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第二读后感(一)
王晓敏
充满无限的好奇拿过《学生第二》这本书,怎么读完《学生第一》了,还会有《学生第二》呢?作者李希贵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学生究竟是第一还是第二呢?带着好多疑问,我开始了阅读。而这一读就一发不可收,一连几天,我什么都没有做,整天抱着书读读、画画、写写。今天,终于把它拜读完了。整理了一下思绪,读后的感受很多。
书中好多事例都彰显了管理的艺术。作者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去审视教育,使教育呈现别样的局面。玟琳凯化妆品公司的老板玛丽。凯买断了凯迪拉克汽车公司中粉红颜色的小汽车,专门配发给表现突出的员工;拿破仑在军营中走动,叫得出手下全部军官的名字……这一个又一个事例告诉我们:管理真的是一门了不起的,它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每一个被管理的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在学校里如何让老师有被尊重、被认同的感觉?如何让老师获得源源不断的内动力来从事教育工作呢?这是需要学校领导深思和践行的。因为学校发展的主体是教师,离开了教师学校何谈发展?
"不要混到划船的队伍中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越级,不包办,教师的事情不能校长做,校长的事情不能教师做。领导不一定是最聪明的、能力最强的人,但一定是心胸最宽广,最有远识的。领导的一句:"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看似简单,却看出了领导的智慧。这句话会引起下属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会有更多的方法出现,使下属越来越聪明,避免了依赖的心理。简单的一句话,看出了管理者"懒惰"的智慧。管理真是一门伟大的艺术。
书中作者在工作时的好多做法都给了我启示。学校文化的打造、经营需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人人都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校园是所有教师智慧的结晶,这样形成的校园文化建设会内化成每一位教师生命成长的动力。作者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我很赞同,我们不能把教师看成是蜡烛、春蚕、铺路石等一类悲情角色,教育的真谛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幸福成长的过程,而不是牺牲了一方造就另一方的苦情剧。作者努力在学校创造条件、营造氛围,铺设台阶,从物质生活上关心每一位职工,在事业上为每一位教职工铺设成为英雄的台阶。他为教职工提供"生日午餐",为职工子女发放节日礼物,为教师开设"教师成果展厅"……这种种做法无不看出作者对教师的尊重和关爱。在这样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中,每个人都找准了自己的坐标,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光荣,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下工作,老师的职业幸福感永远不会远离,每一位老师的人生都将绽放光芒。
读到了这些,我才渐渐地明白,《学生第二》想要传递的是在学校里永远不要忽视学校的主体――教师。从这个角度看,学生应该放在第二,而在学校和教师的眼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学生第二》的提法并不矛盾,它明确地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一定不要把教师丢弃。从教学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我们永远要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使教师在被认可、被尊重的同时,在爱的土壤里去播撒爱,在自由的园地里生长爱,这样教育的春天才会永驻。
学生第二读后感(二)
张巧明
李希贵校长的《学生第一》很有名,是非常好的德育活动指导手册。《学生第二》先于《学生第一》出版,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名校长,强调学生主体、学生中心的时候,我们应当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位置?"《学生第二》就是李校长的回答。
刚走上挂职副校长的岗位,对管理工作有诸多疑问,正是李校长的这本书让我茅塞顿开。教育的复杂源于人的复杂,教育管理工作的复杂同样源于管理对象的复杂。教师具有知识分子的显著特性,如有较强的怀疑批判精神、比较清高、追求自由、情感丰富、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等等。结合这本书,反思自己的教育管理工作,有如下心得与教育伙伴们分享:
收获一,管理者要明确位置,校长不是官,是要有担当的教育领路人。
都说位置决定思考,每一位教育管理者都要认真思量自己所坐的位置。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以学生为本,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是我们的追求。可是,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作为学校管理者,有没有认真去看看生活在学生中间的老师们,他们喜爱自己的校园吗?他们从工作中感受到幸福了吗?没有幸福的教师,何来幸福的学生。没有教师的美好人生,何谈学生的美好人生。
校长不是官,校长是学校的领路人,带领教师打造自己的幸福教育生涯,让教师用自己的幸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如李校长所在的潍坊一中工会,把教师节工会庆祝活动的主题定为"尊重默默无闻的劳动",由此引申出许多活动:请全市最好的书法家给30年教龄的老师赠字;让青年教师了解老教师的经历,看到老教师们兢兢业业的教育生涯,对青年教师也是种引领。让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是感受到幸福的开始。
校长不是官,校长是学校文化的播种者,每个制度、每项活动、每个决策、每次公开发言,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步。如潍坊一中新校建设没有举行开工典礼或者奠基仪式,而是把省下来的钱建造了一座小型学生活动中心。学校管理者的做法明明白白告诉老师、学生和家长,学校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学生的利益。
校长不是官,校长是有大担当、大胸襟、大智慧的管理者。当家长怒气冲冲地来找你,你是怒气冲冲地找老师对质训话,还是安抚家长,私下里再来与老师平和沟通。你能否告诉你的中层,有点子大胆干,出了问题我来担。你能否在学校出现重大问题时,敢于对全校教师做检讨,说一句我也有责任。现在的潍坊一中校史馆里,还有李希贵校长当年亲手写的一份《检讨书》。正是有这样敢担当,能够与教师站在一起的校长,才能有团结的教师团队。
收获二,管理者要重视民意,给教师选择的机会,营造民主的氛围。
从1995年至今,从企业管理中的"厂长负责制"延伸出来的"校长负责制"已经落地生根发芽数年。在现代社会呼唤人性化,呼唤民主平等的大环境下,校园必须是民主的校园。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打造民主最好的阵地。重视教师的提案,真诚地回复提案,让教师参与制度的修订,把选择的权利交到教师手上。有了民主,就有了让步,有了妥协,一旦给予大家充分的民主,集中就显得特别有力量。
在工作中,通过一件小事,我感受到了教师有了选择之后的改变。(www.lieshai.com)每学年开学后,都会安排教师执勤,保障校园安全。一直以来,都是政教处在了解教师们的课表后统一安排。政教处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尽量把老师们安排到课较少的那一天。即便是这样,也总是有个别老师不满意安排,而且大部分老师执勤的自觉性较低。在新学期开始,政教处就改变做法,列出执勤岗位和要求,请老师们自由申报执勤岗位,同时可以报两个。学校最后统筹的原则是,尽量满足大家的第一选择,优先调剂第二选择,最后实在无法协调,就照顾年龄大的教师。老师们开始自主申报岗位,最后学校进行协调,只有两位老师在进行私下沟通后,调整岗位,其他二十多位老师全部按照第一、第二选择安排执勤。这是管理工作中的一件小事,可是当给了老师选择的机会后,老师们对于执勤的自觉性确实提高了。有位老师笑称:"这是第一志愿,当然要愉快的接受了。"给予选择,就是营造民主的氛围。有了民主,就有了教师工作的热情,有了教师的自由呼吸和主动发展。
收获三,管理者要提出共同愿景,为大家带来希望之光,同时将教师的"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有机结合。
拿破仑说,一个领导者就是一个希望经销商。这个希望,在一个团队中,既包括团队的,也包括个人的,即"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作为管理者,如何为教师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可以靠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高密四中将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质量、队伍建设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划,提出了学校明确的奋斗目标,而且把奋斗目标分解到每一个岗位。经过教代会的民主力量反复论证,最后写进了教代会报告中。在这个过程中,高密四中的老师都不自觉地估算着自己负责的工作与学校共同愿景的距离。老师们反复论证学校发展目标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齐心协力的过程,思想的工作做通了,行动自然也步伐统一。
而对共同愿景的真诚关注往往根植于个人愿景。激励老师实现共同愿景的基础,就是激励他完成自己的个人愿景。教师是一个有着强烈自我实现愿望的群体,为了实现个人愿景,他必当全力以赴。借用费孝通老先生的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自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每个人都开始自我实现,那学校必定会高速发展。
李希贵校长的书里,有教育管理的理论,也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对管理者如何对待教师,如何把握管理工作的平衡,很有裨益。管理者时刻清楚自己的位置,重视民主,传递希望,帮助教师诗意地栖居在教育大地上,安安静静读书,认认真真教书,从容收获职业幸福。
谢谢李希贵校长能用文字分享自己的管理实践经验,能从事教育工作是我的光荣,能读到这样的好书是我的荣幸,能有所收获并指导实践,是我的追求!
(作者单位:洪山区武珞路小学金地分校)
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洪山教育".
学生第二读后感(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五亩一中 李海锋
一、走近名家,感受思想
李希贵1980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山东高密四中做语文教师,26岁奋斗十年,36岁出任高密一中校长,38岁任高密市教委主任,42岁就任山东潍坊教育局局长,06年调教育部负责筹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07年开始出任北京市十一中校长。
当人们与李希贵接触时,很难不被他的个性所吸引。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个"特别"的人:神色严峻,却常常妙语连篇;语速缓慢、行事冷静,却对教育改革热情如火、雷厉风行。
李希贵在教师、校长、局长的三种角色变换中,人生的关键词始终如一:读书、思考、改革。
他的教育思想很多,我收集了他的一些教育管理思想。比如:
管理是一门了不起的艺术,它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每一个被管理的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
一个管理者可以用制度、规章、督导、检查来约束部下,但作为领导者,必须靠目标、愿景和激励,使每一个下属有内在的动力、有内在目标和愿景。
把最重要的事情首先干好!还没有统一的思想,宁愿放下不做。管理应当借鉴"裁缝"的做法:量体裁衣。
二、读有所获, 理性教育
《学生第二》这本书主要收集了李希贵在教育、教学、管理、处事、治学等方面的经验与体会,是他从教师、校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多个视角对教育相关问题进行了独到的论述,也是他对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和实践的思考和升华。
《学生第二》共九个章节,其中印象比较深是李希贵提出一些独道的观念,如:"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把简单的事情做好 "、"即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学会终点思考"、"让资源流向哪里"、"差一点儿与多一点儿"等。
作者源于对教育对人尤其是对教师的极大尊重,"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管理者怎么使每一个人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心去做,从心里感激每一位用心工作、用力工作的人。"尊重默默无闻的劳动"、"谁获了奖仅仅谁自己清楚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让别的人清楚".
把简单的事天天做好。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确实难以做到。因为简单还好,做好也行,天天就相当难了。所以重在坚持!
明确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干什么事就要干好事。一方面要了解自己处于什么境地,在哪里,什么时间准备干什么,是一种能力。另一方面做事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好,要做就及时做。对我们教师要求如此,对学生也要努力培养他们这样的做事风格。
一个人要懂得自己不需要什么。一般人只学会了取,却没学会舍,于是便取得很有限,取得不多不精。那些表面看起来什么东西都抓在手里的人,由于他两手抓满了很多不见得那么需要的东西,因此在碰到他真正喜欢或需要的东西时,他不是茫然不觉而错失机会,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手去掌握了。
李希贵觉得做校长的经常遇到一些甚至完全相反的叫你两难的"忠言",你不能说这些"忠言"没道理,但你仍然可以不去做,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有自己鲜明的旗帜并一路走下去。
作为一名管理者,要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当然需要资源支持。管理者有更大的目标,就必须学会"借水行舟",向上下左右来寻找一些支持你的力量。不仅如此,还要学会"无中生有",没有资源,创造资源,那才叫不同凡响。
李希贵用企业运作的方法来管理学校,从该书的若干小标题中你可以感受一斑:"经营学校文化"、"制度塑造文化"、"把规章制度降到最低限度"、"在校园里创造市场"、"让教育资源流动起来"等等。
纵观全书,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的睿智、果敢、人本、精到。我们可以看出李希贵不仅善于从书本上学习,善于向同行学习、向其他行业学习,更善于在实践中思考、总结。
三、学以致用, 分享智慧
李希贵认为学校的力量,首先来自教师。关注学校发展应该先从关注教师开始。那么,作为学校管理层,我们能为老师们做些什么呢?
一要处事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特别是在职称评定、评先选优、绩效工资发放方面要公正、公开、透明,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让老师们知道只有干好工作才是正道,让干工作的老实人不吃亏。(进一步完善制度)
二要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在讲无私奉献的同时我们不鼓励教师带病坚持工作,有条件我们每年要组织教师体检。工会上要让文体活动系列化,鼓励老师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同时活跃教师的生活。
三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和疾苦。学校就象老师们的家一样,要体贴老师,要关心他们生活和疾苦,当他们有困难的时候 ,要伸出温暖之手,我们要尽可能把困难老师的事情处理好。
四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给教师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把培训当作是给教师最大在福利。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让他们快速成长,成为学校骨干。
五是要让每位老师都感到自己很重要。我们要让在各类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老师更加光鲜,同时,我们也要让"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价值得到体现。
六要创造学校文化,打造学校品牌。树立"勇于争先"、"要做就做最好"的工作理念,先实现在重点工作上的突破,力争在全市范围取得佳绩,不断积累经验、增强信心,从而带动整体成绩进入全市先进行列,实现以点带面,由局部带动全局的发展策略。
总之,学校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更加关心教师,尽量为教师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环境,建立合理的考核和奖惩机制,让老师们感觉辛勤付出是值得的。
有人说:李希贵――"因稀而贵",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多一些李希贵,多一些"平民思维",多一些"一线思维",我们的教育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