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一):面对青涩

  梁晓雨

  青春当下,等待我们的是泱泱未卜的大世界。我们在一片混沌中喘息着,摸不到生命的脉络,旁人嘴里吐着迷惑人的话语像违法的黑厂房往洁净的空气中排放污浊。这条路,越往前走,越无知。莽撞,闯不出自己的小宇宙,只能沿着父辈为我们燃起的星星希望之火往前摸索。我想我陷入了一个困境,我需要灵魂上的支援。

  荒芜的心田被风吹着扬起烟煤,焦灼还在继续。直到那天,我翻开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主人公拥有如此完美的十八岁――独自一人,徒步旅行。他和所有十八岁的少年一样懵然无知,他和所有十八岁的少年一样血气方刚,他和所有十八岁的少年一样涉世未深、无所畏惧。所以当他的肩头负上十八岁应负的红背包时,他并没有丝毫的紧张感,而是义无反顾地向前奔跑。

  在我看来,他的人生之旅,从十八岁启程,在十八岁里经受磨砺,最后于十八岁完成他的蜕变。

  启程,怀着满腔热血,他像一匹兴高采烈的小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他是一个毛头孩子正在告别童年。从清晨走进下午,他寻不到一家旅店。他固执地想,旅途中怎可缺了旅店,正如人生缺不了理想。刚踏足社会,这是他萌芽的理智,幼稚却不失道理。诚然,这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理想就像盖茨比的绿灯,我们总向它伸出手去,却只触到它的光。但人生的海洋上,理想是必不可少的帆。

  沿途,他成了一只船。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他颠簸着,心心念念的,依然是不见踪影的旅店。然而他以为自己找到了希望,他搭上了一辆车,即使它那么破,好像随时都会散架。但他不在乎。但轻信他人是要付出代价的,为着他的无知,他什么都没有了。其实我们都是这样的,嘴上口口声声说着有不变的信念可以为其赴汤蹈火,一旦遇上了可取代的物质,原本绷着的精神就被安逸拖垮了。这条路那么长,坚定信念没那么容易,贪图一时欢快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终点,他卧在泣血的残阳里,那么舒适,夜色从远处赶来,吞没了他。像参透了一般,原来一直要找的旅店,竟一直在这里。兜兜转转,命运那么荒唐,跟我们开一个又一个玩笑,遍体鳞伤过后,我们发现其实生活就是那么简单,但它被我们过得那么复杂。俯首抬眉间我们跨过了时光的裂缝,世界仍转动着,终于能跟上步伐。洗去青,直面责任。

  轻描淡写的却刻骨铭心。沙丘连绵着,掩埋他的原本在黄沙中鲜红刺目的背包,正如悠悠岁月洗濯他的青涩。十八岁需要旅行,十八岁需要被放逐。流浪着,淌过海水再裹上黄沙。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二)

  周野生

  不得不说,在众多活着的中国作家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余华了。

  第一次接触余华是在高中的时候,我还记得那天的下午我刚刚吃完晚饭,准备回校,正好在学校门前遇到了同窗好友,她递给我一本厚厚的书,盗版的,上面写着"余华作品集"五个撒着金粉的大字。

  那个时候,除了《平凡的世界》,其他作家的长篇小说我基本都看不进去。于是我说我可能不喜欢看啊。但是同窗好友很坚持地说,你一定会喜欢的,我觉得你看完之后,会喜欢这个作家。

  我将信将疑地接过这本缺乏与它体积相称重量的盗版书,随意翻了两页,看着好友恳切的眼神,好吧,收下。

  首先看的,是《许三观卖血记》,然后是《兄弟》,那个时候《兄弟》还没有分出上下集。

  好友说得对,我确实迷上了这个作家的文字。书中似乎所有的调子都是冷冷的,不管是描述苦难,还是描述主人公如何应对苦难,那种冷眼旁观的语调和温暖的事件,让人既不解,又着迷。

  再之后看的,就是这篇《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的成名之作。

  当时的我,是完全地看不懂。

  那个时候,不知道什么是先锋作家,不知道什么是魔幻主义,不明白里面所使用的大量大量的象征性手法,更无法理解故事里面的情节。我看不懂为什么一个热情满满的青年,在激起了义愤,保护了"和我成为了好朋友"的司机那一筐筐的苹果之后,被人打得鼻子流血时,却发现那司机"他的表情越来越高兴,我发现他是在看我的鼻子。"

  到了今天,重新再看,忽然发现,这个故事写得其实很是精彩。

  我们在十八岁的时候,开始出门远行。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十八岁,每一个人在那个黄金的年华里,都渴望着外面精彩的世界。我们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在某一天,发现了自己终于得到了外出的自由时,所想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接过父亲的馈赠,然后踏入社会。

  余华笔下的主人公,在离开了父亲的庇佑之后,前去寻找旅馆。

  一个可以安身的居所。

  就如我现在安定在家乡的政府一样。这里是一个可以提供吃住的地方,我所要花费的代价,是付出我的时间。而用剩下的时间,让自己增值,可以寻找下一个旅馆。

  不管这个旅馆,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

  而现在我觉得,那位司机,就像一个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处处可见的"机遇".你没有和它相处的时候,你是不知道那究竟是机遇,还是陷阱。

  我想起曾经的创业经历,当时想得很美好,也带着一丝强求,像极了塞了烟给司机的主角,搭上了司机的"顺风车".但是没有人知道,那司机究竟是不是车子的主人,是不是那一车苹果的主人,那都是司机自己说的而已。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谎言。

  而"我"在基于义愤,想要保护司机的苹果时,却发现那司机并不在意这些。或许那司机根本就是一个骗子,车子没有坏,是他弄坏了,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带走那些苹果,车上能拆走的零件,还有"我"的所有财产――那个红色的背包。

  我忽然想起在王国维《人间词话》里面读到的一句话: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

  善人总是容易被欺负,这是大实话。我表现得善,很多不合理的要求或许就找到了我头上,我表现得不善,反而很多事情人家"懒得"麻烦你。

  因此我觉得,在体制之内,我们的良善搞错了对象。越是面对同事和上级,就越是不能表现出自己软弱的一面,而是要意气风发,让他们对自己有畏惧或者平等对待之心。人总是很相信传言的,一个人传你有气势,人人觉得你有气势。而对群众,我们确实应该放低姿态,用我们的良善去填平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壑。

  我相信,如此处世,对自己,对政府,对群众,甚至对国家,都是一件好事。

  余华笔下的主人公,最后蜷缩在和自己一样伤痕累累的汽车里面。

  谁也不知道,那个破汽车是不是他最后的归属。

  但是我希望,他能够在稍事休息的时候,继续用自己的双腿"走下去".而不是再期待着去寻找一辆顺风车。

  在人生这条马路上,没有人有义务载你一程。一根烟的代价也不行。

  人首先要付出应该付出的价值,才能真正收获应该收获的东西。

  我们其实每个人,要问的都是自己,要自己亲身去体会一件事业,(范文先生网 www.lieshai.com)是不是真的值得自己为之付出,是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生命的归属。

  然后坚定地,用自己的腿脚去走那一段路。

  让这段路的风景,和沿途的收获,都变成自己的。

  最后一段,文章的结尾却是开头。那个父亲递过背包的场景历历在目。我们总是会接过父辈留给我们的财产,那些言传身教,那些社会关系,还有部分财富。但是这些东西,其实传递了的,只是亲人之间的温暖,如那个火红的背包。

  我们并不能依靠这样一个背包存活于世。路边的野果才是我们应该采撷的,让我们找到旅馆的凭借。

  这个看似开头的结尾,是温暖的,同时也让我想起《悟空传》里面那一句"我终不能改变那个开始,何不忘了那个结局呢?"

  我们终究是要出门远行的,但是,为什么一定要想着自己的结局?

  真正的结局,不是一直在等待着我们的,结局并不一定是蜷缩在那个破烂的汽车里面。

  谁知道那飞快驶过马路的汽车,错过了多少旅馆?

  但我觉得,还是得走下去,用自己的双脚走下去,去遍历这属于自己的人生,去寻找一个又一个栖身的旅馆,然后,找到属于自己的,最终的归属。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三)

  之前就读过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对其冷静幽默的风格也略有了解,也因此爱上了这位"先锋"作家。此次有幸再次拜读《十八岁出门远行》,也是颇有感慨。

  文章运用了整体象征的手法。情节与黑塞童话般的《笛梦》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本文的人物设置更加荒诞不经。《十八岁出门远行》通篇将流浪美化,将理想虚化,将人物抽象化。正因为这样的美化、虚化和抽象化,使得整体基调如梦如幻。但其中又不乏细节和充沛的感情,如结尾"我"在废弃的汽车中回想出门时的兴高采烈,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这种情感。象征派小说之所以广泛地出现在现代文学的创作之中,是因为在其架空结构中给了作者更多的自由发挥的余地。挣脱了固定不变的现实世界,文字就很容易变得虚拟不实、荒诞不经。

  对于文章中意象的选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当然,一条好定理在不同领域都具有普适性。我认为司机应该是指时光,历经时间的考验,纯真与无知终会不知所踪,成熟与现实迟早会占据内心。那少年始终追而不得的旅馆或许就是那所谓归宿吧,梦想的归宿,人生的归宿。汽车崩溃了,少年离梦想的旅店渐行渐远,这大概就是汽车这一辅助工具的价值体现吧。最后是那只背包,那是自少年出门远行以来就携带的东西,代表了少年曾经单薄的内心与烂漫的童年,然而经过现实的打熬早已伤痕累累,因此在少年终于失去背包后,余华说"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我".

  由是观之,《十八岁》也是一个略带荒诞色彩的小说。有着荒诞的人物,荒诞的背景以及荒诞的情节。当然,作者只是运用了荒诞派小说的外壳与技巧,并没有上升到哲学或社会学层面来对人性进行更深刻的思考。社会架构的某些层面是非常态、非理性的,人性也是一样,时而盲目,时而歇斯底里。

  边写边听着朴树的《平凡之路》,忽然想起韩寒的《后会有期》,讲的也是一个出门远行的故事:三个从此没有故乡的年轻人,开启一段横穿大陆的旅程。都市、小镇、高山、丛林、荒漠,他们感受猝不及防的动心与难以名状的伤心,遇见那些他们只配错过的女孩,一样流浪无家的动物,善恶莫测的传奇旅人。最终他们有了不同的人生经历,走向自己的平凡。

  那对于我们来说到底什么是平凡呢?我们其中一部分人以后肯定是要走这条平凡之路的,所以我们很多人说我要安于一种平凡的生活。但是我们未曾追寻,又何言答案;未曾出发,又何言结束;未曾拥有,又何言失去;未曾欢笑,又何言哭泣;未曾辉煌,又何言平凡,所以,我觉得,真正的平凡并不是所谓的无欲无求,而是当我们在积极大胆的追求我们想要的生活之后,发现现实并不是这样甚至是欺骗我们的时候,还可以坦然安宁地面对这种生活,这,就是平凡!

  在每一个狂热而荒唐的年代,人们都有几分癫狂,几分狂笑,几分愚蠢,几分悲哀。要想在这个荒诞的世界生存下去的法则就是,倘若你没有足够强大的理性能量去对抗和改变,那么,请带着幽默,平静地对待那些笑话投身荒诞并最终成为它――成为它的目的是化解它,并为自己找一个荒诞而生存下去的理由。

  18岁的青春即将远去,但人生的平凡与精彩不仅仅在18岁,大胆奔跑向前,或荒诞,或可笑,唯有如此,方有可能收获真正的18岁,真正的平凡。

  周蔚蔚   10月31日

  【北邮今周(宏福)期刊部供稿】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