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有感
刘又宁
我手里有一本当时署名为中山医学院《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编写组编著,1976年3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专著。这本书跟随我已40年整,每当遇到鉴别诊断相关问题时,我就随时查阅,甚至有时在应邀会诊之前,临时抱佛脚,也会先用它来"武装"一下自己的头脑。因担心翻阅太多会把书"翻烂" ,我还特意托人制作了硬纸板布质封面,将简装变成了"精装" .我之所以如此珍视、爱护这本书,是因为它确实帮了我大忙,为我的临床知识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继此书之后至今40年,我没再发现有比它更实用的鉴别诊断学书籍了。
我的大学本科是在1970年结束的,现在的年轻医生很难想象,当时我们这一代人是怎样获得知识与信息的。不必说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手机微信,就是普通的"座机"电话也十分稀罕。至于国外科技出版物,一方面因当时的情况没人敢引进,另一方面因缺少外汇购买版权,只有个别人有资格躲在图书馆的隔离房间内,才能偷偷地阅读到"影印"本,当然更不要说能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了。那时尚还年轻的我,内心充满对各种知识特别是医学知识的渴望,但却无法得到,这就是我对这本《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情有独钟的最重要原因。
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辛辛苦苦倾注了大量心血来编著了这本好书的前辈们,首版并没有留下一个名字,而只冠以编写组3个字。他们有的可能尚健在,也有的可能已离我们而去。当时的中山医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该书前言中也提到了,此书的编写还得到北京、青岛、武汉、广州等地众多专家的协助。所有的编者,都是无名英雄,都值得我们敬佩而永不忘怀。该书的第1版共60章,近千页,每页排版字体又很密集,在当时也可称为学术巨著了,作者们编写这样的书也一定历时很长(前言是写于1975年5月)。只有我们这一代或比我们更年长一些的知识分子,才能想象到作者们可能历尽了怎样的艰辛。相信他们许多人是一边被"批判" ,一边坚持写作,甚至也会有人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为了给年青人留下一本好书,不顾自己的健康而义无反顾。以上这些磨难也在该书上留下了些痕迹。
该书内扉页、书名的前面是2整页的毛主席语录,而在字数并不算多的前言中执笔者还特别写到"本书的编写是在我院党委领导下……编写成的。全体编写人员在编写过程中,坚决贯彻十大精神,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深入开展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努力弄清对资产阶级专政的问题,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力求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统帅全书,并坚持到农村去参加医疗卫生工作,为贫下中农服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等等。像这样与学术根本不相干的政治术语,竟占到整个前言的三分之二还多。在第1章"鉴别诊断的原则与方法"中,不足4页的版面中,竟有8处成段引用了毛泽东和列宁语录,并一律用黑体字印出。从第2章起才是纯粹的学术内容。
笔者阅读最多的章节是该书的第2章"发热" ,从中受益匪浅,随着后来获取知识途径的增多,笔者还在原书列出共7条非感染性发热原因之后,又用钢笔加上了第8条――药物热。另外,要按我作为本刊总编的原则,这本书如称为"症状体征与实验室检查异常鉴别诊断学"可能更为合适。因为60章中59章的标题并不是疾病,而是诸如发热、胸痛、心脏增大、蛋白尿及白细胞异常改变等。但虽有以上不足,却丝毫不影响我对该书的珍视与对作者们敬仰的初衷。顺便高兴地告诉读者,由已故邝贺龄教授主编的《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在1983年得到重新修订,当然首版被埋没的作者们也得以重见天日,至今已成功发行了6版,并即将修订出版第7版。
时过境迁,数十年后笔者之所以再翻"陈年旧账" ,乃是为提醒当代青年读者们,一定要珍视现今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要荒废了大好青春;同时也要了解一点历史,从老一辈刻苦治学的经历中,能吸取些正能量。
本文来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