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传读后感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腾讯传读后感(一):原来腾讯是这样成长的

  ■  詹润演/文

  这两天,我一直在很认真地看我爱人帮我提前抢购限量版的《腾讯传》。看完之后,它给我的一个感叹便是:原来平凡而又非凡的腾讯是这样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的。

  一、"腾讯"是怎么诞生的

  腾讯的破蛋之日很特殊,他们把它确定为1998年11月11日,即每年的"光棍节"就是腾讯的生日。中文名取名为"腾讯",很多人以为"腾"是因为马化腾,而其实当时在去工商局注册时取了五个名字,"腾讯"是第五个,前面的都被人注册了。英文名为"Tencent",把它拆开来就是"TenCent"可以翻译成十分钱、十分美分等,总之跟钱有关系。所以,吴晓波在《腾讯传》中说:"他命里注定要这么赚钱。"

  二、"腾讯"的创始团队

  在初创的时候,腾讯有5位创始人,而其中3位是马化腾的中学同学和大学同学。

  马化腾年少的时候爱好天文,初三时看见过哈雷彗星,是个"羞涩文静"的少年。高中的时候,班主任老师说他是一个很认真的乖学生,和同学关系很好,也没有旷过一次课。在深圳大学上大学时,他也没当什么学生干部,但是他是一个大学机房里编写病毒程序的高手。所以,在他的老师和同学的印象中是属于"打死你,我也不相信"他会成为企业家的人。

  他的另外三位同学可以说与他是很好的创业搭配。

  后来成为腾讯的首席技术官(CTO)的张志东是马化腾的技术型搭档。据腾讯人说,张志东未必是全中国程序开发最好的人,但他绝对是全中国最有产品意识的人。

  陈一丹是马化腾的初、高中同学,大学学的是化学专业,硕士读的是法律专业,所以他负责的是腾讯公司里的法务、行政方面的工作。

  许晨晔和马化腾是初中、高中和大学同学,而且大学还住在同一个宿舍,可以说是"铁哥们"了,他后来管理腾讯的公共事务。

  但是,他们那时还缺乏一个会做销售的人,于是就找了曾李青来做开拓市场这一方面。

  就这5个人,他们凑够50万元就在在深圳华强北赛格科技创业园里开始了创业之旅。

  三、"腾讯"的发展简史

  1998年,腾讯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是做"无线网络寻呼系统".但是,在这个时候,寻呼机快要没落了,因为手机即将普及。所以,腾讯的第一个项目以失败告终。在这本书里,吴晓波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创业一定要找一部上升的电梯,你想要拯救一个没落的行业,肯定会成为一个殉葬者。

  1999年2月10日,腾讯发布了OICQ(QQ的前身)。他们当时认为3年内OICQ的极限用户是10万人,但是到了1999年底,它的用户就已经达到了几千万。但是,最糟糕的地方在于不知道怎么用它来赚钱,只是"先养着".

  2000年4月和5月份,腾讯得到了IDG和盈科(李嘉诚的二公子李泽楷)的投资。5月份,股灾到了,马化腾又没钱了。11月份,腾讯正式推出QQ.

  2001年2月份QQ用户注册收费;5月份,QQ的用户数为1亿左右。6月份,盈科因收购香港电讯举债过多,不得不将全数20%股份售予MIH,套现1260万美元。IDG出让12.8%的股份,保留了7.2%,后来在腾讯上市之前也基本出完了。这可能也成了这两家投资人一生中最大的痛之一。6月份,因"移动梦网"业务顺利开展,腾讯在财务报表上第一次实现单月盈亏平衡。到年底,腾讯实现营业额近5000万元,净利润超过1000万元。

  2002年,腾讯推出QQ群聊功能,Q币的诞生。3月份推出"QQ行靓号地带";

  2003年,腾讯QQ秀上线(腾讯营收的爆发点),腾讯网上线,推出QQ游戏平台。6月份,QQ重回免费之路。

  2004年,腾讯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推出腾讯网迷你网页。

  2005年,QQ战胜MSN,重新定义及时通信,推出QQ空间、QQ宠物、《QQ堂》及《QQ幻想》。

  2006年,腾讯推出财付通,推出超级QQ和手机QQ.

  2007年,成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

  2008年,腾讯游戏推出中国版的《穿越火线》和《地下城与勇士》上线,腾讯网推出QQ校友网,腾讯为5・12汶川地震网络捐款超2000万元。

  2009年,"开心农场"上线。

  2010年,3Q大战(360和QQ),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平台捐款总额突破1亿元,腾讯微博上线。

  2011年,1月份推出"微信",4月份推出腾讯视频,腾讯游戏在国内游戏市场上稳居第一,投资Riot Games大多数股权。

  2012年,微信推出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和WeChat总注册账户数突破2亿,战略投资Epic Games、Kakao,腾讯提出"泛娱乐战略".

  2013年,腾讯提出"连接一切"和"互联网+"新主张,微信推出微信支付、微信游戏中心,腾讯游戏开启手游时代,战略入股搜狗、滴滴打车。

  2014年,微信红包诞生,QQ最高同时在线账户数突破2亿,推出"泛娱乐化"的"2.0版本",与京东、大众点评、58同城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微众银行获批准筹建民营银行,推出腾讯理财通。

  2015年,提出未来专注做两件事――连接与内容,腾讯网推出天天快报上线,成立企鹅影业、腾讯影业、阅文集团,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提出"互联网+公益"、"益行家运动捐步"上线、发起首个"99公益日".

  2016年,QQ月活跃账户数达8.77亿,微信和WeChat合并、微信月活跃账户数达8.46亿,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网络平台历史捐款总额达15.46亿元,收购Supercell.

  2016年9月5日,腾讯股价达209.40港元。(不仅领先于阿里巴巴集团,也首度超过中国移动,力压工商银行、中国石油等老牌国字头公司,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

  四、腾讯成长中的几个关键期

  在我了解完腾讯这艘巨轮的历史后,我个人认为它有几个关键的"拐点":

  1.生长期:从1998年年底创业到1999年年底,腾讯公司总共完成了100万元的营业收入。但是,腾讯团队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苦战,主营业务搁浅,资金入不敷出,因"供血量"不足而奄奄一息。在这个时候,腾讯遇上了OICQ.

  2.生死期:1999年11月,腾讯公司账上只剩下1万元现金,公司包括马化腾在内所有人员月薪减半,只够填饱肚子。马化腾开价300万元,想把腾讯卖掉,而来谈的人最多出到60万元,没卖出去。熬到2000年4月和5月,腾讯得到了IDG和盈科先后注资投资,各持20%的股份。

  3.逆转期:2000年到2005年,随着"移动梦网"业务的展开,腾讯的90%以上的收入来自中国移动。在2002年,腾讯年净利润就超过了1000万元。

  4.增长期:2005年,腾讯模仿了韩国的产品推出了QQ空间,而QQ秀和QQ空间则是腾讯2003年以后获得自主盈利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环。

  5.流油期:2008年,腾讯游戏的元年。在所有的产品里,腾讯最赚钱的是游戏。(在2016年腾讯公布的上半年财报显示中,腾讯的营收为350亿元人民币,其中170亿元来自游戏,占50%左右。)

  6.失手期:2009年9月,新浪微博悄然上线,腾讯微博于2010年5月份上线,比新浪微博迟了整整8个月,已经晚了。

  7.痛苦期:2010年年底到2011年初,腾讯遭受了非常大的压力。

  2010年7月,《计算机世界》杂志发表了一篇《"狗日的"腾讯》,使得腾讯在最赚钱的时候遭遇了最大的一次舆论攻击,把腾讯推到了很危险的境地。

  2010年9月,腾讯与360进行了一场白刃战(360首先发布了360隐私保护器,说QQ偷看你的隐私),被称为"3Q大战",据说也是PC端的最后一仗。然而,这一仗使腾讯受到很大的教训,而360则是最大的获益者,第二年3月份360就在纳斯达克上市了,后面有人总结说腾讯是"赢了官司,输了舆论".

  8.主导期:2011年年初的时候,马化腾正处在职业生涯中最焦虑和凶险的时刻。因为3Q大战让他身心疲惫,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产品信仰",然而就在这一年的1月21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站台票"――"微信"在腾讯里诞生。从2011年到今天,它已然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中的巨头。

  五、总结

  如果我们把腾讯想象成一个人的话,那么"腾讯"这个名字在70后、80后、90后,乃至00后的脑海里是个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熟悉的名字。它和我们一样,有成长中的喜悦和成长中的痛苦,甚至也有差点被"抛弃"和"生命危险"的时候,但是,它总算在历史的巨浪淘沙中活了过来。

  如果我们把腾讯比喻成一艘叫做"腾讯号"航空母舰的话,那么,(www.lieshai.com)我们应该向舰长马化腾和这个团队有什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吗?我个人认为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有以下这几个方面:

  1.模仿不可耻,创新方为荣。腾讯早期的产品几乎都是从模仿中不断革新和优化中成长的。

  2.产品是第一,体验乃为先。马化腾就是产品设计的领导者和腾讯的首席体验官。

  3.善破原规则,擅建新秩序。2011年的马化腾就开始学习这样的能力。

  4.革新旧产品,开拓新边疆。QQ是一直是腾讯的主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QQ≈腾讯",而且十几年来一直在革新中保持实力,而在失去"微博"后,却继续开拓,最终赢于"微信".

  5.努力是根本,运气辅佐之。商业的成败,往往主要在于是否坚持和努力,在关键时刻捉住了运气的狐狸尾巴,最后逆袭成功。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爱人让我提前看到了吴晓波老师这本打造了5年的著作――《腾讯传》。

  同时,我也感谢吴晓波老师让我们能较清晰地了解一个"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

  读书文化推广者   詹润演

  2016年12月15日

  腾讯传读后感(二):中国互联网的霸主

  题外话

  自从3Q大战之后,我就很少上QQ和微信了,用了MSN,飞信,易信,来往,支付宝等,尽量躲开腾讯,我不想把我的朋友联系都绑在腾讯上,担心哪天狗日的又让我来一次艰难的选择,一直到现在。但是同学/朋友/同事都在用,无奈之下还是要用,既然离不开这狗日的,就看看它的传记吧。

  再说一下我开始接触QQ,高中时,刚开始玩QQ,有多个5位的号码,可惜后来全都忘记密码或被人盗取了。今年一看市场标价,5位号的QQ一个能卖到几万块,那个后悔啊

  正文

  我们这代人,就是在腾讯的陪伴下,一步一步成长,一步一步成熟,一步一步走向互联网时代。吴晓波的《腾讯传》让我回想起了过去很多事情,又产生了很多新想法。

  在路上找到自己定位

  腾讯公司刚成立的时候,马化腾等人是想做寻呼机相关的互联互通产业,公司成立后,才开始模仿ICQ出了OICQ.其实这样的案例绝不在少数,比如周杰伦在北大百年讲堂做的演讲里面说,他刚开始是给吴宗宪写歌,后来自己开始唱歌,当时以小天王出道,一夜间把《蜗牛》和《世界末日》唱红大江南北。不过一直到出了《东风破》,以及后面的《菊花台》和《千里之外》,他才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定位―中国风。

  IBM更是如此,开始是帮助美国政府清点人口的做打孔机的,1940年代研发出巨型机器埃尼阿克,到1980年代的微机直到后来的以服务为核心(1990年代及以后)。

  狭路相逢要敢于亮剑

  有人说,腾讯只不过是赶上了这股互联网大潮才脱颖而出的。这话不对。同时期的好公司也很多,类似的公司也不少,无论是什么TICQ还是MSN,都没有最终坚持下去取得最终的胜利。腾讯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作战史,QQ跟MSN开战,3Q大战,QQ跟盛大开战,QQ跟网易开战,狭路相逢必须敢于亮剑。阿里又何尝不是呢?一直在跟Ebay易趣作战,直到最终的胜利。百度相对好受一些,谷歌自从被赶出国门,百度基本就是唯我独尊。不过话说回来,百度最大的敌人不是在外部,而是在内部!君不见莆田系医院最近又重新归来!

  所以,与其说是腾讯赶上互联网大潮,不如说腾讯打赢了一场又一场艰难的战役而发展到今天的。

  小步快跑,不断试错,迅速迭代

  互联网时代的模式(开发模式和产品模式),都是如此。后来的小米的打法如出一辙,MIUI(小米系统的界面)也是几乎每周都有新版本更新。这基本成了互联网时代成功的标配(必要条件)。这个特点再加上及时的对用户反馈的反馈(听取客户建议和意见,及时更新到最新版本中去),基本就齐了。

  强大的内部竞争机制

  到现在,我也没有太想明白,一个公司怎么能忍受像QQ和微信这样相似的软件的竞争。当然,首先我必须得承认,我对QQ和微信之间的定位差别认识还不够。其次,可能的原因是,腾讯真的强大到有足够的资本去提供如此多的资源让内部互相竞争,当然竞争的结果就是让公司更健壮。

  正由于这个强大的基因,腾讯应该在未来10年内,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而使得公司的业绩昙花一现。

  利润区和赢利点

  刚又搜了2016年11月份腾讯的第三季度财报,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1)网络游戏收入181.66亿人民币(PC和手机端游戏);2)社交网络收入98.08亿(虚拟道具和会员订购等服务);3)广告收入74.49亿人民币(来自微信朋友圈、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广告);4)品牌展示广告30.81亿人民币(腾讯新闻);5)支付相关服务和云服务收入49.64亿。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端倪,目前中国互联网的主要盈利模式,主要来自游戏、广告、虚拟道具、支付提成等。这不仅仅是腾讯的核心利润区,更是整个互联网的核心盈利区,所以做免费,把市场做大,最终用广告挣钱,是中国市场活下去的不二法门。

  最后,谁是腾讯的终结者?

  历史上决定性的战役就只有有数的几战,比如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比如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决定腾讯命运的决定性战役目前看已经打完了。当然,马化腾也在问凯文凯利,将来腾讯的对手是谁,会在哪里?凯文凯利回答说,这是个价值上亿美金的问题。他说"在互联网世界,即将消灭你的那个人,从来不会出现在一份既定的名单中".KK没说错,微软的软件终结了IBM的微机系统成为霸主,然后又易主给做搜索的谷歌;此后做社交网络的Facebook又称雄;做手机的苹果又王者归来。

  套用《三体》的话来说,"干掉你,与你何干?"将来灭掉腾讯的,一定是斜刺里杀出来,以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甚至维度,迅速干掉腾讯。不要以为腾讯2万亿人民币(3千多亿美金)的市值就很无敌,曾经价值2000多亿美金的黑莓瞬间衰落,曾经价值2000亿欧元的诺基亚也迅速从华丽的太空滑落,摔得比谁都惨。不是你没有做错了什么,而是你没有做什么。

  腾讯传读后感(三):金庸封笔,晓波先生何为?

  亦无欢

  三日睡了三个地市,日照归乡时选了长途汽车的路径,穷是一说,主要是想借着晃晃悠悠的路途,一口气读完本书。

  八个钟头读罢《腾讯传》,吴晓波先生作品,腾讯官方强调此为唯一官方授权认可。

  此文题目把不相干的金庸大师和吴晓波先生硬生生扯在一起,意思应该也表达的明白,虽有辱没金庸大师之嫌,但我必须明确赘言,我不是在辱没金庸。

  大师金庸于壮年毅然封笔,硬是让你寻不出下坡路,吴晓波先生功成名就畅销书等身也早,于今也是互联网知识变现翘楚,不过早年的书我不曾看过,唯此《腾讯传》一本,倒觉得小波先生封笔也不错。

  泛善可陈也是读罢了,另待高贤佳作吧。

  假如你对中国互联网感兴趣,也如我一般时常看热闹似的找些网上的只言片语读,那么此书七七八八事,你都是知道的,没什么新鲜。

  还真是本絮絮叨叨的传,还真是带着撇不掉姑且从了的官方立场,吴晓波先生后记中云:每一次创作都是遗憾的艺术,那这次还真是好遗憾,好遗憾,第一个遗憾是创作的遗憾,第二个遗憾是没看到什么艺术的遗憾。

  不死掉不好盖棺定论,人如是,如日中天的各种公司亦如是,给活的风生水起此刻浪在潮头的公司作传也的确是不容易。

  巧了,书里刘胜义的话好像也正可以应对所有人面对这个任务的难,"每一次都会有一些人失败,同时又有另外一些人成功地找到解决的办法",吴晓波先生肯定是个合适的人选,也是可能成功找到解决遗憾和困难办法的人,不过于我而言,貌似是失败了。

  就像我觉得郭敬明先生的作品于我而言是狗屎一样,只针对作品,不针对人;当我个人认为郭敬明先生明明抄袭却死不认账,以对不起期待粉丝这个阿里不达的缘由为借口时,我觉得狗屎就是指他这个人,不是特指他的作品。

  但这分的很清楚,不能乱,一码归一码,如果我嘲笑郭敬明的身高,那就是我狗屎了,但我没有。

  所以我对吴晓波先生和腾讯公司都是满怀敬重的,但我仍然觉得《腾讯传》不好看,甚至不能算是本好书,当然内容再不新颖,再没有观点,这好歹是流水账一般的记录了众所周知但还是有些没上网不关心的人不知道的发展史,再差也比我的同乡大冰先生的书强。

  如果说《腾讯传》是不好看,不符合高期待的书的话,那么郭敬明先生的书就是狗屎,而大冰先生的书连狗屎都不如,这与作者名气无关,与是否在畅销榜前十名无关,仅仅与作品有关。

  但我必须承认,我还是划了21条笔记的,就死使用的腾讯家微信读书操作的,其中一半是互联网上大部分可循的小马哥马化腾公开的演讲内容,小部分同事的观点,吴晓波先生及其团队落笔就记了两处,其中一处就是上文中有关创作遗憾的艺术。

  我不禁卑鄙的设想,假如腾讯是作为一家辉煌的深刻影响中国的互联网的死掉的公司,吴晓波先生署名的这本《腾讯传》可能大家熟络起来更欢快一些。

  不然,还是默不作声的多,如我一般不知死的少,天天读大冰和郭敬明的本就不太识字,不埋怨它们不看正经东西。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