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读后感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读后感(一)

  看完这本书已经有一个多月了,但是现在要让我说出书中的内容,还是略有些牵强。书中文笔优美,很符合唯美传记。那天在新华书店,无意间翻阅到这本书,其实吸引我来看的不是书中的内容,而是书中的文笔。

  从小开始的时候就迷上了措辞优美的文章,可能和小学的语文老师有关吧,还记得当年写作文的时候,都是按照语文老师的思路写作,想想那个时候,还真的是傻的可爱,明明没有发生的事,硬是在班上27个人的手里走了27遍,老师竟然还认真的批阅了,记得六年级的时候买了一本词语手册,背了些许成语,硬生生的把词语搬上作文里,还被老师叫上台上朗读,想想那个时候,原来自己也可以这么单纯。

  时光荏苒,而今已快接近而立之年,无奈的在大城市的角落,默默的奋斗着,或许还配不上奋斗这个词,因为现在的自己还没有所谓的奋斗的思想,有的只是做好现在的工作的思想,对于未来还是一片迷茫,但相对于刚毕业,心中已经少了些许的浮躁,刚毕业,总以为自己可以做一番很有成就的事业,总是对于身边的环境有种莫名的反感,或许跟我从事的工作有所关系吧,不是机械式的重复,却胜似机械的重复,有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只有当你做的事,已经没有人可以替代你的时候,你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了,换句话说就是,优秀的无可替代。但是,事确不是那么容易的,刚毕业的时候想一口吃成胖子,却又不想去改变,怎么可能。时间是最好的证明,而在这一年,浮躁的心已经慢慢静止下来。

  仓央嘉措,莫名的被五代达赖喇嘛选中,一切的证据都指向他,他是灵童转世,他的未来是一代受人尊重的活佛,但是,这却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只是和自己心爱的女生,一起游行天下,可是世事无常,命运注定他只能当活副,可是他不信命,他敢于突破,在他年幼的时候,单纯的以为念经只是自己的爱好,当明白真相后才知道,原来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

  那一年,他还憧憬着娶她过门,却被告知,他要回行宫学习,他知道,他这一去,将不再会有回来的时候,有的只是诵经枯燥的教诲,还有每日莫名的接受众人的朝拜。世人皆以为他很光鲜,却不知他只是一个被人所控的傀儡,曾经的五代突然身陨,不想社会动荡,封锁了自己死亡的消息,这也为他人掌管政权留下了祸端,仓央嘉措,留下了他的情诗,他突破了自己活佛的境界,佛不是无情的,佛也可以有情,但他的情却是坚贞的。

  或许人出生的命是不可以去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在这基础上最大的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生下就认命,就不会有世人皆知的活佛――仓央嘉措。世人都道人定胜天,古人都如此认为,更何况现在的我们呢!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读后感(二)

  最近两天看了白落梅的《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这本书以散文诗的笔法记载了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传奇而短暂的一生。其中穿插了很多作者个人的评论,仓央嘉措的生平线索不明显,更加不能说是他的诗传。现整理如下:

  仓央嘉措被誉为情僧,他写了很多情诗。作为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的转世灵童,因为政治斗争一直到十五岁都生活在民间,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是读着经文、唱着情歌长大的。在藏传佛教史上,罗桑嘉措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平定战乱,重建布达拉宫,确立了格鲁派在西藏的统治地位。这是一个雄韬武略的人物,一位建功立业的英雄,接受万民虔诚的朝拜,同时也历经硝烟的洗礼。晚年他把政事交给年轻的第巴桑结嘉措。六十六岁的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病逝于布达拉宫。但桑结嘉措为了稳定局势,决定秘不发丧,利用五世达赖的名义继续掌控政权。暗地里又悄悄查访、寻找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的下落,后来在喜马拉雅山南坡一个叫做门隅的地方,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门巴族。这里天蓝水美,草绿羊肥,乡情淳朴,民风奔放,远离尘嚣,与世无争。他们生活散漫,不拘小节,喝烈酒,唱情歌,生活幸福,恋爱自由。公元1683年,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就出生在这片美丽宁静的土地上一个小山村里普通农家,是家中的长子。据说出生之日,有七日同升,黄柱照耀异象,为莲花生转世。在他不满周岁的时候,桑结嘉措派使者告知他父母他们的长子是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并且让他们死守这个天大的秘密。因此仓央嘉措从小就被安排在巴桑寺学习经文,经师都是桑结嘉措派去的得道高僧。但仓央嘉措从小就有一颗善感的心,他俊朗的面容上,少一份吐纳烟云的凌然霸气,多一份温和如水的眷眷柔情,深邃的双眸里,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忧伤。十四岁之前的他,和少年玩伴一起放牧羊群,嬉笑打闹,他热爱这片土地,眷恋微风中轻轻摇摆的野草,和邻村女孩悄悄私会。他们互唱情歌,热烈地表白心中的爱恋,无所顾忌。他的心愿就是和自己心爱的姑娘,守在这片熟悉浪漫的土地上,和一湾溪水,一剪白云,一片草滩,几只牛羊相依,平静度日,相安无事。他们一起放牧,一起写诗,生一双儿女,拥有世间最平凡的幸福。

  1696年,康熙在平定准噶尔的叛乱中,从一个俘虏的口中得知五世达赖早已去世多年的消息,对桑结嘉措隐匿不报的做法非常愤怒,欲发兵征伐问罪。桑结嘉措极力镇定,一面与五世班禅筹划,尽快公布转世灵童的身份,并派使者将其接到布达拉宫,准备坐床大典;另一面发书函奏报朝廷,说明不发丧是遵从五世达赖的遗嘱,是为了稳定西藏政局,待尘埃落定时,再将转世灵童的身份告白天下。他措辞恳切,语调谦卑。康熙从大局出发,也只好作罢。十五岁的仓央嘉措来不及和乡亲邻里道别,来不及和心爱的姑娘说一句离别的话语,就被使者一路风尘地带到了遥远的拉萨。1697年10月,在拉萨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坐床大典。按照活佛转世的章程规定,转世灵童要年满18岁才能亲自主持政事。(www.lieshai.com)因此所有的政事都将由第巴和班禅共同处理。每天他要读着枯燥的经文,参悟繁琐的佛法,经师对他格外严格,稍有松懈,都会引来第巴的严惩。他常常手捧经书,坐卧不宁,时刻想着如何才能脱离束缚,回归他往日的逍遥。但他毕竟是转世灵童,骨子里带着佛性和灵慧,学业突飞猛进。三年的忍耐,三年的修炼,三年的煎熬,终于迎来了十八岁,仓央嘉措从一个俊朗的少年长成一个睿智的青年。但桑结嘉措仍旧掌握着决策权,他只不过是个傀儡的活佛。仓央嘉措在等待和隐忍中又度过了两年。这时候母亲和邻里从遥远的门隅来看他,既给他带来了恍若隔世的惊喜,也带来了一个令他悲伤不已的消息:那个与他海誓山盟的姑娘做了别人的新娘。多情的活佛的心被这个消息彻底击碎,自从离开门隅,在布达拉宫这个美丽的牢笼里,只依靠着从前美好的回忆度日。他苦苦痴守的爱情,为什么变得那么微不足道?于是写下了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后来,扎西拉姆・多多写下了《见与不见》的诗作: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 相爱/寂静 欢喜

  就在他经历失恋的痛苦之时,在一个不经意的日子里,发觉有一个小小的侧门无人通行、无人把守,通过这里可以抵达拉萨古城。在拉萨旧城区有一条八廓街转经道,东南角有一幢涂满黄色颜料的两层小楼,这就是著名的玛吉阿米(意为"圣洁的母亲、纯洁的少女"或"美丽的梦")酒馆。仓央嘉措化名宕桑汪波,戴上假发,穿上华服,成为这个小酒馆里最风流倜傥的美少年。这里是年轻人的乐园,人们纵情欢乐,喝酒嬉闹,唱歌跳舞,恣意妄行,将炽热的青春演绎到底。这是一场无心的约定,夜来相聚,天明散去,谁也不问谁来自哪里,又将归去何处。也是在这里,仓央嘉措结识了一位美丽的琼结姑娘――达娃卓玛。一段爱情的别离,需要另一段爱情的填补。仓央嘉措注定要沉陷,这是他命中的劫难。姑娘温柔的笑容,撩人的眼波太过让人痴恋,纵然是活佛,也经不起这温柔的诱惑。在小酒馆女店主殷勤地撮合下,他们就这样夜夜相会,缠绵缱绻,难舍难分。每天他都在编排同一个情节,白天他是布达拉宫的活佛,漫步云端,俯看众生;夜晚他是拉萨街头的浪子,落入红尘,服食烟火。这一切他做得天衣无缝,知情的只有那条忠实的老黄狗。可是人在河岸走,怎能不湿脚。几个月的尽情欢乐,怎能万无一失。一个美丽的冬夜,漫天雪花飞舞,洁白无瑕。厚厚的积雪将回山的路淹没,雪地上留下一行深深的脚印,一头抵达庄严的佛殿,一头通往纷扰的世俗。无瑕的白雪泄露了他的多情,无法抵赖的罪证证实了拉萨街头的浪子宕桑汪波就是布达拉宫的活佛仓央嘉措。

  他的多情任性成了拉藏汗用来对付讨伐桑结嘉措的完美借口。拉藏汗上书康熙,指出它违反清规、欺瞒众生的劣迹,并阴狠的道出这样一个全无半点修行的浪子,不可能会是雄韬武略的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是桑结嘉措找来应付皇上的冒牌货,是他用来独揽西藏政权的棋子。之前康熙本来对桑结嘉措的行为就不满,现在不得不怀疑活佛的真实身份。但睿智的康熙并没有听信一面之词,派使者前往西藏查访。当使者看到气宇不凡、聪慧过人的活佛时,疑惑似乎有所更改。使者上书回报康熙帝:"此喇嘛不知是否是五世达赖的化身,但确有圆满圣体之法相。"并附上流传拉萨的活佛的情诗。桑结嘉措只好求助五世班禅,希望他会听从班禅的规劝。班禅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为仓央嘉措受比丘戒。仓央嘉措面容平静淡定,仿佛受戒的是一位与他毫不相关的僧人。跟随他身边的上师见他异样的神情心生不安。他的沉默犹如西边缓缓下沉的落日,带着一种遗世的孤独和寂寥的决绝。他要求还沙弥戒还俗,他无畏的眼神,有一种誓不罢休的决然。

  桑结嘉措害怕了,害怕这个倔强的孩子做出至死的抵抗。他不能死,必须留下。拉藏汗听闻此事,亦匆匆赶来。制止仓央嘉措的决定,因为他担心仓央嘉措的离去,会令桑结嘉措有可乘之机。对于拉藏汗来说,这个有名无实的活佛并不是他的目标,只要击败桑结嘉措,对付他易如反掌。没有人知道,仓央嘉措是因为何种理由收回成命。他继续留在布达拉宫做他的活佛。朝圣者也并不会因为市井的传闻而减少,在他们心中,一个可以写出如此美妙诗句的情僧就是神佛的化身。相反,那些生动的情歌,在拉萨城的街头传唱得更加响亮。

  从扎什伦布寺回到布达拉宫,仓央嘉措更加沉默。有一天,他向桑结嘉措提出去一次八廓街。桑结嘉措答应了他的请求,并秘密派人去了小酒馆,将达娃卓玛送回了琼结,命令她的父亲,为她物色对象,尽快嫁出去,否则将给整个家族带来厄运。所以,当仓央嘉措来到小酒馆的时候,结果可想而知了。

  在拉藏汗还没有对桑结嘉措发起进攻的时候,桑结嘉措提前采取行动。1705年,他买通汗府内侍,向拉藏汗的饮食中下毒,但被狡猾的拉藏汗识破,奸细出卖了桑结嘉措。一场战争拉开了序幕。桑结嘉措输了,头颅滚落在拉藏汗脚下。这时,仓央嘉措对拉藏汗就没有利用价值了。仓央嘉措第一次觉得自己像佛,慈祥、平和、安宁、淡定、悲悯。前往布达拉宫的朝圣者络绎不绝,他们不会因为桑结嘉措的死而背离活佛,不会因为活佛多情放浪而对他失去敬意,更不相信拉藏汗散播的谣言,不会相信写出这样浓情诗句的人会是假的活佛,他们将至死将他拥护、爱戴。但是隐忍多年的拉藏汗已经迫不及待了,他派亲信,奔驰进关,向康熙报告,桑结嘉措意图勾结准噶尔人谋反,已被他处绝。并在书中历数仓央嘉措的种种恶迹,恳请康熙废除他,并要求重新寻找真正的达赖喇嘛,还西藏一个清明的盛世。康熙在夜半无人时,会偶尔翻看使者从西藏收集来的仓央嘉措的情诗,他几乎不敢相信,那些优美深情的诗句,会是一个禅坐在云端,本应了断一切尘念的活佛所写。康熙无意致仓央嘉措死地,但西藏政局需要稳定,他派侍郎赫寿进藏,敕封拉藏汗,赐金印一颗。废除仓央嘉措的活佛职位,命令将之"执献京师".康熙明白,被废除的活佛成了拉藏汗的阶下囚,但依旧会被万民敬仰拥戴,以拉藏汗的个性,不会轻易放过他,要保其性命,解送至京城,实质上不能不说是对他的保护。但是大清皇帝的心意能有几人会意呢?

  众僧不服,信徒不信,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将布达拉宫围个水泄不通。仓央嘉措没有等到拉藏汗的军队动手,就走出偏楼,平静地与拉藏汗对视,那双明澈的眼睛令拉藏汗莫名的心慌。他深刻地承认,眼前这位俊朗无比的青年,就是如假包换的达赖,但他必须除掉他才能统领西藏。平静的仓央嘉措看到跪满一地的众生时,泪水模糊了双眼。那一天阳光灿烂,但前来送行的民众立于风中,却感到刺骨的冷。当康熙的使者,还有拉藏汗的军队将仓央嘉措从布达拉宫押解出来,逶迤行至哲蚌寺时,一场蓄谋已久的行动就在瞬间展开。几十位僧众趁军队不备,快速冲上前将仓央嘉措从他们的队伍中解救而出。仓央嘉措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哲蚌寺的门已经被严实地关上。而其余的一些僧侣和信众立刻挡在门口,将哲蚌寺门前的道路堵得水泄不通。寺外的蒙古军杀气腾腾,有强冲之势,然而数百名武僧林立寺门,诸多民众亦围在当中,不肯有丝毫的退让。拉藏汗全副武装的军队已经将哲蚌寺团团围住,僵持了半日,拉藏汗下令军队强攻寺门,诸多信众被他们践踏在脚下,无情的刀剑向无辜的挥坎而来。仓央嘉措不愿自己这一生多添罪孽,他走出寺院,束手就擒,但是还是太迟。 仓央嘉措被押走时,众僧高呼佛号,流泪不止,信众俯首哭喊,惊天动地。

  解送仓央嘉措的队伍是一支由汉、满、藏、蒙等好几个民族的人组合而成的。其中有很多蒙古兵,大多又是黄教弟子,他们对活佛心存敬意,他们对他一路上甚为照顾。可是毕竟是山迢路远,气候恶劣。带着刑具的活佛,住惯了华丽的布达拉宫,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怎经得住如此的颠沛流离。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当他们抵达青海湖草原时,病逝。《清史稿》记载青海湖就是他的埋骨之地。

  关于仓央嘉措的死有很多传说,有人说他被一个好心的解差放了,从此神秘失踪;也有人说,他是被拉藏汗秘密杀害;也有人说,他被康熙囚禁五台山,抑郁而终。

  后来一个叫阿旺伦珠达吉的僧人,据说是第巴桑结嘉措的转世灵童,是阿拉善出生的第一个转世灵童。他自称从小随仓央嘉措出家为僧,学习佛经。以后又赴西藏进修,精通藏文,修习显、密教法,佛学造诣很深,成为精通显、密教法的佛教大德,在藏区以拉尊班迪达著称。他写了一部《六世达赖喇嘛秘传》,又称《妙音天界琵琶音》。书中说仓央嘉措离开青海后,行踪遍及青藏高原,并周游了尼泊尔、印度、西康、蒙古各地弘法。仓央嘉措离开青海胡后,隐姓埋名,放逐雪域荒原。他从青海辗转四川,游历康定,又在峨嵋山盘桓数日,后来抵达康藏地区,还不幸染上天花。他吃过剩饭,睡过岩洞,衣不裹体,朝不保夕。但一路上,他济世救人,履行对佛祖的承诺。1709年。流亡了四年的仓央嘉措,从理塘经巴塘,秘密回到拉萨。他隐藏自己的身份,与哲蚌寺、色拉寺的上师相见,百感交集,欣喜万分。他们在一起闭关共修佛法。一年之后,离开拉萨,四处为家。1712年,三十岁的仓央嘉措来到尼泊尔加德漫都,瞻仰自在天男根。之后随尼泊尔国王前往印度朝圣。第二年四月,登上了当年释迦牟尼讲经的灵鹫宝山。据说在这座宝山潜修一日,胜过藏地一年。出了灵鹫山,还看到了印度每一百年才出现一次的白象。1714年,三十二岁仓央嘉措再次回到山南,在山南朗县的塔布寺修行,被当地人称为塔布寺大师。随后,据康熙之令送至西宁附近的塔尔寺。33岁时,又秘密返回拉萨。阿旺伦珠达吉出世。34岁,率拉萨木鹿寺12僧人至阿拉善旗,认识了阿旺伦珠达吉一家。35岁春天,前往定远营,晋见阿拉善阿宝老爷和道格甚公主,获准修建昭化寺。后随公主进京半年。36岁回阿拉善。54岁,自阿拉善迁青海湖摁尖勒,居九年。63岁时,又回阿拉善,10月底染病,第二年5月8日,在阿拉善承庆寺坐化,年64岁。1747年,肉身移到昭化寺立塔供奉。1756年,开始建造广宗寺,并将昭化寺全盘移至广宗寺寺址,至1966年,寺里供着六世达赖肉身塔。

  附:《那一世》

  那一日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

  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

  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

  只为投下你心湖的石子

  那一夜

  听一宿梵唱,不为参悟

  只为寻找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瞬

  我飞羽成仙,不为长生

  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那一日,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

  只是,就在那一夜

  我忘却了所有

  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

  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

  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

  《不负如来不负卿》

  美人不是母胎生,应是桃花树长成,

  已恨桃花容易落, 落花比汝尚多情。

  静时修止动修观, 历历情人挂目前,

  若将此心以学道, 即生成佛有何难?

  结尽同心缔尽缘, 此生虽短意缠绵,

  与卿再世相逢日, 玉树临风一少年。

  不观生灭与无常, 但逐轮回向死亡,

  绝顶聪明矜世智, 叹他于此总茫茫。

  山头野马性难驯, 机陷犹堪制彼身,

  自叹神通空具足, 不能调伏枕边人。

  欲倚绿窗伴卿卿, 颇悔今生误道行。

  有心持钵丛林去, 又负美人一片情。

  静坐修观法眼开, 祈求三宝降灵台,

  观中诸圣何曾见? 不请情人却自来。

  入山投谒得道僧, 求教上师说因明。

  争奈相思无拘检, 意马心猿到卿卿。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注:原文为藏文,此诗仅为后人翻译为汉语)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