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问有感(一)
拒绝双面人生
杨靛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雷厉风行推进反腐败工作,一批大大小小的贪腐官员纷纷落马,老百姓拍手称快。那些倒下的官员自然早已风光不再,可以说,这些人已被时代所抛弃,更为这个时代所不耻。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再次重申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标志着反腐的力度不减,反腐败工作永远在路上。因此,真实记录曾经"在其位而谋己私"官员们的贪腐经过和心路历程,深入剖析这些人的贪腐原因,不仅是一部良好的警示性教材,更是通过反面案例全面构建制度性反腐,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有效手段。这或许正是所谓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作家丁捷以此为契机,深入高墙大院了解掌握第一手反腐资料,整理形成反腐纪实文学作品《追问》一书。通观《追问》全书,虽然以纪实文学为名,但很多文字采用第一人称,以官员的自述为主,现场感与严谨性极浓,极具口述历史文学作品特征,原汁原味地将落马官员的贪腐经历直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内心深处上讲,书中官员们自述的贪腐经过之细,让整部作品给读者一种"偷窥"的感觉。虽然各不相同,但读完每个贪腐官员的经历自述,特征大同小异,最突出的莫过于每个落马的官员都过着"两面人生".
人前,他们是一身正气、公正无私、两袖清风、勤政务实的人民公仆。《追问》中的贪腐官员,有的自称自小"穷怕了",比如《危情记》的副市长;有的从小衣食无忧,比如《最后的华尔兹》中附庸风雅的行长。但是,他们都曾洁身自好,犹如莲之高雅;也曾谨言慎行,坚决不触碰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更曾一心为公,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分毫不差的用在人民身上,主政一方政绩赫赫。可以说,他们曾经都是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共产党员。
人后,他们是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婪成性、懒政怠政的人民公敌。诱惑就像伊甸园的禁果,特别对于久居高位、政绩突出的高级干部来说,一旦出现轻微的精神空虚和道德信仰缺失,居功自傲和恃才自矜便随之而来,贪腐便如崩溃的堤坝,迅速从"有底线到毫无底线,从被迫接受到四处伸手".同时,面对着围绕在自己身边"纸醉金迷"的环境,生活腐化成为了贪腐官员们的"标配",《追问》中的官员几乎全部与女性有纠葛,家外之"家"成为了贪腐官员们进一步走向深渊、更加肆无忌惮的重要导火索。
看完《追问》,原本"深得民心"的官员最后沦为阶下囚,我们不禁会"追问":为什么坚持当一名好官如此之难?为什么"由好变坏"如此之简单?其实,原因很简单,当一个官员政治信仰丧失以后,精神信仰也随之坍塌,道德底线亦不复存在,贪腐就成了"顺其自然",于是在短暂的危机感过后,便是"无所谓惧"地在贪腐路上越走越远,甚至趋于荒唐。比如,《追问》中提到一位"大师"给某位官员开的药方是在小卧室悬挂群女裸像,并让官员广纳情人,以抑过盛的阳气,荒谬的不在于大师的"良方",而在于官员置共产党人的使命和理想信念于不顾,虔诚地相信和践行"大师"之言。
当这些身处高墙的官员们卸下伪装的外衣之后,心平气和地去回味和剖析自己的从政经历和贪腐历程,这些都是见刃不见血的教训。他们在与作者接触之后,都有无限唏嘘感慨甚至遗憾悔恨,只是他们再也回不去了。倘若有一天,当下的国家干部们能够被党和国家委以重任,真诚期望所有的干部都能记住《追问》中的8个典型,拒绝"两面人生",主动选择成为这样的官员:展一身本领,利一方百姓,受人尊重,群而不党,朋友真心,妻贤子孝。如此,则夫复何求。
读追问有感(二)
正三观,守底线
(城管局纪检组组长 茆廷成 )
反腐败是关乎民族复兴、国家命运、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也是我党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之大、举措之严、对形势估计之严峻、扳倒大人物之多,令群众拍手称快,国内外为之震撼。坚信在我党领导下这场反腐行动必胜、民族复兴可期、国家必繁荣昌盛、人民必安居乐业。
《追问》是一部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反腐败纪实小说。作者以纪检人特有的视角直面这些人物,截取他们人生旅途中最应该闪光却又昏暗的一段历程作为小说本身的主线,但作者不做先入为主的人为设定,不做居高临下的道德判断,不把他们当作历史的罪人,而是把他们当做当下的"时代病人"这一视角,来一一走近贴心梳理,冷静审视,为广大读者提供这些所谓"精英"的内心读白和人生感悟。同时也提醒我们党员、党员干部要牢记我党的宗旨,提高党性修养和道德素养,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做一名干净、担当、忠诚的共产党员,经得起人民的检验、时代检验。这一特殊的群体,曾经是中国大地之上芸芸众生中的"关键少数",如今堪可称作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的"时代病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www.lieshai.com)特别是我们的党员、党员干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本身更像是一面镜子,或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块警示版,时刻提醒我们在党和人民提供的历史舞台上不要做错动作,更不要做错事成为党和人民的罪人,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
人是环境的产物,但人也毕竟是一种主体的存在。《追问》感情浓烈、思考真切,就像现实备忘录一样。腐败人人痛恨,但又有多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更难有切中肯綮的理性超越。《追问》中的人物,有省管干部,有中管高官,地域遍布大江南北,行业涉及五花八门。作者以纪检人独特的视角和极大的精力、浓烈的感情对这些多被概念化、脸谱化、模式化的群体一一进行解剖。面对这些曾经的"成功人士",作者不是故作高深地鄙夷不屑,也不是肤浅廉价的翻案猎奇,而是力求深入地把他们的人生悲剧一一罗列,录以备忘,用心良苦。
时间不可以从来,但过往可以回忆;人生不可以复制,但教训可以总结。《追问》的鞭挞拷问,贵在指出问题,引人思索。如此众多的人就此身败名裂,如此众多的人就此归零黯淡,曾经的"能人"、行业的"标杆"如此下场,为什么?我们决不能停留在作为谈资或冷眼旁观的层面上。我认为《追问》以纪检人独特的视角、勇气、责任,更以其切合当下社会重大命题的独特文本价值向我们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作以警醒,警醒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要"正三观,守底线".同时也要注重个人素养,加强党的理论学习全面提升党性修养,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做一个无愧与党、无愧与人民、无愧与时代的人。
读追问有感(三)
虚荣是人生的癌细胞
百度百科对虚荣是这么解释的:"虚荣是指表面上的荣耀;虚假的荣名。是本身不存在的好的事物。是对自身的外表、学识、作用、财产或成就表现出的妄自尊大。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虚荣是人生的癌细胞,它会蚕食人的灵性,蚕食美好人生,使人远离如来本性而生活在虚妄颠倒的梦靥中。虚荣会把一切弄得一团糟,它会逼得人发疯,会迫使一个人去追求虚幻的泡影而忽视真实的自己,就像一只大公鸡要在自己的尾巴上插满孔雀的羽毛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
人生的许多悲剧是虚荣心导致的,人的许多时间和精力是浪费在虚荣上面的,人内心的许多痛苦和烦恼是自己的虚荣心造成的,人生的许多不幸和灾难是虚荣心导致的,地球上的许多资源是为了满足人的虚荣心而被浪费的。
不管是木碗还是瓷碗,只要能盛饭即可,何必非得用银碗金碗呢?不管是茅草房还是木房,只要能挡风避雨供人居住即可,何必非要住富丽堂皇的宫殿和五星级酒店呢?不管是电子表还是石英表,只要能准确获悉时间即可,何必非要佩戴几万元镶嵌宝石的机械表呢?不管是树叶还是粗布,只要能穿着舒适得体能保暖御寒即可,何必非要绫罗绸缎呢?活人就活一个踏实自在纯朴自然,何必非要活人上人非要活得显要活得让人注意让人刮目相看呢?
好端端的日子,若一旦图谋虚荣,好日子都会变成苦日子;亲密和睦的人际关系,若一旦图谋虚荣,忌妒、埋怨、责备、愤恨、猜忌、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虚伪等心灵杂草就会疯长,就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春光明媚和煦如意的人生,一旦图谋虚荣,就会浓云密布狂风大作瞬间暴风骤雨龙卷风刮起。
爱慕虚荣的人活得不真实,活得不踏实,他永远活在焦虑中,活在未来的虚幻中,他永远在攀比,永远在打听和想象别人对自己的评论,他永远觉得自己重要,感觉好像全世界的人们都在看重自己或冷落自己,他的心永远不得安宁,因为他始终在处在猜忌中,在想象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中,为了满足自己被扭曲的自尊,他常常会不顾现实而铤而走险,会无端地生气发脾气,会无事生非制造狼烟。
"做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功夫,灭除得物累便入圣境。"虚荣心就是俗情,是俗世俗心,若能摆脱虚荣,便可超凡脱俗,修行修炼升华生命的品质没什么高深的法门,摆脱虚荣即达圣境。
前不久我汇总了世人给我的绰号,其中有"泼妇"、"小混混"、"周扒皮"、"花心大萝卜"等,我为什么汇总?就是要告诉大家,不论世人如何说我评论我给我以什么样的绰号,我还是我,我该做什么还做什么,我该吃什么还吃什么,我不会因为人们歌颂我而得意忘形,也不会因为人们贬损我而自惭形秽。
在家园里我提倡大家要"厚脸皮",这个"厚"不是"厚黑学"的"厚",也不是"厚颜无耻"的"厚",而是摆脱虚荣摆脱虚华回归如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厚","厚德"才能"载物",摆脱虚荣才能品尝大千世界的原滋原味,不慕虚荣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才能每日里欣赏人生和生命的乐趣妙趣,才能活得有滋有味自然纯朴,才能开心、快乐、自由、幸福,才能攀登上人生和生命的巅峰。
觉得痛苦时一定要转识,要转180度,只要一转识,面前风和日丽一望无际,若不转识,面前荆棘戈矛悬崖峭壁。痛苦是自己内心的意识,要靠自己转识化解,别人是帮不了忙的,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自己永远摆脱不了苦海。
早日从自己身上铲除人生的癌细胞――虚荣,回归如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