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有感(一)
故唯有馁心平静有力的人,才能活的优雅、从容,活出生命的质感和丰富意义。
《老子》读毕
《老子》读毕。《老子》凡五千余言。去年数次欲读,数次搁置。遂拖至今年始读。五千言,读来并不费事。然要真正悟透学懂,谈何容易!掩卷细思,颇多感慨。
司马迁《史记》之《老子韩非列传》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由此可知,老子著书,其目的,乃是"见周之衰".老子所在之春秋时期,就学术而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社会而言,则是礼崩乐坏,世风日下;各诸侯国战争不断,民不聊生。老子不愿意见到社会之如此。便倡导无为而治,返璞归真,崇尚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传世,两千余年。自其传世,则与儒家一道,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社会道德、政治理论、伦理教育方面,儒家占统治地位;然在哲学、美学和艺术创作方面,道家之思想的影响远远大于儒家。亦即,儒家文化在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的学术领域中具有主导地位,然而,道家则在那些具有强烈思辨色彩和需要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学术领域中发挥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可在《庄子》中得到最好的证明。《庄子》其想象之丰富,语言之精美,于先秦诸子,当属第一流。
以道家思想为主发展而来的道教,也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与儒家、佛教,相互融合,相争相竞,最终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可谓道家之作用和影响力之不大。
两千年来,注述《老子》,成了一门没有尽头的研究领域。注述《老子》也成了古今许多研究者的终生事业。然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诠释《老子》的真意。五千言之《老子》,后世注者恐怕不止五十万,五百万言。其精义之深之广,夫可见尔!
《老子》无为而为,深奥难懂,作为道家的开山鼻祖,实在是玄之又玄。然而,不读《老子》,终将是一生之遗憾。读之而不懂,就像吾辈,则在意料之中。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说,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专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永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寥寥数句,近言《老子》之真义。
《老子》于我
我读《老子》,只为知其大意,非为深入研究。故粗粗略读而已。与《庄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一样,该等经书,非长期研读、反复研读、静心研读,而不能知其精华者也。苦于古人著述,今人书籍,外加电子信息,浩如烟海,充斥各个空间,人目力之所及仅九牛之一毛而已!于是,感昔日光阴虚度之太多,慨人生在世时间之太短。唯有不再虚度,抓紧一切时间,日日研读经史子集,时时关注时事变化,方能读得自己称心如意之书籍,也不至于活在历史中而与当下决裂也!否则,真的成了活在当下的古人了,成了食古不化的古董了。
由是,我倍感人生于世,经事之少,读书之少,学问之浅。又观世人宥于抱怨焦虑,徒耗时日,浪费生命,实是可惜可叹。故唯有馁心平静有力的人,才能活的优雅、从容,活出生命的质感和丰富意义。《老子》曰:"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又云:"致虚极,守静笃……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又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此之谓也。
人生的真义,到底为何?以守道不争处世,则天下莫能与之争,概为待人处事之原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概为生活之原则。功遂身退,上善若水,处众人之所恶,概为对功名利禄之原则。
《老子》实为一本修身处世、待人接物、齐家治国之大百科全书,虽深奥玄黄,却一定能常读常新。经典之为经典,于此可见!
读《老子》有感(二)
从低位上涨到高位,就是从无到有,而达到高位就要回返根源,必然调整到起始,从有到无,如此循环往复,这是规律常理。明白了这个道理,遵循它本身的循环往复就是明智的,否则轻举妄动,没有信号而操作,擅用心智,就会产生祸害。了解了这个规律,做事就坦然,就会顺应规律而平静。符合规律,就是符合天道而能够不失败,永远免于危险,即亏损。
你不能有善恶,即有想法,让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放松心灵,一切顺应自然生长。遵循常道,你就永远游刃有余,顺应常道而归于平静,不受制于市场的涨跌变化,不为物所用,却能与涨跌同在。
老庄讲究无为而治,我也是听听而已、说说而已,略知其意。但今天我突然觉得,在股市中什么是无为,怎样达到不治而治,自然顺通。所谓无为,就是按照信号执行操作,之后产生的结果,不需要你再去想了,再去研究了,再去分析判断了,它自然会告诉你我会怎样了,那么你也就无需作为了,你的一切生活也就悠闲了、轻松了,顺乎自然之道了,自然就达到目标了,而达到这些目标并不是你做什么了,而是你仅仅按照信号执行了,哪里还有什么紧张、忙碌,哪里还有用什么方法弥补之前的错误,你什么都不用做,就会得到必然的结果,你在股市中也就无为而治了。而你多用心智,反而会带来灾祸,形成亏损和套牢。今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心里感到异常兴奋和坦然。
执行信号,就是顺应天性,与天性相向而行,也就不会有灾祸,就无所不通,没有灾祸也就坦然了,无牵挂、无忧思,对后面的操作能够游刃有余,这样符合规律、礼仪,符合天道,所以永远没有危险,而能够平静的操作每一笔。执行信号,就是走在了趋势的前面,不被套牢损失,执行信号就不会受伤,躲开了灾祸,也就坦然平静了。
信号是神圣的,必须对信号充满敬畏之心,它是一切行动的惟一标准。
【不分析不预测,按照客观规律去做事情,不按照主观思维好恶盈亏利益去做事情,才能获得成功。它是股市中无为而治的经典解析与顿悟。】
读《老子》有感(三)
柯峰
本文为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法律史专业研究生柯峰课程作业,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今精读过后,"深感不学道,不足以处世,不识道,不足以经商,不得道,不足以为官。"《老子》五千余言,字字胜金,就连我等迷恋世俗的顽固分子读后不经也感慨"朝闻到,夕死可矣。"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胡适先生曾给出这样高的评价,可见《道德经》博大精深,不单是道德伦理范畴。道,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和命题,也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所在。老子以道为核心,或者说是把道作为原动力,扩展并提出了道的本体论、辩证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等认识论的哲学思想体系。因而,要理解老子思想,无疑要从老子的道的哲学命题入手。那么,老子的道是什么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什么我道不明,但是我深知要闻"道",要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并时常警觉自己。
《老子》分上篇"道经"计37章、下篇"德经"计44章,共81章5700余字。"道经"阐述宇宙万物本原,含天地阴阳变化之规律;"德经"言社会处事进退之方,蕴长寿养生之术。根据联合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历史上被翻译最多的两本书,第一本是《圣经》,第二本即是《老子》。《老子》不愧为中华文明的千年陈酿,可谓愈老愈香。今小酌一杯即可谓有点醉矣。
《老子》里提出了做一个"上德之君",即品德高尚之人的要求。同时,他教导人们如果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并且要目标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就能"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它对于提高人的精神修养、成就事业,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那么如何成为一位"上德之君"?老子认为:
第一,应该立身淳厚,不取浇薄;存心朴实,抛弃虚化,所谓;"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在老子看来真正品德高尚的人,不在乎形式上的"德"、表面上的"德",因此有德。即"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追求做品德高尚的人,就应该去除形式上的仁义礼乐,做到立身淳厚,存心朴实。我认为"存心朴实"乃"老实"也,老老实实,安安心心,老实人安自己的心,安别人的心,此乃"上德".华而不实,"装"也、"装"也,恶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有"道",做人、治国皆如此。在治国方面老子认为"上德之君"治国应当"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因此春秋末期的那套以礼为主,以德为核心的所谓"仁、义、礼、乐等都是非常虚伪的,不处实的,(www.lieshai.com)那套有利于奴隶主制度的"礼制",是导致天下纷乱、坏事频起的罪魁祸首,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实行"道"的无为而治。
第二,有高尚品德的人应该像水一样,永远处下,要不仅胸怀大度似江海,还要"以德化怨".在老子看来,以德化怨,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乃是消除嫌怨之道。以德化怨,就可以不生怨,这就是消除了结怨的根源,就是符合天道,天道乃自然规律,这乃是"上德".可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老子还要求"曲则全,枉则直",即做大气的人,能够受的住委屈,经得起冤枉,事理才能得到伸直、纠正和平反。历史上典型的事例就是司马迁,而且司马迁认为,如何对待委屈、冤枉甚至耻辱,是判读一个人是否勇敢也即大气的重要指标。《中庸》里也说了这一点"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耻辱者,勇之觉也"因此能够正确对待委屈、冤枉和耻辱,乃是真正的大丈夫也!乃大勇!大气也!本学期刚开学时,《我从新疆来》的作者库尔班江来校做讲座,至今仍印象深刻的是库尔班江讲述他一次坐火车时,旁边的一位旅客看他是新疆人,快要下车时,无缘无故的朝他脸上打了一拳,曾经是一位拳击手的他当时没有做任何还手,那旅客下车了仍依依不饶,用手势挑衅他意式他下来单挑,这时善良的小库面带微笑地望着那个暴力者。当时他说他心理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就是坚决不能还手。顿时我听到这,心头一颤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人的胸怀。"是的,有江海胸怀的人,必能宽容一切,宽容是一种境界,如果人人都有一颗宽容的心,那么世界必然会变得更加美好。"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第三,有高尚品德的人因注重养身,养神。老子认为养神是修道养生的一种精神境界、道德修养,养神是修道养生的、健康长寿的根本。在《老子》里写道养神的最佳状态,或者说是最高目标,即"至虚极,守静笃。"至虚极,就是使人的头脑里最大限度地摒除外界刺激的一切反应,排除一切杂念,使之处于完全的空虚无物、无意识状态。守静笃,就是使人的心目内视,不使有一丝毫之累,涵养于非有非无之中,外无所见,内无所思,凝神内守,是谓守静。守静笃意思是说,大脑心灵进入物我两忘的清静境界。同时,在老子看来,不管是养生还是治国,致虚、守静是前提,认识不到这个规律而轻举妄动,就会有危险,相反则终身长久平安。所谓"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同时,"至虚极,守静笃。"并非虚无缥缈,毫无实用,其实质不是要我们像"守仁格竹"一样对着竹子格不出个所以然,反而是要做到"庖丁解牛"得心应手的境界。我认为致虚守静乃是专心致志,其功效跟基督徒的祷告,佛教弟子的打坐一样,做到心无杂念,物我两忘。曾经有一基督徒弟兄告诉我"在主的面前我们要多祷告,祷告即获得力量,多祷告多获得力量,不祷告不得力量。"虽然我至今还没有感受到这种力量在我的身上运作。但是我看到我的朋友每次祷告后那幸福的表情,真是令人羡慕。心静状态下做事则往往事半功倍,致虚守静作用就在此,那么养生养神的功效也是如此。
第四,"圣人不积".一个人活在世上,如何对待功名利禄?或者说如何认识和对待权欲?物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做人,是一个古老常新的话题,但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老子认为,注重"道"的修养是做人的根本,"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在老子看来,一个人要避免成为金钱财富的俘虏,避免深陷私欲膨胀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应该保持平凡,坚持朴实;减少私念,降低欲望。所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大千世界,如果不能保持一种平凡朴实的心态,其思想和精神世界就必然会偏离正轨。庄子为此也说得好"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也。"寥寥数语,道出了欲望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观的关系。所以老子还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在我看来,这个强调竞争的时代,不争仿佛有点不切实际,"圣人不积",那毕竟是圣人。你我皆有姓有名,不敢称之为"圣人",该如何对待来自四面八方的竞争呢?"争与不争全在于我",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我不是圣人,但是我可以做到不参与竞争,或者少参与竞争。"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这是王阳明说的。
第五,功成身退,天之道。当一个人名利都有了的时候,那么"上德之君"是怎么样生活的呢?老子在书中教导我们要见好就收,功成身退。所谓:"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不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还说"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如果贪图官位利禄,永远不满足,永不停止,就会致害无穷。因为"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见好就收,不要贪恋,否则满盘皆输,赌钱如此,人生又岂不是如此。
以上是我精读《老子》之后的星星点点感悟,《老子》可谓博大精深,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时觉得他的许多话句句启迪心灵,不时在敲打长鸣警钟,使人醉之复醒,感到好像在痛饮千年陈酿,愈老愈香。"道可道,非常道",真乃非常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