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娇不惯-养出懂规矩的孩子》读后感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不娇不惯-养出懂规矩的孩子》读后感

  海燕

  记得贝西还在肚子里的时候,一口气买了一大摞育儿方面的书籍,一方面因为可能当时没有切身体会,大部分读起来都索然无味;另外一方面,育儿书籍市场良莠不齐,未必都是可以借鉴的好书。当时那批书读完,就成了摆设,一时对于从书籍中获取育儿知识的预期降到冰点。

  好在后来,在朋友们和幼儿园老师们的推荐下,读到了几本非常受用的好书,虽然只有寥寥几本,但是感觉获益良多。所以,现在,当有充足的时间用以阅读的时候,我又开始重新阅读育儿书籍,没想到这本日本作家编写的《不娇不惯-养出懂规矩的孩子》,非常贴近我本人的育儿感受,例举的一些常见的妈妈遇到的问题,我们都有遇到过,很多观点和方法我也非常赞同,于是萌生了将自己的育儿理念写下来的想法。

  今年的七月份,我曾经独自带着贝西去了京郊的一座有机农场小住三天。期间,农场主苏大姐对贝西赞不绝口,甚至建议我在农场举办的活动中和大家分享育儿经验。当时我倍感意外,同时觉得自己经验尚浅,还存在很多不足,婉言谢绝了苏大姐的好意。我本是个乐于分享的人,这次借着这本书的观点斗胆和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的育儿观点

  可能由于是从日语翻译过来的文字,本书的各个章节题目和很多文字读起来都不是特别流畅,但是总体思想还是可以把握的。根据书中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很多优秀的育儿书籍中都有涉及),结合自己的经验,我梳理了以下几点思路:

  我们目前这个时代,妈妈的育儿困惑是前所未有的:时代变化太快,老一代人的经验已经不适用了,而且如今育儿信息层出不穷,太过泛滥。可以说,我和各位妈妈一样,在第一胎孩子的育儿路上,一步一步走得亦步亦趋,小心翼翼,却至今未知自己的育儿理念和行为是否正确,相信这种困惑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直至孩子成年都可能得不到确定的答案。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妈妈们只有通过学习和交流,不断完善育儿理念和行为,引导孩子无限靠向积极正面的成长路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教育要乘早:作者认为教育就是遵守规矩,哪怕是婴儿时期。作者认为虽然婴儿有好养的婴儿和不好养的婴儿之分,而我们的育儿,就是要避免将天生好养的婴儿带成不好养的婴儿。很多人(包括我,我曾经把两个半月的贝西独自放在婆婆那里带到一岁)认为孩子在一岁以前的教育是可以忽略的,甚至是可以娇惯的。作者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她认为在娇惯下,孩子不到一岁就养成"不遵守规矩"的态度,等过了一周岁以后,随着他们的行为愈发活跃,"不守规矩"就会变得显而易见了。

  理性看待孩子的哭声。我经历过初为人母的时刻,刚刚经历过刻苦铭心的生产痛,来到妈妈眼前的这个孩子,简直天使一般,虽然他/她是红彤彤皱巴巴的样子。就是因为这种盲目的母爱,我们往往无法做到理性看待孩子的哭声。孩子一哭,就着急起来,赶紧抱起来哄啊、逗啊。我们大多数人都明白,不会说话的孩子,哭泣是他们和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婴儿期的孩子,哭泣,主要是饿了、困了、或者尿了拉了不舒服了,只要弄清楚孩子的需求,哭声也就会止住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哭声也会逐渐变成孩子想要获取大人关注的手段之一。在贝西的成长过程中,到四五岁了,我发现贝西无理取闹、不可理喻的时候,往往也都是她饿了困了或者希望获得关注的时候。这种时候,安抚(拥抱或者轻声安慰)会比讲道理和责骂更有效果一些。

  饮食规矩最重要。如何带出不挑食的孩子,作者认为主要是的方法是1确保孩子坐在餐桌前的时候肚子是空的,2妈妈应该打消希望孩子多吃希望孩子快快长大的想法,哪怕一些孩子饭量小,只要她能吃饭,营养都是够的,3妈妈应该把握饮食主动权,不要一直做孩子喜欢的食物。而饮食这一点,出生时候才5斤,一直瘦小的贝西的吃饭问题,在我家确实一直是个问题。贝西饭量一直偏小,经常吃两口就说饱了。所以,在我家有个规矩,就是饭前一小时以内是不允许吃东西的,除了喝水。我很庆幸,我的这个规矩得到了贝西爷爷奶奶的支持,有时候他们饭前饿了,都会躲起来悄悄吃一点东西。贝西慢慢也接受了这个规矩,有时候实在饿了,我会稍微放宽点,给片苹果或者倒一小杯酸奶等易消化促开胃的食物。另外,基于我母亲从小给我灌输的理念,我也一直在饭桌上和贝西强调,每盘菜都要吃到,哪怕吃一口。慢慢的,贝西有时候快吃完饭了会说:妈妈,快给我夹一块那个菜,我好像一口还没吃。我也和家人商量好,尽量避免在餐桌上说某一种食物不好吃,遇上真做得不好吃的菜,我们尽量都装作很好吃的样子。我个人饮食习惯偏向于多变,我家餐桌上的菜基本能做到三天不重样。我们对于贝西零食的控制是比较成功的,由于我和Y先生两个人都没有吃零食的习惯,家里有了贝西以后,基本上也很少去超市购买零食,平时家里的食物,除了正餐就是各类水果干果了,偶尔因为过节或者出游采购的零食和饮料,也经常会放过期。以上种种,贝西养成了基本不挑食的习惯,当然,不得不惊叹基因的力量,由于我不吃动物肝脏,贝西现在唯一明确不爱吃的就是动物肝脏了,幸好在幼儿园老师的引导下,还是会吃一点猪肝和鸡肝。

  遵守约定的重要性。作者在几个章节里都提到,家长要遵守约定,不要欺骗孩子。我感觉我们这代人很多是在父母辈的欺骗中长大的吧。小时候,母亲经常会哄我说只要不哭了明天就给你买糖,结果不了了之;父母承诺说你的压岁钱自己花,结果全都收走了,美其名曰要交学费;当你哭闹的时候,大人也会说坏蛋或者怪物要来抓走你了。正是由于自身对于这些行为的深恶痛绝,从贝西出生开始,我就以对待大人的方式对待她,给她的承诺都会是可实现的承诺。而这一点,也促进了我在贝西面前的权威性,这或许也是她逐渐懂事以后更能听得进道理的原因,因为有信任做为前提。在她记忆里,妈妈说的事情都会发生,给的约定都会实现。几天前,我母亲跟我讲了我侄子的事情。侄子快三岁,一天在商店里吵着要吃一种巧克力,我母亲按照小时候欺骗我们的方法说:巧克力不能吃,吃了会变哑巴的。不过侄子还是不依不饶,哭闹起来。我母亲最终还是给孩子买了巧克力。三岁的侄子吃了几颗巧克力以后,抬头问我母亲:"奶奶,你不是说吃了巧克力会变哑巴吗?我吃了也没变哑巴啊?"我母亲的这种就是欺骗的典型案例,相信以后我母亲再跟侄子说什么道理的时候,他都会半信半疑了。除了欺骗,另外一种恐吓,也对孩子不利,往往会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让孩子变得怯懦、胆小。

  最后,作者认为妈妈分为保护型、权威型、放任型、自然型和接纳型五种类型。每一位妈妈都不会是单一的某一种类型,都会是几种类型的集合体。我第一次看到对妈妈进行分类的育儿书,这有助于妈妈们更客观认识自己的育儿行为。作者调查,五种类型中,保护型的妈妈的数量占了压倒性的优势。作者认为可能和亚洲人的性格细腻的特点有关,更适合照顾别人。权威型的妈妈数量也比较多,常见于一些强势的妈妈,这类妈妈事业有成,对于孩子控制欲会更强一些。放任型的妈妈比较少,属于比较心大的类型,作者认为放养有时候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自然型的妈妈本身就没有特别坚定的自我和信念,总是跟着别人的观点左右摇晃,随波逐流。接纳型的妈妈似乎有些盲目,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毫无理智。

  我个人觉得这五种类型的特点,每种类型妈妈们都要兼备一些。在孩子需要保护的时候,给以最无私的保护;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建立作为妈妈的权威,告诉孩子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善恶分明;适当的时候,放任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例如给予他们在户外撒欢的时刻,给予他们选择自己兴趣爱好的权利,给予他们选择职业方向的权利;妈妈们也要逐渐接受孩子会很快长大的自然规律,我们需要和别的妈妈们交流育儿经验,提取适合自己孩子的经验和内容来补充自己的育儿行为;当然,我们还要无条件地接受孩子的一切,哪怕她/他不完美,不管顺境还是逆境,也会给以她/他这个世界上最无私的爱、无时不刻存在的支持与鼓励。

  -小编说-

  这次为你们带来的是适合0-6岁孩子父母读的书,由日本知名育儿专家:田中喜美子,带来的这本家教书。 正如孩子无法选择父母,父母同样也不能选择孩子。但是,育儿方式,亲子关系,是我们可以决定的,没有人天生会当妈,希望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成就最好的彼此。

  日本亲子教养类经典指导用书,日本亚马逊五星好评!

  适合家有0-6岁孩子的父母阅读:用理性又节制的爱来养育孩子,用温和而有力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作者介绍

  田中喜美子:日本知名育儿专家。1959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曾任主妇投稿杂志《WIFE》的总编长达三十年。主要著作有《孩子被欺负也是妈妈的错!?》《毁掉孩子的22个育儿常识》《成为有能力教育孩子的妈妈》《母子亲密与育儿障碍》等。

  内容介绍

  本书是作者针对孩子"不遵守规矩"这一教育难题,所写的家教育儿指导用书。孩子幼儿期是家庭教育最关键的时期,日本知名育儿专家田中喜美子,从其30年的亲子教育研究入手,告诉家长:用理性又节制的爱来养育孩子,用温和而有力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只要在爱孩子的同时做到有节制、不娇惯,采取平衡的育儿方式,才能养出懂规矩的孩子,培养孩子的"生存力".

  样文选摘

  身为母亲的喜悦

  下面引用的是《每日新闻》报"女性心情"专栏的一篇投稿(关于产子),其中清楚地体现了投稿者身为母亲的喜悦之情。

  "如果有人正在为是否生孩子而感到烦恼,我想给她讲个故事。

  我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母对我也很宠爱,可我从懂事时起,就一直缺乏自信,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自己。……

  直到我在29岁生下大儿子时,才第一次认可了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抱着刚出生的柔弱无力的婴儿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光是孩子出生,就令我心里充满了感激。……

  所以说,越是缺乏自信、犹豫着该不该生孩子的女性,越应该成为母亲。越是担心自己没能力抚养孩子的男性,越应该成为父亲。……"

  (日本玉市?匿名讲师38岁)

  读完这份投稿,想必很多女性都会感同身受吧。

  婴儿本身确实是可爱的,但妈妈之所以爱孩子,并不只是因为被新生命的光辉所深深吸引,还因为婴儿的柔弱无力,令妈妈有生以来第一次真正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并为此欣喜不已。

  仔细想来,恐怕没有哪个时刻更能令人感受到如此强烈的"生存意义".所以,带孩子的女性才会一面连声喊累,一面却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平静。

  有些女性之所以甘愿忍受生产的痛苦,接连不断地生孩子,最大的理由想必就在于此吧。

  不过,这种"生存意义的感觉"同时也伴随着危险的陷阱,希望妈妈们对此提高警惕,否则不知不觉间,妈妈就可能陷入私欲,认为"孩子是属于我的".这就是大多数做母亲的人的心情,这种心情从古至今从无改变,也不能简单地以好坏论之。

  半个世纪以前,人们生活贫困,兄弟众多,孩子们都是在外面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待在妈妈身边的时间并不算特别多。在这种情况下,妈妈的这种"爱"就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如今,妈妈和孩子往往一起待在家里相处,多数时间闭门不出,关系过于亲密。这时,妈妈的这种"爱"就会给孩子造成消极影响。

  母爱原本就是以"保护"孩子的形式发挥作用的,并不适合用来帮助孩子掌握在社会上的"生存力".本来,要想确保孩子健康成长,父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实际上,在孩子出生后的三年里,育儿的重担完全压在了妈妈一个人身上,正因如此,育儿的方向才容易出现偏差。

  如何教孩子懂得"爱"与"节制"

  在这种情况下,从四五岁起,孩子就会分出两个成长方向,要么是无论做什么事都得先问妈妈"行不行";要么就是完全相反,不听妈妈的话,不把妈妈当回事。

  这一时期正是此前的育儿过程开始显露结果的最初阶段。但遗憾的是,很少有大人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孩子的种种状况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前一种成长方向的孩子,大人只会觉得孩子成熟稳重又懂规矩;而对于后一种成长方向的孩子,大人通常又不怎么当回事,觉得孩子调皮些也没什么,只要健康活泼就好。然而,健康活泼、天真烂漫的调皮,与轻视妈妈、蔑视大人的孩子,其根本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可是在这一时期,就算有聪明的妈妈发现孩子的成长有问题,但从出生后的两三年里,孩子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行为倾向,今后再想加以纠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前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从孩子生下来的那一天起,就应该让孩子觉得"妈妈是发自内心地爱着自己",产生对妈妈的信赖感,此外还要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让孩子明白,并不是自己做什么事都能得到允许。

  在这本书里,我打算具体说说,实际究竟怎么做才能正确地培养孩子。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