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凉山兄弟读后感(一)
江阿馨
在阅读这本书以前,曾看到过一句短评:“人类学家一腔柔情无处可寄,全部都放在自己的研究对象身上”,这是我在阅读之后对于作者和此书最大的同感,这种寄托于研究对象的一腔柔情不仅来源于学科的专业性,还源于参与观察带来的与环境的共鸣。作者的一腔柔情与凉山的苍茫壮阔夹杂在一起,更突然出人与环境,情感与现实,凉山诺苏人与未知世界的冲突。
作者用十年的时间,带着千山独行的勇气,怀着学术的执着和学者的情怀讲述了一个厚重且不为人熟知的生命的故事,从建国后民族的划定,国家主导的社会主义治理到资本主义市场的渗透带来的社会转型,从“拯救落后的少数民族”到“进化”少数民族,全书用民族志方法,讲述了许多并不那么有趣,但足够震撼的故事。把政策改革中的困难阵地,NGO组织眼中的项目基地和社会范畴内各学科领域眼中现代化荒地透过诺苏人,透过对话,通过这一段段看似荒蛮的故事,一点一点地展现出来。
全书可分为几个部分来展开阅读,其一,作者从理论化的角度分析了,在现代性过程和全球化浪潮中,四川凉山诺苏人作为地域和民族划分的“原始”边缘地区及边缘族群的社会生活与经济文化的变迁。例如资本市场在凉山的探索,从历史上用于彰显权贵和休憩悠闲生活的鸦片文化到引发问题与危机的突显诺苏男性冒险与探索精神的“毒品生活”;其二,以凉山彝族为代表的被国家人为划定的少数民族在宏大社会进程下彰显出来的民族文化内涵,其独特的民族性格在凉山诺苏人完成现代化的进程中,扮演着怎样举重若轻的角色,社会统治阶层出于便于管理的目的对各地民族开展的硬性界定与分类,极有可能造成的是不同民族的冲突与隔阂;其三,赋予了少数民族独特内涵的社会性别在地文化,如何影响年轻人的选择与行为,例如完成成年礼的过程中,男性将“外出闯荡-吸毒-进监狱-戒毒”视为男人走向成熟的标志,而女性则将“个体独立-经济独立-不依附男性”视为成熟的目标和追逐的方向,性别敏感的方法在人类的迁徙研究中彰显出其重要地位;其四,对于基层治理的思考,在现代性的社会建设与发展中,如何保持民族特色,诺苏只是人类学家眼中的一个研究对象,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久病且无药医治的伤口,这一族群在浩大的全球化浪潮里,政策究竟该怎么制定,NGO项目该怎么运行,污名化该如何避免,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川凉山作为国内外各类NGO以及各学科学者关注的焦点,每年都吸引着社会的目光,作者讲述了诺苏体验失败的地方疾病治理,让我想起曾经在凉山开展社会工作项目的朋友告诉我的故事,他们的社会工作项目从最开始的多方力量支持开展到后期不得不草草收场,服务目标从“减少吸毒人员”到“减少艾滋病患”不停变换,实务工作者不仅负担着社会对于艾滋的污名化带来的心理负担,还面临着服务对象对于国家治理与各类项目的片面想像带来的工作压力,一线社工的工作用语从劝导与项人员“不要吸毒”到“如果你们实在要吸,一定不要注射”再到“如果你没钱,只有靠注射的话,一定一定一定不要跟别人共用针头。”因此,在阅读到诺苏失败的地方疾病治理和艾滋污名与全球化移植的部分时,深有同感,也无比敬佩作者千山独行的侠气、扎实的理论积累和细腻的人类学家视角。
但,阅读此书的情绪是复杂的,并没有一直内心澎湃,波澜壮阔。凉山彝族身上的标签太多,其中不乏令这一群体被边缘化的污名标签,要把这些标签一一摘去,还原诺苏人一个最原本的真实的自我绝非易事。正如作者在形容诺苏青年男女面临偷盗和吸毒时所选择的描述一样:“他们带着一种有趣且诡异的道德中立观”,这也正是我对于作者以及此书的感受。在诺苏人面临的吸毒和艾滋的社会问题上,作者似乎也带着一种温柔但诡异的道德中立观,这道德中立观不带批判,不涉评价,能隐约捕捉到作者情感的动荡,却保持了客观。此外,感受到的不足之处在于,作者试图将凉山彝族放回于中国快速现代化的背景之下加以考量,但我未能在这当中感受到理论的落地,感觉一直被宏大叙事的理论驾着在走,读者的脚没能踩在地上,还不够踏实。
我的凉山兄弟读后感(二)
一部生命之书
白色耳钉
接触到人类学这门学科,应该追溯到大学一年级,大一我选修了一门人文学院的课,现在已忘记课程名称。一次逃课后心里总觉得不安,感觉今天老师应该会点名,但因为才开学没多久,还未建立起逃课点名信息联动机制,故又很没出息的在课程差不多快结束时跑到教室。那天老师好像提前下课,进到教室,就只剩两名同学在与老师交流学习内容,想着老师也不会认识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他的学生,就凑上去旁听,因为这次的机缘,我和其中一位人文学院民族学的同学后来成为了朋友。
在这位朋友的引荐下,我多次参加人文学院每周五开办的影视沙龙分享会,这个分享会的交流形式是播放人类学学者、在校老师及学生在不同地方拍摄的反应少数民族文化及现状的纪录片,在影片播放前和播放后,作者或当天的代理人会针对影片做简单的介绍和补充。在场的人观看后,自由分享感受、想法及见解。现在看来,这些纪录片和《我的凉山兄弟》输出的信息其实有相似之处,就是各民族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生存与变化。这样的分享会很少有理科生参加,我作为外行,虽然不专业,但也正是因为外行促使我在没有专业压力的情况下畅所欲言,无需顾及理论知识架构下的解读,怎么理解怎么表达,积极参与他们的讨论和分享。在此感谢人文学院为此活动付出的所有老师和同学,还特别要感谢我这位人文学院的朋友。
其后因为影视沙龙分享会的影响,我曾试图去寻找人类学相关的书籍来学习,但是几次去书店都没有遇到合适的,看到的大部分都是教科书式的无聊没劲,直到有一天在我们读书会的群里见朋友分享了《我的凉山兄弟》这本书。此书是我在今年过年假期间看完的,作者描述得细致感人,像一位生命的使者在娓娓道来,不骄不躁,用一双道德中立的眼睛来看凉山在中国现代化历程里的狼狈与尊严。
书的封面介绍说《我的凉山兄弟》是交织着着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政治变革的独特民族志。这样的概括没有问题,而我读后的感受是,它也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之书。这和我看《留美幼童》具有相似的感受,即:在历史长河中,你我的角色是什么?不要说自己渺小,(www.lieshai.com)你身上带有这个社会整套的印记,新生与死亡。
以下是阅读此书引发出的我的一些凌乱的总结及缺乏逻辑的思考和自述,仅记于此。
1
内视自己
一直以来,面对自己的无知、困惑和不解,我都力图通过阅读来帮助自己寻找答案,促使自己更多的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也了解我所处的这个世界。惭愧的是我的尝试和付出远远不够,但慢慢的,我发现我心里已开始慢慢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结构,我想这个结构在不断的阅读和实践中将会得到持续的完善,以至于能够帮助我处理生活中的很多困惑。首先一点,我确信的是,人的思想与行为的直接表现都只是表象,追究起来,是由内外因素深层次的长期引导而触发。
《我的凉山兄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完善和清晰了我的认识结构,面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心理反应,不再盲目自信和自责,而是慢慢学会尝试从内外因素来分析他们存在的客观性,让我能真诚的直面我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并以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去迎接这些困惑,不再逃避、不再自欺欺人、不再想当然耳。这样对我的帮助是,我开始慢慢接纳自己的好与不好,不去苛责自己,同时也不去苛责别人,更重要的一点是懂得尊重。
2
我们是平等的生命个体
从小我就是一个比较叛逆也很有主见的人,在妈妈看来,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不受控制,问题很多。在我记忆中她甚至多次对我说,早知道这样,在生我的时候就把我掐死。在之前很长的历程里,我内心是不敢回忆类似这样的片段的,也或者是逃避,后来我知道这样的话语其实已深深伤害了作为一个孩子的我,说得俗气一点,就是造成心灵的创伤。而现在,面对任何类似这样的创伤,现在我都能直面并且进行自我分析,接受它的存在,再支解它,将它对我的影响降至最低。我发现,通过努力我们是可以解决这些历史问题的,而对于他人,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学习的实践。
在爸妈决定离婚时我在上初三,我当时的思考就是,他们不必为了我们而放弃追求幸福的权利,孩子也没有权利剥夺父母这份权利,这是我当时对他们说的原话,如果这样能给他们带来幸福和解脱,我真心支持他们的选择。现在我的想法依然没变,现在想想觉得那时候的自己真的好 ,小孩一个但三观却正到没朋友。而就在谈判的当天,我这个叛逆小孩已很久没有和妈妈说话了,已不记得是什么原因引发了我与她的冷战。总之,问题小孩的事情是一件接一件。
从我记事起,我都对我自己在做什么有非常清楚的认识,也很有主见。直到现在,我的很多选择都是我自己决定的,读书也好,工作也好,婚姻也罢。我也相信自己的选择,甚至认为,别人无权干涉我的选择,也好,一直以来,我的选择也从没有得到过来自父母的阻碍,有时我就想,即使他们阻碍也无用,因为我比他们更了解我自己,他们的建议对我几乎是无效的。好吧,问题小孩需要面对自己,并承担自我选择后的一切后果,是的,这也正是我想要的。
作为父母,特别是中国的父母,表象是很注重家庭教育,其实中国父母的家庭教育是极有问题的,就像《巨婴国》里所说,绝大多数父母都是巨婴,没有爱孩子的能力,并培育出了一个又一个巨婴,巨婴们再结婚生子,继续培育巨婴。在巨婴的国度里,巨婴需要大势宣扬孝顺,好像不遵从父母就是不孝,子女也不能认为父母有任何过错,只要反驳和指正就是不孝,这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世上哪有完美的人,哪里会存在完美的父母,如不能正视自己,正视自己的父母,我们又怎样培养自己作为父母爱孩子的能力。
现在我听到类似“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的话,就特别反感,我认为那是满口的谎言和不负责任的自私。透过爱的表象,你会发现,他的潜台词是“你看,我那么好,那么全心全意的对你,你也一定要这样回报我哦,要不然你就是没有良心,你就不是人“。这样的现象在中国父母与子女及夫妻关系里极为普遍的存在。OK,拜托!请为了你自己而活,生命仅此一次,那是你自己的,不是你先生的,不是你父母的,更不是你孩子的。
3
谈谈我的爷爷奶奶
跳出自身,回看我最熟悉的大家庭,点点滴滴,无不深受这个大时代的牵引及影响。个人在其中犹如彝族凉山兄弟般无奈而又自觉地前行。爷爷奶奶的婚姻和那个时代相同背景下的婚姻大同小异,他们经历了新中国的成立,生产合作社的运行,文化大革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的制度冲击,艰难的一路走来。
以前最喜欢听爷爷奶奶讲以前的故事,爷爷奶奶也非常愿意讲述这些陈年旧事,而且每每都说得泪流满面。家里的地契,手抄家谱等古老的文书我都见过,之前还和爷爷提议,这些要不给我保管吧,爷爷笑着说,这些他们都不会要了,给你也好呀,难得你还对这些东西感兴趣。每次说故事,爷爷都是主讲人,奶奶在一旁补充,爷爷常常对奶奶的补充感到不满意,总是怪她打断他的思路,让奶奶不要说话,说她什么都不懂。奶奶这时就笑笑,兴致勃勃的听爷爷在一旁回忆,激动之处,又做不断的补充。他们述说的兴致很高,我也听得津津有味,可惜爷爷现在已经不在,没有机会再听他说故事了,爷爷去世后我常常梦到他,梦里,他一如既往的慈祥可爱。
爷爷年纪越大就越像小孩,需要人哄,情绪激动就流眼泪。在他去世之前的一段时间里,需要爸爸和叔叔们在夜里轮流照看,因为他每隔一两分钟就有翻身需求。我自己的推断则是,面对死亡的恐惧心理让他采用这样的方式证明他时刻有人陪伴。我常常会想念爷爷,现在想起来不是悲伤,只是一种纯粹的想念。
4
家乡:没有家,还是家乡吗?
我的家乡有非常丰富的煤炭资源,其后整合出几家合法经营的煤矿,煤矿老板也富得流油,而煤矿安全事件也时有发生,我小学时都去观看过十几人连成排的矿难尸体,我上大学时也有过类似的大矿难发生。但是没有关系,老板有的是钱,有的是人去垫背坐牢。煤炭价格好的那几年,煤老板风生水起,当地老百姓也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因为没有其他的兴趣爱好可以打发时间,男男女女都用打麻将来消遣,有钱的打大钱,一般的打小钱,总之过年过节除了打麻将就是打麻将。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煤炭被大量的开采,因为环境保护的制度及措施的滞后,导致小时候清澈见底的河水变成洗煤水,很多人家就靠去河里拦截煤渣就足够供应家里的烧煤需求,甚至有人将此作为职业,去河里捞煤去卖,可想而知,污染是到了何种地步,大热天煤灰被风一吹,那个空气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的,但是这一切的环境变化,老百姓并没有反抗的意思,也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公共的宝贵环境被破坏,赚大钱的是少数,他们拿着钱可以做副业,在环境好的地方购买房产,而大多数人老百姓还要继续待在这个地方世代生存,每月拿着还算可观的工资,家家盖起了楼房,闲时打打麻将。有时真的会为他们担忧,如果有一天煤被开采完了怎么办?有人告诉我,我们那边的煤太多了,开采不完的,即使是开采不完,难道所有人都要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继续守着这些开采不完的煤炭?
就在前几年,国家向东南亚国家修铁路,开采矿物资源,这其中也包含了煤炭,那些煤炭质量高且成本低,再加上国家对环境的逐渐重视并在能源上的宏观调控。使得前几年开始出现煤炭价格大跌,目前几乎所有的煤矿都负债累累,有时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了,老百姓也在同情煤老板们,说他们现在压力也大啊。但是煤炭一度成为整个盘县的支柱产业,地方政府也不会希望煤矿就此关闭没落,那将会引发多少社会问题。所以这一两年国家层面及地方主导的经济转型发展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可喜的是,目前盘县出现了很多新型产业,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园区,政府与农民合作的各种绿色经济发展项目,旅游开发更是让我感到震惊,家乡的很多以前听都没听过的地方都被开发成会极具旅游资源的圣地,吸引的很多的游客,也带动的当地的经济发展。
让我常常震惊的是,这个县城里,无数的酒店拔地而起,如雨后春竹。但也就在去年,因为当地房地产的落寞,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大量回流,导致整个盘县一下冷清了不少。各行各业都在反馈现在什么生意都难做啦。这可能也是全国性的一个共性问题吧。而今年,随着沪昆高铁线的通车,盘县作为贵州境内的第一站及最后一站,无疑也给地方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时代在变化,国家政策及地方政策都在不断变化,其地方的发展与人都将在这个大环境中前进前进。前进不代表进步或落后,在历史巨轮下,谁都不能置身事外。对于家乡的回望,我的陈诉是片面的,也无法深入,更多的社会问题也许只有像作者刘绍华一样以专业的视角去发现和总结也许才会更加全面。但是作为非专业的我,亦能感觉到时代大背景是如何去影响一个地方的强大力量。
5
你带有这个社会整套的印记
我们每一个人都深受这个强权单一体制的重大影响,而很多人认为,怎么会呢,我是小老百姓一个,国家那一套和我能有什么关系。就如《我的凉山兄弟》里的彝族朋友,他们的一切行为反应,在他们看来都是:“对呀,这就是我的生活,你看,他们也是这样活的”。而“外人”和官方则认为,他们这样,就是因为他们愚昧,他们迷信,用全盘否定其传统文化的方式来下定论,并想当然实施一些注定失败的解决方案。《我的凉山兄弟》的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视角,帮助我们正视这个典型的社会现象,在传统文化与外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下,他们看似主动,其实被动,而且是非常无奈的被动。他们丢弃的与拾起的无所谓好坏与对错,总之,你不止是你。
回头看看我们自身,看看我们的父母,看看我们的乡亲父老,不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如同凉山的彝族兄弟一样,被这内外夹击的洪流推动着向前向前。
我想人类学的研究与发展对于整个多元中国的理解,并有效帮助解决其关乎人的问题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若政府人员多能掌握人类学知识,对大众来说,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来说,将会产生极大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