值观边缘化。"社会发展到今天,一切几乎向钱看!…完全淹没了人性最美的仁慈亲情,伦理道德,尊老爱幼的善与孝,亲与情。我们认为有钱就拥有一切,亲情,爱情,人格,尊严,都不及金钱来得实在。我们拼命赚钱,认为钱能使我们变得高贵;却又作贱自己,成为金钱的奴隶。"(《出关》23页)人人都像打了鸡血,价值观、理想、信仰荡然无存。
城市化的进程让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撇下了故土,撇下了老小,涌进城市。城市在不断的臃肿,农村在不断的空旷。人们在城市和乡村的游走中失去了目标,变得浮躁起来。"对未来几乎是混沌而茫然的,挣钱成了一切发展的动力,它代替了人的精神追求,也放弃了传承的优秀品德。人,似乎变的叛逆故乡,故乡成为心中的一个痛,无奈而又矛盾…。"(《出关》287页)
农村的衰败都知道,可是到了什么程度?各个地方不同。你在《新闻联播》里看到的永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景。看看在山里长大的杨贤博笔下的家乡就明白了,那里的过去,现在,一草一木一条小路他都如数家珍。至于未来,甚至有没有未来?谁都不知道。
他在书中讲到一个故事,一位老人在自家后院提水时,一头栽进了水坑,无声无息的走了,几天后邻居才发现。儿子回来热热闹闹的过了一个事,然后门一锁,又打工去了。这类事岂是一个牧护关有,广大的农村里有无数此类悲剧在轮番上演着。
我们拼命的赚钱,然后拿回家盖楼房,然后让他空着;然后在拥挤的城市一角蜗居,继续赚钱,然后买高层,梦想成真,当起了“城里人",而那些根红苗正的城里人老是问,你老家是哪里的?开发商又不断的提醒,你只能住70年。
农村,农民,城市,我们到底该往哪里去?杨贤博在问,我也在问,每个人都在问。也许我们最终逃脱不了成为下一轮空巢老人的命运。
城市与农村,现代与传统,梦想与现实,金钱与思想,伦理与道德,现在与未来,让他陷入思考和迷茫,他试图在这当中找到一个"支点"来平衡,找到一个"答案"来慰籍。然而有这个支点吗?有答案吗?恐怕谁也不知道,谁也答不上来。他能做的只是一个作家的责任和良知。
喜欢杨贤博的文字,就是喜欢他的真诚,朴实,不浮夸,笔下有物。这个时代都在装,装大款,装大师,装高深莫测。杨贤博却说"我是屁事干不成,但绝对会讨价还价,过日子么,是个持久战,得学会经营自己。"这种坦荡,幽默,让人陪感他的可爱和自然。
《出关》是本散文集,但其中的《三娃》《粮站》《猪场》《之夜》等又具有小说元素,让人读来轻松,有趣。如果这些还不过瘾,那其中的另一篇《文人趣事》绝对能让你笑到喷饭,贾平凹、方英文、孙见喜、刘炜评均榜上有名。
"我的《出关》,来源于故乡牧护关的发生,我的发生,这一代人的发生。…站在秦岭看商洛,身在商洛看中国,从牧护关的历史演变,能看到中国农村的历史进程,它是中国农村现状的一个缩影。"(《心灵的守望---中国农村现状的一个缩影》)我想,这应该就是他出版这本散文集的初衷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