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之道读后感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一)

  Z.H.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在考CFA二级,那是一个关于金融分析师的考试,考的基本内容是现代金融常用的财务理论和分析技巧,共分三级,考到第二级的时候所有现代的理论和技巧基本也就包括了。虽然由于工作原因,我准备时间不足,与通过二级失之交臂,但自己也是对现代投资理论系统地学习了一遍,加上刚读完MBA没多久,所以觉得自己一下子可以去做投资了,信心满满。于是从薪水里挤出一小笔,打开选股软件,准备按照考试当中所学到理论去做一个漂亮的投资组合,可是没过多久我就泄气了,因为看着这一排排的股票名字和代码,我脑子里不断地闪现各种名词和数学公式,可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法让我去做选择。之后没过多久,我就接触到了关于巴菲特的这本书。

  市面上研究巴菲特的书不说上百种,也至少有几十种,在投资领域巴菲特是被当做神一样的存在,所以对于选择哪本书来了解巴菲特,我犹豫再三,通过书评、网评等等看了又看,才最终选择了这一本,因为如果选的书不好,不仅浪费了买书的钱,最重要的是浪费了读书的时间。全书正文267页,对于研究巴菲特来说显得薄了点,但毕竟不同于自传,没有那么多或杜撰或回忆的细节,而是从采访者的角度来客观解读巴菲特和他的投资哲学。作为初步了解而言,这本书算是精品了,这一点从开篇的九篇推荐序也能看出来(我还是头一次看到一本书有这么多推荐序的)。

  按照书中所叙,巴菲特本人倒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是从小就比较聪明,喜欢和数字打交道,有做生意的头脑,童年经历了美国经济大萧条的磨难,使他产生了要赚很多钱的想法,成年后受教于本杰明.格雷厄姆、菲利普.费雪以及查理.芒格这些金融分析和投资的开山鼻祖式的人物,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投资理念,而后创办自己的投资公司,运用与现代投资理论格格不入的投资理念将区区几千美金的资本金在25年的时光里增长到了250亿美金,而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每股股价是249,660美金,市值4,130亿美金。

  可是,巴菲特的投资哲学着实与众不同!之所以称之为哲学,是因为他所展现出来的已经不是技巧和经验,而是理念,而且这些理念所适用的也不仅仅是投资,对于我们如何规划、执行、反思我们人生也是非常地有帮助。当然,巴菲特本人从来没有这样去宣扬过自己,他也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别人的人生导师,而是我们这些学习他、研究他的人对他的解读和和对他投资理念的延伸。这本书触发了我很多的感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对现代投资理论体系的再认识。现代投资理论有几大主要理论基石,最主要的是早期的MM理论、后期的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理论APT以及衍生品中的期权定价公式B-S模型等。这些模型和理论的基本关注点就是风险和回报,它们对股价的历史波动进行数学量化,比如用方差来代表风险,而后对市场上所有的股票进行研究,选出风险和回报一一对应的那些股票,剔除那些风险和回报不相对应的,然后在筛选出来的这批股票中尽量分散配置资产,达到一个最优化、风险最小的组合,这就是CAPM的基本原理,而对于不同市场之间运用“一价原理“ 进行配置来防止套利,这就是APT,最后随着近代金融工程将衍生品引入市场,人们多了对冲风险、赚取超额利润的机会,于是在基本的股票买卖的基础上进行期权期货以及其它衍生品的交易,于是就有了B-S模型。可以看出,尽管这些理论越搞越复杂,但基本的理念就是把风险分散,尽可能多方面地配置资产,也就是所谓的”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可是,巴菲特不是这么想,他认为这些高深的数学理论在把这些作者推入象牙塔的同时也扰乱了人们的思维,使得人们无所适从,更使得人们越来越只懂得关注数字,而不是数字背后实实在在的企业。巴菲特所使用的分析方法看上去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些基本的营收变化、成本变化、库存变化、税后利润、留存利润、现金折现等等,还有就是秉承”一美元留存利润要产生至少一美元新利润”的原则,而这些方法几乎是所有学习金融或者商学院的毕业生都明白的。在这基础之上,巴菲特着重看企业本身,看企业的历史、所处行业的情况、企业管理层的能力和态度等等,他会像这家企业的拥有者一样去观察企业的方方面面,得出自己的结论。事实证明,这样实实在在地选出来的企业不会令投资者失望,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长周期角度来看会为投资者带来可观的回报,这就是巴菲特的”集中投资“理念。反观大多数投资经理所持的现代投资理论所暗含的意义是什么?就是“懒人心态” 和“投机者“心态的”分散投资“理念,因为地球人都知道,如果把手里的钱分别放在不同的地方,那么总会有”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结果,那也就没什么必要去辛苦地看每家企业的情况,大不了读一读财报,关注一下相关的新闻,人云亦云地调整一下篮子里的不同股票的比重,然后安心地去打高尔夫球。可是这样一来,经理人贡献的智慧就非常有限,对于投资对象独到的判断就没有体现,那么最后所获得的回报也就平淡无奇。(也许以后AI可以替代这类投资经理人)

  第二是对长期和短期定义的再认识。投资是追逐金钱的游戏,而金钱挑逗着我们的神经,使得我们心烦意乱,急切地想把它抓在手中。这就对人的耐心提出了挑战。虽然在股市上我还是个菜鸟,而且我也认同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不要去准追短期利润、不要受短期的波动的影响,但我还是觉得真金白银地投资到一家公司里,几个月或者半年之后怎么着也应该看一看它的股价变化吧,万一有个大涨大跌呢?可巴菲特不这么认为,他相信他的”投资十二准则“,相信一旦经过理性判断而选定的股票,就可以放在那里十年不用去管,甚至二十年,除非他要把它卖掉了。据说他的办公室里都没有电脑和股票报价器,只有电视机可以看新闻。这就是他眼中的”长期“。这些说起来简单,可真正做起来就太难了,人毕竟是受欲望控制的。看一看华尔街的历史,多少年都是”boom and bust“的循环重演,贪欲支配着众人,厌恶风险、”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birds in the bush“, 有谁在眼前的既得利益面前可以轻易走开而去冒险期待未来更大的收益呢?在这一点上,不但是在投资领域里的巴菲特,在其它众多有所成就的人们身上都得到了印证,那就是用理性战胜人类自身追逐短期结果的思维缺陷,从而取得众人无法企及的成绩。这也是我在这本书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希望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我可以克服自身的短视行为,用理性做出正确的选择,并用踏实的行动践行这一条将眼光放长远的做事原则,最终可以有所成就。

  第三是对快乐的再认识。对于早已坐拥金山的巴菲特而言,物质享受似乎无异于普通人。他仍旧住在1958年的老房子里,开着老款的车,他对钱的态度是”并不是我不喜欢钱,而是我喜欢看着它们增长“。可以看得出,他对于投资这件事情本身是乐在其中的,而不是这件事情所产出的金钱。这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在现代社会实在难以找出不被金钱驱动的行业和人。喜欢财富无可厚非,喜欢物质享乐同样也无可厚非,但是在追逐快乐的过程中的人们却有着千差万别。无容置疑,对一件事情的全情投入带给人的持续终身的快乐是那种依靠物质和外在带来的短时间的刺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然而,全情投入太难了。世界这么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又在不断变化,如何找到内心真正喜欢的事情并抵御住外界的诱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想别无它法,唯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万般事、聚万家才”一途!

  不受条条框框、不惧权威、遵从内心,找到真正的快乐并全情投入,不被短时诱惑所困扰,我不是巴菲特,但我可以学习他,我也不用成为他,我只需要成为我自己,快乐地、认真地生活就好!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二)

  林家能

  《巴菲特之道》是我第一本投资类读物,读完后感悟很多。本杰明・格雷厄姆是巴菲特的投资导师,教授了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法的智慧,寻找被低估公司价值的股票,通过财报分析公司好坏。俗称捡烟头,就是烟快吸完,还有最后一点拿起来吸一口过过瘾就扔掉。

  后来巴菲特遇到费雪,费雪教他集中投资和价值投资法。不过与巴菲特之前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不同的是,费雪提倡的是看企业的运营、管理层、发展前景然后再结合公司财报来投资。后者更看重公司本身,就像巴菲特说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买股票就是买一家企业,而你就是一家企业的主人。

  所以说没有可能企业的CEO会随便买卖自己所持有的股份,经常见到就是很多大公司想并购创业公司,给出很高的收购价格都不愿意被收购。比方说之前有一家Shapchat创业公司,Facebook用高达30亿美金来收购,创始人都不愿意被收购。一旦你确定要投资这家公司,绝对不能立马卖掉,不然就是投机者而已。

  这书讲了主要有两大块,财报分析和如何看企业。财报可以看清一家公司的运营状况,而看企业是最主要的环节,因为有些好的企业被低估了。它的价值低于股票价格时,最好立马买进持有,一般这机会都是很少的,看见一次就珍惜一次。

  投资一定要先前做好准备,绝不能投资以后再做功课,一旦投资了一家差的公司时间越久,无非就是放大自己的损失。随便买不懂公司的股票等于拿着火把走过炸药房,运气好没事,不过次数多了难免会中彩。

  而另外就是理性、耐心、时间这三点,理性可以说巴菲特的“秘密武器”,巴菲特说过:“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有不少人就是看热门股一直疯涨,以为会一直涨上去,结果自己一买就一直下跌。本人我自己也中过彩,不过金额小到没什么关系,这就是人性的贪婪。

  耐心和时间是投资重要基石,价值投资大家都知道是持有数十年,如果是好的企业最好是“永远”。那些想通过短线交易股票来发财,结果不过就是收益率降低的同时,甚至还亏损,每次交易费用都会交易所拿走一部分,你投资的基金又拿走了一部分,到你手上分到就非常少了。

  吴军老师说过一句话,《巴菲特之道》是一本好书。如何没有理解好结果就是放大自己的损失,投资是门艺术而不是一门技术,买股票就是买一家公司,说多少次都不过分。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三)

  危机中的投资之道

  马学进

  导读:沃伦・巴菲特历经了六十年的磨砺,虽遭遇无数次的挑战,却依然继续演绎着投资的神话。究竟是什么因素促成了他超乎寻常的投资成就?罗伯特・哈格斯特朗的《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透彻地为我们解读和揭示了20世纪投资巨人们成功的奥秘和投资的经典案例。对于从事资产管理工作的我们而言,用坦诚、理性等优秀的品质来自律,学习大师们如何在危机中进行投资,以史为鉴,在面对危机时才能更加冷静客观地作出投资决策。

  1、关于理性

  理性,妨碍投资成功的很多障碍与人们的情绪有关,市场有效假说理论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者很少满足于客观理性的标准。巴菲特对情绪感染具有绝对的免疫力,当事情变好时,不会喜形于色,当事情变糟时,也不会叹气沮丧。

  解读:大多数人在股价上升时变得自信、兴奋、贪婪,他们不是变现获利,而是去追逐赢家,买入更多;相反在股价下跌时,他们变得郁闷、恐惧,他们不是买入,而是打折抛售,争相逃命。而巴菲特具有非常完善的人格,情绪不为市场左右,这一点,市场中绝大多数参与者都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知易行难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因为市场起伏、公司变化、利益攸关而产生情绪波动,这方面需要长期修炼。

  2、关于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特立独行,杰出的投资者会反潮流而动,能够坚持备受煎熬的状态直到最后的胜利来临。巴菲特善于逆向投资,他甚至陶醉于此。他观察到高收益债券(垃圾债券)有时被标出鲜花的价格,有时被标出杂草的价格,他曾经说过:“我更喜欢他们被标出杂草的价格。”

  解读:随波逐流在市场较好时有一些收益,但一定无法取得卓越业绩,而市场不好的随波逐流容易招致亏损,不过大多数人因为从众心理会随大流。要获得卓越的投资业绩,(www.lieshai.com)一定是和多数人不一样的,经常需要逆向思考。有时候仅仅与众不同也是远远不够的,你还需要懂得别人在做什么,懂得他们为何不对,懂得应该怎样去做。

  3、注重能力圈范围

  不关心短期股市的走势如何,强调公司内在价值和公平安全的价格。注重能力圈范围,从不投资于能力圈之外的公司,巴菲特指出,在40年生涯中,12项投资决策的结果使他与众不同。

  解读:重大的投资决策,平均几年才有1次。正如巴菲特所说,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谨慎打孔,一生不需要打多少次孔,就能决定人生走向。而重大决策无一不是建立在严谨调研的基础之上。有个小例子可以说明。早在1950年,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时,他的老师格雷厄姆就是盖可保险公司的董事。一个周末他独自前往华盛顿特区去拜访公司,他敲开了公司大门,见到当天唯一当值的经理人―戴维森(维森后来在1958年出任董事长,并领导公司至1970年)。巴菲特提了一系列问题,戴维森用了五个小时,解释公司的与众不同之处,这样的单聊方式也是菲利普・费雪特别推崇的。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期间的调研,对盖可和保险行业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不够深入;后来投资且控股了多个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高管也教会巴菲特深入理解保险行业内在的运行规律。1976-1980年,巴菲特在盖可保险发生经危机时不断买入,持有盖可1/3的股票,盖可保险成为巴菲特投资组合中的最大持股,到1980年,这些投资升值123%。巨大的收益还在后面,1980-1992年,盖可保险公司的市值从2.96亿美元增长到46亿美元,盖可作为巴菲特一直持有的公司,成为巴菲特早期的经典投资案例。

  4、对公司管理层的考察

  伯克希尔购买的企业,必须由巴菲特欣赏、信任和具有竞争力的管理层来管理。“道不同,不相为谋,无论企业具有多么诱人的前景,与坏人打交道做成一笔好生意,我们从来没有遇见过。”当巴菲特考虑一只股票时,他会尽可能多地考察公司的管理层,他特别看重如下三点:

  1)管理层是否理性?

  2)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

  3)管理层能否抗拒惯性驱使?

  巴菲特给予的最高评价,是管理层像公司的主人一样行为和思考,他们会做出理性的决策以提升股东价值。巴菲特也高度赞扬那些负责、坦诚和充分报告股东的管理层,他们不盲从同行。

  解读:管理准则是考察人的因素,作者引用“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成语来形容投资者与管理层的关系,非常贴切。A股市场也能见到一些不诚信的管理层,有的一贯喜欢说大话,有的在需要资本市场时便极力鼓吹并释放公司业绩,不需要资本市场时就不理会沟通和调研的需求,或为了低位推出股权激励刻意放大负面因素压制股价。上述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容易导致投资者对其丧失信任。巴菲特考察管理层有3个角度:理性、坦诚和不盲从,都是优秀管理层必须具备的素质。而巴菲特的重要导师菲利普・费雪着重考察公司的重要因子包括:1)管理能力要超越平均水平,在现有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潜力发挥到尽头时,会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服务驱动销售的增长;2)忠诚可靠,担负起信托责任,考察的方法如,面对困难是否能开诚布公;

  3)创造良好的劳资关系,员工们应该发自内心地感觉公司是个工作的好地方,干部应该明白职位的提升是基于能力、而不是上层的偏好;4)管理者的深度,CEO是否有一个有能力的团队,是否能授权下属运营部分业务。

  不同于公司定期报告披露的经营情况,这些一般都有客观的数据和资料,而对管理层的考察多通过与管理层的接触和对话进行,“听其言观其行”,有投资者主观感受在里面。管理准则要能实施好,需要与企业的管理层多接触,不但是指多个企业的管理层,而且要接触一个企业的多个管理层,因此,需充分把握各种调研机会。

  5、坦诚是管理层最重要的品德

  巴菲特高度赞扬那些能全面、真实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管理层,他们承认错误,也分享成功,对于股东他们开诚布公。巴菲特还称赞那些有勇气公开讨论失败的管理层,每个公司都会犯错,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太多管理层爱夸大其词,而不是诚实沟通,他们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而损坏大家的长期利益。在伯克希尔的年报里,开诚布公地讨论财务状况和管理表现,无论好坏,这些年来,巴菲特承认在纺织业和保险业遭遇的困难,以及他自己的管理失误。

  解读:巴菲特对管理层的品德非常重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坦诚,因为任何管理者都会犯错,包括巴菲特自己。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觉得这样会损害自己的声望,因此对错误避而不谈,当别人指出时,也百般狡辩,这在我们调研公司管理层时屡见不鲜。A股投资者通常也不会当面指出管理层的失误,一团和气,助长了管理层文过饰非的风气,他们以前的故事没有兑现时,会给投资者描绘新的故事。巴菲特在坦诚这个品质上做出了良好的表率,对伯克希尔这个巴菲特的旗舰企业,巴菲特也承认当初收购这家最初的纺织企业是个错误,经营多年后也无法阻止纺织业衰退这个现实,后来伯克希尔才转型为投资控股公司。

  6、对重点投资的思考

  认真思考一下重点投资方法包括哪些内容非常重要:

  1)在你没有将股票首先考虑为一个企业的一部分时,不要进入股市。

  2)准备好勤奋地研究你所投资的公司,以及它们的竞争对手,以至于达到一种状态,那就是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这个公司,甚至这个行业。

  3)如果你没有做好五年(十年更好)的时间准备,不要开始你的重点投资。

  4)做重点投资不要使用财务杠杆,一个没有杠杆的投资组合可帮助你更快地达到目标,记住,在股市大跌时,一个意外的要求追加保证金的电话,会毁掉你精心设计的完美计划。

  5)成为一个重点投资者需要适当的性格及价格特质。

  解读:第2条提到,“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这个公司甚至这个行业”,这是非常高的要求,这是基金经理和研究员应该一辈子孜孜追求的目标。只有接近或者达到这个要求,重点投资才有保障。而真正理解一个公司甚至一个行业,仅仅阅读财务报表是不够的,重要一步是从熟悉公司的人那里多发现信息,用“闲聊”的方式进行调查,如果处理得当,能获得大量有用的信息。费雪跟企业的顾客聊、跟供应商聊,他去找那些前雇员、顾问、大学里的研究员、政府里的上班族、交易协会的执行者、以及企业的竞争对手,尽管人们不愿意披露当下服务的公司内幕,但对于竞争对手的情况倒是毫不吝啬。

  第5条,作者没有明确指明成为重点投资者需要的性格和特质,但从格雷厄姆-多德部落的超级投资者身上,我理解最重要的特质是百折不挠的性格和坚定的信仰。选择投资的道路是辛苦的,只有坚定信念,迎接挑战,熬得住寂寞,才能最终收获投资的喜悦。

  投资高品质成长需要坚韧的性格,耐心的等待,敏锐的行业嗅觉和刻苦的努力。在危机环境中,更加需要用坚定的信仰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路,以投资大师的经验为鉴,深入挖掘上市公司禀赋,才能发现真成长。

  • 巴菲特传读后感
  • 巴菲特的创业励志故事
  • 巴菲特的名言
  • 巴菲特投资名言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