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风读后感(一):两面人
朱菲菲
著名作家刘震云说过这句话:在生活中,有的是吃人的人,有的是被吃的人,但是这两种人可以转化,羊渐渐可以转成狼;狼呢,渐渐地到一定阶段也可以转变成羊。就好像是善恶一样,没有绝对的善恶,你这人特别的善良,那也有特别不善良的地方。最可笑的还有许多人,在羊向狼转化的时候,转化成一半,停在那儿了,半羊半狼,自己也闹不太清楚,到底是羊还是狼。
格非笔下的儒里赵村并不是一个发展紧凑的小山小村,亦不是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而是一个善恶交融的世界。从村里的赵云仙、赵德正、赵梦舒等人的身上我们不仅能看到传统文化的根基,也能看到革命对他们的深深影响。
一、算命先生的"憎"与父亲的"爱"
小说中,赵云仙是小说中"我"的父亲,他是一个算命先生。解放前夕,被父亲召回结婚,顺带也继承了父亲的家业,一解放,就成了富农。赵云仙给人算命,善于察言观色。精明的他总是能让那些请他算命的人对他的话奉若神明,不敢怠慢。但是他也出奇的懦弱,村里人不屑于与他一般见识,同时也给他取了"赵呆子"、"赵大仙"等令人羞耻的坏名。哪怕去半塘走差,当高定邦喑哑二威严地喊一声"大仙",赵云仙的身体都会猛地哆嗦两下。为了讨好高定邦,还从衣兜里掏出烟盒给他递过去。
如果说"懦弱"是赵云仙让人"憎"的一点,那么勾搭妇女、轻薄未出阁的姑娘便是让人更加憎恶了。按照婶子的话,赵云仙是个"心术不正"之人,出去算命是假,与不三不四的女人勾搭是真。有一次给人算命,老不正经地摸了人家黄闺女,硬生生地被那户人家的三十十个亲眷揍了一顿。
可是这世上没有像模子里刻出来一样的恶人。当赵云仙以一个"父亲"的身份为大家所知时,他必定是合格的,甚至让人感动。
"父亲是个好脾气的人。我不时停下脚步,望着天上的鹰,他一次也没有催促过我。等我走到跟前,他顺手折下一根杨树枝,帮我刮干净鞋底和鞋帮上的淤泥,然后蹲下身来,捏了捏我的手,对我说:‘得走快点了。一会太阳出来,地上封冻一化,路就烂了。’随后,他忽然冲我眨了眨眼睛,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脸,笑着说,如果我在他脸上亲一口的话,他就让我骑在他肩上走一段。"
在我们看来,这好像就是普通父子之间的亲密行为,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意,不由得让人联想到自己的童年。而在他们当地,父亲对儿子过于亲昵,被认为是一件极不恰当且有悖伦常的事。此时,作为"父亲"的赵云仙又是那么出格且无畏。
父亲将落在蓝布包袱上的饭粒捡起来,塞到嘴里,一边得意地问我,是不是很长时间没有闻到肉味了?他坐在桌边,抽着烟,一动不动地看我吃饭。我每吃一口,父亲的喉结就缩一下。我不由得停下筷子,问父亲有没有吃过饭。
他想了一想,说:"要不你给我剩一口?你要是饿,全吃光了也没事。"
听父亲这么说,我就知道他没有吃饭。很有可能,这碗饭本是他一天的伙食。他走了十多里地,给我捎回来,就是为了让我闻闻肉味。我只吃了小半碗饭,用筷子将那两块肉埋在碗底,装出吃饱的样子,对父亲打了个饱嗝,就上阁楼睡觉去了。父亲央求我再多吃一点,我没搭理他。
我站在阁楼的小木窗前,看着父亲坐在灶前的板凳上吃饭。当他吃到我藏在碗底的那两块肉时,我看见他的肩膀剧烈地抖动,开始抹眼泪了。这是我第二次看见父亲流泪。第一次是在去年夏天,我因为吃了伴着龙糠的油泥,拉不出屎,肚子胀得像鼓一样,父亲往我嘴里灌韭菜汁时,哭过一回。
父亲在灶堂里流泪,我也在阁楼上哭。
父亲并不在乎我知道他在哭。
当赵云仙饿了一天,走了十多里地给我捎回来带有两块肉的一碗饭时,我看出了父亲饥饿,便假装说吃饱了,把半碗饭及两块肉留给父亲。父亲看到碗底的两块肉而偷偷流泪时,作为读者的我也被深深牵引着。人的一生中,时时刻刻都是被"情"字所包围住的:师生情,血缘情,朋友情……不胜枚举,或许人就是为情而生,而其中最感人,最可靠,最纯洁的莫过于血缘情了。血缘情中最强烈的莫过于就是父子、母子情了吧。
赵云仙,作为一个的算命先生有时候表现出的是其"恶"的一面,而作为一个"父亲",却给人以满满的爱。
二、妓女的"丑"和母亲的"善"
妓女出身的王曼卿曾是赵孟舒的遗孀,当赵孟舒服毒自杀后,王曼卿便嫁给了经常给孩子们讲故事的"老菩萨"唐文宽。说"嫁"也并不合理,她只是和唐文宽搬到一起住了。可以说是本性难改吧,她生得漂亮,主动勾引男人,与各种男人通奸。作为营长的高定邦在村里召集"青年突击营"的队员,看到系扣子,扭动柔软腰肢的王曼卿,便魂不附体,可见,王曼卿骨子里就是透露着妓女的丑陋一面。
但在"我"的想象里,却是离家出走的母亲的化身。
当我故事听到一半做梦时,梦到了自己的母亲,母亲额面容看上去很不真切,我根本无法看清楚他的样子和声音,我醒来唯一能记住的就是母亲那甜美、虚幻而又破碎的影子。
唐文宽的老婆王曼卿见我独自抽泣,一个人呆坐在桌边不走,就去灶下热了一碗红枣汤,端过来,放在我面前。
她悄悄地将我搂在怀里,用一种我听到过的人世间最令人心醉的声音轻轻对我说:"是不是梦见了妈妈?"我们感受到她的泪珠掉在我脖子里,开始是热的,很快就凉了。
以至于我产生了一个念头:要是这个人就是我妈妈,那该多好啊!
这个场景,令王曼卿从一个善于勾引的妓女转为一个亲和的慈母,王曼卿人格里被扭曲的一面在此刻复原。在她的双重人格作祟下,最终导致在毁灭他人和自我伤害中,走入心灵的地狱。格非用现代意识来观照一个旧时代女性深层的心理世界,写出了人性深处的复杂性、矛盾性、斗争性、变动性。正是从这种现代非理性主义的角度,她打开了一个真实可怖的心理世界,让我们洞见了理性的人在异化的迷途中如何去挣扎、去抗争、去毁灭。
小说中,像赵云仙、王曼卿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他们表现出的善与恶,总能让读者在厌嫌或者感动到极点的时候话锋一转,吊足胃口。这不经让我想起《欢乐颂》中的一句话:不要把人想得太好,也不要把人想得太坏,都是凡人。
望春风读后感(二)
一、人物介绍
格非,原名刘勇,1964年生,江苏镇江丹徒人。1985年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格非文集》、《欲望的旗帜》、《塞壬的歌声》、《小说叙事面面观》、《小说讲稿》等。他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www.lieshai.com)是人们谈论"先锋文学"时必提的作品。2015年8月,格非的作品"江南三部曲"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望春风》是格非获茅盾文学奖后的首部长篇大作,亦是集其30年文学创作精华的成熟之作。
二、内容介绍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因为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而被称为"儒里赵"的乡村村民在面对动荡的时代时个人命运的变迁。每个人似乎都有一个秘密,都努力维持个人尊严在浩劫岁月的完整。1958―2007,跨越五十年的讲述,世事人情显露,悲凉中透着些许沧桑。
主人公自小就没有关于母亲的记忆,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是个有过黑历史的算命先生,在上海当伙计的时候拜在有特工嫌疑的帮派组织老大戴天逵门下。有一天,父亲突然自杀,用以保存作为一个人最后的尊严。主人公自此成了孤儿,为生产队里放牛。这个村子里,有与陈毅下过棋的文化大家赵孟舒,在一次被批斗后服毒自杀;有美艳无比来自外面的妓女王曼卿,一直让村里大小男人魂牵梦萦;有立志一生办三件大事的农会主人赵德正,平了一座山,建了一所学校,然后在医院里静静地完成最后一件事:死亡;有来历不明的老菩萨唐文宽,擅长说书和一种古怪的语言逗孩子们开心,被发现曾经做过国民党军人,多年后才知道,他说的古怪语言竟然是英语……主人公经历了土改、"文革",依然是个娶不上媳妇的穷小子,突然有一天,村里来了一辆吉普车,要接他进南京城,命运发生了突变的同时,时代也在发生巨变。
《望春风》以写实的语言描绘出真实的乡村,而意蕴却愈加丰富。除了格非擅长的对性对死亡对历史等主题的思考,还将父子之间的这种"人情"写到了感人至深的地步,相对于"江南三部曲",更接地气,更加沉稳,更有温度,更多地关注时代洪流下乡村的人情之美。
三、感想与见解
同样是描写个人命运在国家命运面前不屈不挠的努力以及无奈,不同于《白鹿原》的惨烈与史诗般的文字,格非用他一贯的平实、略带忧郁的文字,像我们展示了普通人在苦难生活、被时代裹挟而变得荒谬的人生面前,如何坚韧不拔地生存。
儒里赵村,"儒"者,"赵"者,此命名,即深含意蕴,有着对古老传统的回眸。一个普通的乡村,有雅士,名赵孟舒,住在蕉雨山房,"藏有一床唐琴,乃绝世鸿宝,名为’碧绮台’。这张琴制于唐代天宝年间,为落霞式,琴身镶有金徽,琴背龙池之上,刻有魏碑体的行楷三十六字,填以石绿,不知何人所题".更有日常用来弹奏的古琴,一为"枕流",一为"停云".如此的雅士,有些难以让我们与印象中粗鄙的村野联系起来,但却是儒里赵村的本然。而曾做过"刀笔"的赵锡光,能随口说出这样的话:"丧子之痛攻于内,狐妖之媚攻于外,血肉之躯,蕉萃殆尽,顿成土崩之势。"更有外来者唐文宽,不仅会给孩子们讲古,还会用一种古怪的话逗孩子笑,后来被一位女知青听到,发现是流利的英语。一个村子里面,藏龙卧虎这许多人,儒里赵者,算是没有白叫。
《望春风》前半部的类田园村野写法,有来自古典文学传统的浸润,也有乡村的朴野,那种民风的醇厚,事实上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在现代文学史上由废名、沈从文、汪曾祺等一脉相传,如今已不多见,而格非却是难得的有此心之人。
故事中"我"的表哥赵礼平在故事的最初已然头角初现峥嵘,其阴狠让周围的人小有领教,而进入新时代,适逢其会,暴发户当仁不让地出炉,俨然成为"现代化"之代表人物,或曰象征。这是一个西门庆式的人物,政商通吃,对女性的占有不知餍足,乃儒里赵村的异类,也是新时代的开山怪。这样的角色,充当了古老村庄的摧毁者,时间河流的截断者。
格非化用《诗经?小雅》中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句,奔走四望,赤子之心豁然,悲凉满腹,却从不放弃冀望。《望春风》在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时代的悲凉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因为坚韧的人性存在,而从未消失的生活的希望。
望春风读后感(三):那一抹乡愁
章建微
这部小说共分四章,总的来说是"上中下"的结构。前两章"父亲"和"德正",是写"我"生活在故乡时的村庄里的生活的。后两章"余闻"和"春琴"是写"我"离开故乡后村庄里的生活以及"我"回到故乡时的生活,也兼写"我"在外面的生活。前两章在时间结构上指向"过去",后两章显示"现在".虽然"过去"和"现在"经常交叉出现,给人历时性生存有共时性之感,但是这两个时间线索还是比较明晰的。这个明晰性,从某种意义上也强调了人物在精神上回归的艰难。后面两章,隐含了一个"中下"结构,第三章为中,第四章为下。中部"余闻",通过"我"的听说和看到,讲述了上部中出现的各色人物的命运结局。第四章是旨归,是作者最意欲突破的地方。
在作者温情的笔下,这个叫"儒里赵"的乡村及其周边,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不仅有"身为一乡之望,而为百姓宜矜式,所赖保护者"的乡绅如赵孟舒等,还存有各种"文化设施",如寺庙、花园和大宅院。这里还是一个风俗醇厚、人情丰盈的地方。比较有意味的是这样一个所在并非存在于"民国"这一被理想化了的时代,而是存在于新中国成立后,而且经受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洗礼".1489750009977167.png
故事中父亲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父亲是个算命先生,虽说那时的算命先生并不是很好的职业,弄虚作假,但是父亲半真半假的话语中往往有着看透人生的这里,他在死前对"我"所说的话是那么的准,这些话更是成为了我今后生活的一大准则。父亲虽是男的,但是他又是那么的细致,不仅把我的生活照顾的那么好,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生活的点点滴滴。虽然父亲的早逝让我感到特别的无助,但是父亲又是那么的伟岸,这样的形象让读者记忆犹新。
再者就是故事中"儒里赵村"是一个世外桃源,那里的人们虽然穷,但是他们那种互帮互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是我们的榜样。在那个时代,对于大家批斗的对象,一般人往往是逃得远远的,但是在"儒里赵村"当赵孟书去乡里批斗时,村里人不仅安排了独轮车送行还有绿豆汤解暑,这种待遇哪像去批斗大会更像是去县城参加表彰大会。可见,那里的村民不论你的出生,不论你的职位高低,更不论你你的贫贱,他们永远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这让我们想到自己,无论自己以后走多远的路,记得常回家看看,想想小时候的自己,童年的快乐还是那么历历在目,转眼间我们已年过三十,人到中年了。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要常去生我养我的地方转转,那一抹乡愁悄然而生。1489750134516521.png
最后与大家分享一段格非的话,与大家共勉:如果我们不能够重新回到时间的河流当中去,我们过度地迷恋这些空间的碎片,我们每一个人也会成为这个河流中偶然性的风景,成为一个匆匆的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