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刚经》有感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读《金刚经》有感(一):获得一种心灵的安宁与祥和

  《金刚经》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佛经之一,"金刚般若"象征般若智慧如同金刚,锐利无当,能够摧毁一切,它的特点在于破除。其破相破空破佛法,无住生心不染尘的大智慧、大境界,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活化因子,而且对现代人也有着诸多有益的启迪。佛法是愈病良药,但世人执药成病,故经文指出说法无法可说,得法而于法无得,以契证人现在的本来面目。《金刚经》具有破相破空破佛法,无住生心不染尘的大智慧、大境界的原因也在于此。《金刚经》破除"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污染人心性的尘埃,主张保持心灵的空明,不可为其束缚,因此必须予以破除。"色、声、香、味、触、法"六种,佛语里称为"六境",六境本属物质或观念世界的构成,但从因果关系上讲属于人所把握的对象,故又称"六尘".六尘的言外之意是人的感官被蒙蔽,使主体的心性向外索求,蒙染尘埃。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讲"不住色布施,不住声、色、香、味、触、法布施",是把心性的无所住与被尘俗世界污染的尴尬现实进行比较。在佛看来,俗人无不在这三界里受苦受难,一生下来就染上诸因缘的业力,并继续蒙染现世的利欲,以致今生今世,甚至来世都无法偿还尽业报的苦恼。而造成人迷失真心真性的媒介就是人自己的感官和思维: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能思能想之心。因此,六境是六根的染缸,人目之见色、耳之闻声、鼻之嗅味、身体之触觉事物、心官之把捉妄念,没有一样不是浊气滞重,置身其境,再返清归空就难了。

  《金刚经》认为"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我空法亦空。在粉碎我、法的基础上,金刚般若进一步破除佛相。即使如来的一切外在之相,也都是假象。如来以身象出现是为了顺应世人常情。为防世人"断灭"之见而权立虚名,所以"三十二相"皆是假象。除此之外,《金刚经》还破除一切物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经文结束时的偈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释迦牟尼本人放弃王子的地位,一心走向佛的清净世界,我觉得他一定对他所处的时代的肮脏事物有非常刻骨铭心的认识体验,他对现世的角逐深恶痛绝的这些理论,一定也是他本人饱经人生磨难后才向世人奉献的厚爱。回过头来,看看当今现实中有多少人是在欲海中沉沦,在世俗的物质利害中失性迷本的,便会感受到佛氏之语中的真挚告诫。

  金刚般若对外相、虚无、佛法毫不留情的破除,以睿智深邃的金刚慧目洞察大千世界的一切,虽然万象纷纭迁变不停,生活于其中的主体,却不失本心的宁静,因为他的心已不住于任何一际:"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表现了佛法的空明之境。佛起拈花指之手势,闭目合唇未言。而内外之清净,法度之澄明,昭然偈言。《金刚经》言: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的这首《见性偈》,在浩瀚的禅宗诗偈中,无疑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首了。慧能负薪,闻客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悟,而出家求法,经由五祖弘忍的点化,而成为衣钵传人。无住生心,便是自在解脱的人生,便能以开放的胸襟应宇宙自然自由自在的清纯之美,一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法是佛法".

  《金刚经》关于空间的理论分析室非常独特的。释迦牟尼以十方上下虚空作比喻来形容人的福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里的空间概念是佛教无位法中最上位无为法中的概念,即非因缘和合而成的、元生灭变化的绝对存在的空间,它是无边无际、永无变易的,足以容纳一切物质现象的"空洞"式空间。广漠无极的虚空是具体物质的凭依。释迦牟尼连着用十个方向来表示人对虚空的方位感觉,它们是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和上下。人对虚空的感觉是模糊的,也是清晰的。因为理性早已把它规定好了,它就是物质的所在。但虚空本身并无助于众生的因缘和合,因为它"非有情",不具有主动性和受感性,它的容纳事物是"无为"的安排,自身并不会感觉到这个世界的什么。反过来讲,人对虚空的感觉也异于人对诸现象的感觉,因为虚空的无碍、无尽、无量特性,人所能感觉的只是它的永恒的象征,模糊而无任何标志的征象。相比之下,福德是一种"内虚空",是在人的"有为有情"的大前提下拓开的无边无际、永无变易、足以容纳三世的福瑞的妙有真无!所以,释迦牟尼告诉须菩提:如果众生按照我所说的去做,以不住事物的形相为安住心性的唯一途径,那么,他所拥有的福德就像无为虚空一样是不可思量的。

  释迦牟尼指明了由菩萨到真佛在佛性之具体表征上的根本区别:菩萨是有佛性但非真佛,故须修正以达真境,而真佛则是与生俱来的福德,故无须修炼。在众生与菩萨之间,是淫濡于欲望、形相、思虑的苦海与超离于欲望、形相、思虑而得以用有情证元为之间的界限。因此,众生若有觉就可发有情之愿,进而得智慧般若的法门,修炼成无上正等正觉,使佛性真正归于自我,获得永恒自由的解脱。

  通过对《金刚经》以及其他佛学知识的学习,我发现现在社会上存在很多对佛学的错误认识,有太多的人把佛学跟迷信连在一起,我觉得佛法恰恰是我们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从佛法中获得大智慧,然后让身边的人也能在这种智慧中得到宁静的解脱。

  读《金刚经》有感(二)

  《金刚经》是一部无论你是否有佛教信仰都应该听过佛教经典,但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是因为奶奶信佛,感觉它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但是对于奶奶的盲目崇拜,时常诚心的诵念却并不了解其中的经义,当时并未曾上心,可以说是完全不信,心里只有两个字"迷信".然而成长中发现家里爱好国学的长辈也对该部经文很是推崇,甚至买了很多相关的书籍来参阅并逐句解读,但是年少的我并没有念想和心境去学习国学,更何况是这样艰深难懂的经文,同样觉得这是有一定宗教迷信的。直至读大学时期,因为专业的一些因素接触越来越多的国学,才了解"儒"、"释"、"道"并没有观念中一直存在的迂腐、迷信,反而越来越感受到其中的韵味与魅力,一种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的智慧,尽管三家的观点并不尽相同,但却有很多想通之处。想到这里,我感觉我放下了执着,放下了对中国古典文学一直以来被灌输的是糟粕的执着,心境阔然而开朗。

  因为对佛学不是很了解,缺乏阅读原文的能力,因此选择了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师的《金刚经说什么》,从中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放下执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应该过多地停住在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上,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在明天,能把握的只有当下。这也让我了解到放下执念其实也有两个境界:其一是在没有悟道的前提下,对于事情过于执着,事情已经过去了,成为过去式的时候,我们还经常在纠结为什么会这样,但是其实我们是没有办法坐上时光机回到过去,再去改变这件事的结局,我们应该活在当下,总结这件事情发展成这样的原因,做有针对的调整,防止同类情况再次发生。(www.lieshai.com)这样才会在生活中变得更加坦然,才能真的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

  其二是在悟道的前提下,对于当下的所悟所得,并不能针对于所有的事情,如果强行将顿悟的道理硬套在所有的事情中使用,那么这样的执着的道最终也只能变成歪理。"一花一世界",不同的时空就会有不同的适用的自然规律,立足点的不同看问题的思维角度也就产生了变化。就像"谦虚"这是一个很好的美德,但是过度的谦虚或责任面前的谦虚,就会把这样美德变成了矫情和显得不够担当。

  这里的放下执着并不是消极的,不纠结事情的结果并不是说一开始就不确定目标,没有规划,然后随心所欲,达到或达不到期望的结果都无所谓。其实恰恰相反,不执着更重要的是强调把握过程,对于一件正确的事情,在整个过程中努力了,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去完成,如果最终没有达成期望,那么因为已经尽力了,没有遗憾和后悔,就不需要再纠结,但可以有总结,从中更好的成长。

  (文/分销运营管理部 戚辉)

  读《金刚经》有感(三):人类最高的智慧

  佛所说的话都被称为"经",现在社会上说的"经典、经典",大概都是从佛教里流传出去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它好象处在一个金字塔的顶端。但现在一般人对佛教的理解就是迷信。佛教徒在单位里怕同事知,在家里怕先生知,念经也偷偷摸摸,学佛成了一件见不得人的事。哀哉!现在中国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如何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保留自己的特色,保住自己的根,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深入、透彻的了解,对他人才会有清晰的认识。

  《金刚经》代表佛教最高的智慧,也代表了人类最高的智慧,它蕴藏了太多的奥妙。它就象一面镜子,把你自己照出来了,把这个社会也照出来了,把整个宇宙也照出来了,就看你的心有多大,看你的根机有多深,你的收获就有多少!所以,要了解这个社会,就要先了解自己,要了解你自己,就要念《金刚经》。

  为什么呢?要了解自己,就是要了解自己有什么毛病,有哪些缺点?每个人的佛性都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就象太阳,被乌云遮住了,它的光显不出来,只有把乌云除去,它的光就显出来了。乌云就是自己的毛病、执着,就是《金刚经》里的我相、人相,要做第一的心。你说"我不要做第一,是不是就没有我相了呢",那你又有"我不做第一,其它人都想做的念,无形中你还是觉得自己是第一".这就是《金刚经》里的无我相、人相,即非无我相、人相,是名无我相、人相。

  一切文化的根源,也都是在说人的毛病,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内心的反映,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自己与自己搏斗的历史。看一个文化的优劣,也就是看它把人的毛病揭示的有多深!名和利构成了江湖,也构成了社会。它的复杂性在于人在做一件事时,单纯的善和恶是极少的,往往是善恶夹杂,这是造成人与人之间你我相煎、尔虞我诈的主要原因,也是最使人迷乱的地方。所以,对自己的善念、恶念,连最微细的念头都不放过,都能检查出来,是一个人修行的关键。修行是越往上走越危险,我慢也会越来越大,若不紧紧跟随一个大善知识,随时随地反省,则很容易出偏差。

  在红尘里做事,错误可能是双方的,有时你妥协了,但是妥协的,可能是你的优点,助长的是你的缺点或者助长了别人的缺点;有时你不妥协,你还是有缺点,还会使自己的处境很艰难。做一件正确的事时,要观察大势和机缘。如何保留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发现自己的缺点。除了自己要有智慧、勇气和这样的道德要求,还要有大福报,能接触到或分辨出世出世法的大成就者,仔细观察他的一言一行,他已与法融为一体,经是佛观机逗教说的法,法无定法,不能指示学人具体的修行路径,只有与法融为一体的圣贤,才能使你对自己慢慢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解自己的限度,知己知彼。《金刚经》里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如来是最善于教育人,最善于开导人的了。佛法不离世间觉。儒家讲的"至诚"、"格物至知"也是要你格除私心杂念,才能明白事物的根本;毛泽东有一句名言,"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若不能对人"至诚",必然会失去民心。做的事情越大,越被人关注,对这个人的要求也会越高,若心存一丝一毫的杂念,则易被人限制,落入陷阱,遭致失败。

  《金刚经》里反反复复强调,你要完全强伏你的烦恼,就要发大愿,度尽一切众生,度完了就算了,只有这样才能完全降伏你的烦恼。单守清净,则偏空;耽迷红尘又偏有。佛法小则运用于家庭,大则运用于社会,重点不离六祖大师听了而大彻大悟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事情做完了就算了,不住。你的心放在家庭里,它生的就是家庭的心。你的心,放在国家大事上,它生的就是国家大事的心。你的心放在众生身上,它生的就是众生心。若你什么相都不住,什么心都没有,那你就成佛,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金刚经》念得时间长了,才能发觉它是很有层次的。念第一遍的时候,发现自己有这一个缺点,即住在这个地方了,多念几次,丢掉了;念第二遍的时候,又发现了另一个缺点。若不丢掉第一个,就发现不了第二个,就象多米诺骨牌,一动则全身发动;又极有层次,在这一层面上,你基本上了解了,又发现还有第二个层面,就这样,逐步引你深入下去,感觉真是意味无穷。在一开始念的时候,心里乱糟糟的,时间长了,慢慢清净下来,看问题也越来越清楚,才明白师父说的,"智慧象一个湖面,平平静静的,才能反映出外面的世界;若被风吹了,或被其它外物所干扰,它反映出来的世界也要打折扣,它包括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金刚经》里有大秘密,它是显宗又是密宗,要深入进去修行,才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现在的社会什么都要快,师父曾经开导我,"没有苦,哪有甜"、"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学佛修道是大因缘,我很庆幸得遇明师,在师父的引领下,我得以浅尝《金刚经》的法味,找到人生中的至宝,明确人生的方向。人生难得今以得,一失人身万劫难复。不论修哪宗哪派,都是要放下,师语,"放下即解脱".若不放下,难免轮回。

  在此末法时代,请大家一定要在受持《金刚经》的同时,切实实践!每天抽时间读诵《金刚经》,假以时日,必有不可思议的收获和进步!愿与各位有志同仁,跟随明师,修学《金刚经》,转末法为正法,化天灾以无形,转人祸为太平!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