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有感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祖籍涿郡。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对于这类书,我原本是拒绝的,我跟朋友讲,我拒绝是因为,我想读第一手的史料,不愿接触这类前人咀嚼而再吐出来的东西。我不想读了这类书,duang,自己好好像就成了专家,批评人家两个不对――"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但朋友执意推荐,我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翻阅了一遍。
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当我读过之后,duang,深为前辈的学识所折服,特别是他们认真的态度,让我辈后生汗颜。也为曾经的坐井观天而自愧,话不多说,直接进入正题。
一 带着问题意识读历史
邓小南教授开篇即点明读书的要求:以问题意识为研究导向。对我辈小子来说正如醍醐灌顶,道理虽然浅显,人人都懂,但未必人人会做。我以前看历史,只沉浸于其中的故事权谋,对事件、人物的品评,而忽略了更多的为什么,可谓只见树叶而不见森林,这对历史的研究来讲显然是不够的。更需要从历史的横向、纵向扩展研究,才有助于从历史中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玄武门之变,我们不能仅看到骨肉相残的人伦惨剧,而应该问问为什么,事件的发生是偶然还是必然?对唐中期的历史影响?作为李渊他如何才能避免儿子相残?又比如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在为太祖的谋略所折服的同时,更应该问问其中的意义,他为什么会发生?对后代的影响?
这种种问题都是历史研究的前提条件,在这方面,西方其实已走在我们的前面,如《旧制度与大革命》、《论法的精神》等著作,都是史学研究的典范,对问题的分析堪称经典。在今天,只有提出更多的问题,徜徉于浩瀚的史料之中,才能有所得、有所获。
二 历史真实与历史想象的辨别
邓小南教授提到的第二个观点:某些历史信息不过是"历史想象"的表述,与真实的历史是存在差异的,而我们所获得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其真实性是需要我们审慎的打个折扣。真实的历史比我们想象的可能更复杂,但我们作为后人,研究历史又只能依靠这些史料。所以在阅读这些史料的时候,必须保持清醒,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还原历史。
比如现代对历史文物的挖掘,真实的还原历史场景,同时从逻辑上推导事件的经过。做到这些,才能避免闭门造车,想当然的推导历史的发展过程,把今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强加给古人。这般主观的臆测,其价值恐怕是难以说服人的。
三 祖宗之法对两宋政治的影响――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两宋祖宗之法的精髓就在于"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八个字。惩于前代之失以及种种亡国的因素,从而提出这八字方针。北宋自太祖赵匡胤便开始打造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大体上"专务以矫失为得",比如集中于如何防范文武权臣的篡夺之祸;防止人事、财政、军事等大权旁落;禁制百官朋党比周,以致蒙蔽主上;消除地方上已存在或潜在的割据势力。这些种种因素集合起来就形成文武相制衡、上下相轧、强根本弱地方的原则,体现出"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精神。
两宋后代君主都把这些归纳为祖宗之法的范畴。前代外戚、宦官、权臣、藩镇所引发的朝政动荡,甚至改朝换代,都没有在两宋发生,皇权基本上呈现为稳定的状态。然"事为之防,曲为之制"作为一套制度,成为基本的治国之法之后,也必将带来致命的弱点,比如守内虚外,两宋都对此缺乏深刻的反省,以致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
祖宗之法始终强调保持对意外事变的警惕之心,强调防范于未然,同时加强制度上的建设,以制度来保证政治的稳定。这一原则有效的禁绝内部重大变局的发生,但也形成一系列负面影响,比如朋党问题,就是因为皇权刻意制造分权造成的,但却没有形成朝政的良性循环;比如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军政部署,这种稳定超过一切的政策,注定是守成犹显不足,更谈不上进取了。而一旦外部有强敌崛起,则将造成亡国覆种的命运。毕竟这只是皇权下的制度,核心只是围绕一家一姓,这必将带来制度根本上的缺陷。
但我们也要看到祖宗之法好的一面,对于国家政事及君主皆形成一定的制约,因而宋代的皇权并没有走向极端,这些方面远超明朝的制度,同时形成一个较为开放自由的政治风气,这也是后代皇权难以比肩的。
对于祖宗之法,我们应该认识两宋君主的"说法"与"做法"之间的差别,特别是南宋,对祖宗之法奉行拿来主义,为自己的所做所为寻求合法依据,而对于祖宗之法中存在的矛盾视而不见,这种"说法"与"做法"的区别,我们需要仔细的体会,万不可根据臆测而想当然的认为祖宗之法完全左右了两宋格局,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祖宗之法也如同历史一样,只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已。
结语
今天的我们很容易理解祖宗之法救不了两宋的灭亡,而生活在当时的人们或许对此却抱有很大的信心,这其中的无奈我辈岂能感受?我们应当认识到祖宗之法在历史上只是其中的一环而已,一套守成犹显不足,更谈不上进取的理论罢了,这套理论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当外族强敌崛起之时,便是他覆亡的日子。而当代邓小平提出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八字方针才是历史中亘古不变的道理,没有永不变的法,永不革的制度,今人当识之。
由《祖宗之法》看北宋前期政治
《祖宗之法》作为儒家礼制的核心,祖宗崇拜的原则与实践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社会等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宋代,这种原则与实践凝聚为所谓"祖宗之法".围绕"祖宗之法",在宋代曾有许多不尽相同的提法,例如"祖宗法"、"祖宗家法"、"祖宗之制"、"祖宗典制"等等。前不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的《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便探讨了这一问题。
作者邓小南把"祖宗之法"处理为一个核心明确稳定、而外缘宽泛富有弹性的综合体,其基本精神是"事为之制、曲为之防";它既包含着若干"做法",如守内虚外、以文驭武、压制宦官外戚、尊重士大夫等;同时也包含着各种"说法",呈现为一个"话语的集成",由"涂抹"、"层累"和"叠加"而形成,对之的理解可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其立意有匠心独具处,其阐发是"立体"的,手法娴熟、剖析细腻又富于分寸感;其所揭示的政治与文化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为从文化角度透视中国政治,提供了新鲜启示。
赵宋王朝的所谓"祖宗之法",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论题。遵行"祖宗之法",说得浅白一些,就是"一切按祖宗的既定方针办"."祖宗之法"在宋人看来,是治理国事的"法宝",既包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统治者该有的治事态度;既包括维系制约精神的规矩设施,也包括不同层次的具体章程。该书就是讨论"祖宗之法"与宋代基本政治格局之间的关系,宋代的政治格局在与"祖宗之法"的互动中得以最终确立。通过这种讨论,不仅揭开了宋代政治史的奥秘,同时也抓住了宋代制度史的精髓,揭示了北宋专制官僚文化精神的特点。(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图书信息:
书名:《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作者:邓小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祖宗之法"在宋代的发展与变化,虽以北宋前期为重心,实则阐明两宋君臣因时事变异,选择祖宗言行,做出不同的解释和利用的过程,既塑造可供仿效的祖宗形象,也为其为政施治的护身符。作者以丰富的资料,精练的文字、严谨的态度,深度挖掘宋朝祖宗之法话语背后的涵意与事实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有叙述,有分析,有议论,不仅是理解宋朝政治特性的主要线索、整体把握宋代政治发展的主要课题,更是近年来对宋代政治与文化透析最深、最具创见的学术专著,值得深思细读。
作者简介:
邓小南,1950年6月生于北京,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多年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史、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史、唐宋妇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