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半生缘》有感(一)
王威
半生缘了多少恨,倾城之恋相见欢。
它是一部爱情悲剧,爱得缠绵悱恻,悲的怆然泪下。第一次接触张爱玲的小说,似懂非懂揣测着书里书外,之所以张爱玲大多写出如此的悲剧爱情,与她和胡兰成的爱情经历是密切相关的。《半生缘》又名《惘然记》。是的,只是当时已惘然!
小说主要已主人公沈世钧和顾曼桢的故事为主线,夹带着好友许叔惠和世钧后来的妻子石翠芝的作死爱情还有曼桢姐姐顾曼璐和儿时伴侣张豫瑾的青梅竹马,之所以能说这是一部悲剧是因为作者张爱玲拆散了三对鸳鸯,开头或儿平淡,一路描写着主人公曼桢和世钧的爱情故事,很是甜蜜发展的也有喜剧意思,旁人看来也着实让人羡慕的爱情,而到中却笔转直下,姐姐曼璐为了维护自己的爱情,出卖了自己妹妹曼桢,让祝鸿才强奸自己妹妹曼桢,希望曼桢能嫁给荣才,从而锁住自己老公祝鸿才的心,至此,一步错接下来步步错,步步皆伤。直到将美好的爱情破灭。
曼桢与世钧相识在上海工厂里,曼桢家庭不景气,养家的重任全担在曼桢的身上,姐姐曼璐是个舞女,因此也让曼桢的家庭背景显得不好看。而世钧家庭环境好,可父亲却是一个爱沾花惹草的人,和小姨子长年住在小公馆里,导致世钧家庭不和谐,这也让他不想在家继承家业,而在上海独自打拼想有自己的事业。曼桢和世钧相识在一起工作的纺织厂里,因为世钧至交许叔惠的连线慢慢开始了一段恋情,起初很平淡的发展,直到后来世钧带着曼桢回老家见父母,这时世钧父亲发现曼桢长得很像自己年轻的时候经历的一个舞女(青楼女子),后打听正是当初他经历的女子曼璐的弟弟,从此开始,世钧的家庭开始反对他们的来往,并且暗地里破坏他们的书信来往,慢慢的,世钧开始怀疑曼桢与张豫瑾的关系,曼桢觉得世钧可能会受他们家庭的约束,两人开始渐渐猜疑,后来,世钧父亲病重,世钧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事业,回家照顾家庭料理家务,一个身处南京,一个身处上海,深受异地相思之苦,恰好此时发生了上面说过的重要转折,祝鸿才为防止曼桢逃跑,整整将她囚禁一年,曼桢多渴望此时能和世钧见面,好好将她的经历说给她听,她想过要逃走,她想要寻求母亲 世钧的帮助,未果。世钧也来上海找过她,被告知她已经和张豫瑾结婚,心灰意冷之下,后来被迫与石翠芝结婚,两人就像做错事的小孩做着不情愿的事。几般徘徊后,为了孩子,曼桢又和祝鸿才结婚又离婚。
必须要一提的是,曼桢和世钧十四年后的再相见的一幕最值得回味,曾幻想过无数次早日相见的他们,来向对方诉说这些年的苦与不易,来告诉对方彼此的思恋,此时的世钧已经和翠芝有两个孩子,而曼桢却已离婚,可能是在苦等那份爱情,再次相见时,却是相对无言,也许真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意境吧。曼桢口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一份爱情最后一句回不去了冷冰冰的结束,这中间是有多少的故事,曼桢问世钧,你幸福吗?世钧默然了会,答道:我只要你幸福。听完曼桢的故事,他也想挽回,可怎样,他们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去了,如曼桢所说,能见一面已经是万幸了。
看完书曾经和一位朋友有讨论过这个问题,谁是致使曼桢和世钧的爱情悲剧的最大凶手?是曼璐为自己稳定家庭的馊主意,还是祝鸿才色情对曼桢的图谋不轨,还是顾太太对自己女儿的袖手旁观,还是怪世钧对爱情的不坚定吗?……其实能怪谁?各有各的对错,各有各的是非,曼璐舞女?不就是为了养活自己的家庭,供妹妹曼桢上大学,自己付出那了那么多,后来连自己的家庭也得不到吗?不应该!怪祝鸿才?没曼璐的纵容他敢这么做吗。怪曼桢母亲袖手旁观吗?料想木已成舟她又能怎样。怪沈世钧?听到最爱已为人妻,家庭压力也无可奈何。说是时代吗?或许最好的答案是时代,但又太空洞了。
张爱玲用细嫩的笔法,冷淡的字句,将骨子里的苍凉贯彻整部小说,以一句回不去了结束了这小说的爱恨情仇,有缘相见,无缘重来。
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读《半生缘》有感(二)
孙一菲
曲折的小弄堂,斑驳的石瓦墙,破落的木板门……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里。像是迷失在了重重的迷雾之中,像是深陷进了叠叠的漩涡之中,像是席卷入了阵阵的飓风之中……他的人生就此被耽搁了,无论如何,无论何时,他再也走不出这梦靥般的困境。
时隔多年以后,当世钧想起曼桢时,往日的一幕幕依然如此清晰地展现在他的眼前,就好像他们都还是最初相识时,羞涩着却又期待着的样子。然而,那种风雨兼程的勇敢,却又好像是很遥远很遥远的感觉了,遥如隔世一般,似乎更远。
"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捧着已经泛黄的信笺,看着上面熟悉的字迹,曼桢琳琅的声音穿越了多年的风雨尘土,再次回响在世钧的耳边。想想,从他与曼桢恋爱到分手,不过就是那弹指间的几年,这条路,却仿佛是走了一辈子那么长,并且,他还将在这条路上,继续迷茫下去。
《半生缘》,张爱玲女士用温婉的文字,平静的叙述,冷静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旧上海里缠绵而哀怨的一段缘。她虽然不动声色,然而人世间的一切喜怒哀乐,早已丝毫毕现于字里行间。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里虽没有泛起多大的波澜,可一种抑郁感,却持久地驻留在了心间。好长一段时间里,我的脑海里总会出现这样一个画面:小碎石路一直延伸到弄堂的尽端,闭塞的空间里,始终环绕着一股浓郁的白雾。世钧就站在弄堂的这一端,放眼望去,寒湿的雾气迷蒙了他的双眼。他想去追寻曼桢的身影,可是道路漫长且险阻,他所爱的人,早就不知搁浅在何处了!
在那个无奈的年代里,所有的人物游走在迷茫的边缘,他们不仅默默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与哀伤,还要对外表现着坚忍的一面。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光,没有黎明,没有明天……幸福与欢乐,只是那么苍白又无力的字眼。钟鼎之家是如此,普通之家亦是如此,清贫之家更是如此。
是伊缘薄?是侬情浅?难道多磨更好?不成寒漏也相随,索性尽荒鸡唱了!可是,沉迷总有时,美梦终会醒。梦醒了以后呢?无路可走的悲哀与恐惧忽然涌上心头。浮生如此,别多会少,莫如不遇。然而,匆匆而逝的人群,繁杂琐屑的小事,人生的际遇谁又能道得清,说得明呢?年轻的人呀!忙碌在自己沉闷的小圈子里,突然一抬头,就这样相遇相爱了,突然一转身,就这样相离相别了。世钧与曼桢是如此,叔惠与翠芝也是如此。缘分,是这样地飘渺不定,像是一阵清风,悄无声息地,携带着春日的气息拂过你的脸颊,轰然之间,它又毫无来由地静止了。留下的,只有一生的叹息。
来无影,去留痕,半生的缘,一生的叹。
回顾世钧与曼桢的恋爱史,一切平淡得出奇,他们之间的感情,就像一杯白开水,但始终保留着余温。没有刻意的安排,世钧与曼桢在阴历年里平静地相遇于一家小馆子里,与当时冷清的环境无异,彼此只是客气地寒暄一般,心里并没有泛起丝毫涟漪。然而在一次次的接触之中,爱情不知何时已经来临了。没有缠绵的情话,没有热烈的追求,没有生死的考验,只是忽然之间就意识到彼此的钟情。爱情,就这样开始于某一年某一月某一日某一个时候,但要问起具体的时间,世钧也无从追溯。他想到的只是从今以后,他能够与曼桢简单而温馨地度过。然而,暴风雨之前总是异常的平静。曼桢上有祖母与母亲,下面共有六兄妹,她的姐姐曼璐还是个舞女。她异常复杂的家庭背景,给世钧与她的爱情涂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色彩,但是,世钧想要紧紧抓住曼桢,他想要与她携手一生。于是他向曼桢提出了结婚。然而,风云变幻的年代里,世钧的小小意愿,就像一棵萍草般,漂浮不定。谁能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呢?谁能排除一切流言蜚语?谁能掐灭人心里膨胀的私欲?谁能应付命运的突然袭击?本是为了计划着两个人的将来,却无心地导致一次争吵,就在世钧和曼桢都傻傻以为下一次见面就会好时,噩运已经悄然降临了。谁会料到,从这时起,就是他们遥遥相隔之时,就是他们缘尽之时?
那个人性廉价的旧社会里,是不会给人任何喘息的机会的。遭遇姐夫祝鸿才的蹂躏之后,想着今后要与世钧诉苦,他一定会理解自己,并且会更加爱护自己,曼桢苟延残喘地活着。当她终于逃离了姐夫与姐姐的魔爪之后,她与世钧之间却已经渐行渐远了。此时的世钧在绝望之后已经娶了翠芝。身心疲惫的曼桢独自坚强地活着。这期间,她为了自己的孩子屈辱地选择了与糟蹋她的祝鸿才在一起,最终力不从心的她不堪耻辱,又挣扎着脱离了他。
而时间一晃就是十四年了。人到中年,看尽了人间的悲凉沧桑,好些事,他们看得都淡然了。所以当世钧终于与曼桢相遇时,曼桢才会有那么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的感慨,尽管世钧安慰着没有什么是不可挽回的。可是,他们两个都心知肚明,他们的的确确是回不去了。纵使世钧可以抛弃自己的家庭,他和曼桢之间会幸福吗?最初的憧憬早已被无情的岁月消磨得所剩无几,更何况十四年了,他们能彻底地摆脱这十四年的噩梦,以及这十四年来的累赘吗?不,他们都不能,所以,没有什么是不可挽回的只是微弱的安慰而已,只是苍白的希冀而已。就像世钧所想的那样,从前的最后一次见面,至少是突如其来的,没有诀别。今天从这里走出去,是永别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样。两颗在风雨之中漂泊的心,在这一刻,都葬送了。
默片般的时代,空悲切的恋人又何止世钧与曼桢呢?和他们紧紧相连的叔惠与翠芝也是一对牺牲品。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当初叔惠选择了曼桢,世钧接受了翠芝,起码表面上看来是谱了两段鸳鸯曲。何苦一次次的相遇,叔惠爱上了翠芝,世钧爱上了曼桢。转了好大一个圈子之后,折腾尽了所有人的心之后,相爱的人终究是没走在一起。困在婚姻之中的世钧与翠芝继续相互欺骗着,而被排除在婚姻之外的曼桢与叔惠依然自我伤害着。一段婚姻,毁了多个人的幸福,无论结为连理的还是脱离连理的都活在不幸之中。这究竟是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闹剧还是凄凄惨惨的悲剧?
缘分就此搁浅了,然而这道伤痕,却永远留在了世钧与曼桢的心中。他们往后的人生里,不管走的是怎样的一条路,总是与当初匆匆而逝的缘分息息相关。这道痕,怎么也擦不掉,洗不尽,抹不平。
故事也就这样戛然而止了。本书的最后,张爱玲女士巧妙地给予了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两对依然相爱的恋人,世钧与曼桢,叔惠与翠芝,彼此大眼瞪着小眼,双眼泪垂垂。写到这里,已经不需要用言语来表明,故事里的人,他们的结局已经了然于心。世钧与曼桢无果而终的爱情就这样在无奈的旧上海里匆匆落幕了。来无影,去留痕,半生的缘,一生的叹。
读《半生缘》有感(三)
导语:
往事如烟,旧情似梦,随风而逝。所有的美好,哀愁与伤痛都湮没在了残忍的时光中。现实的残忍只留给我们一声叹息――"人生若只如初见".
掬一捧流年的水,流不尽的前尘梦。
一生很短,半生更短,半世的情缘更加苦涩艰难。
回忆是一朵永不褪去的花,安静的绽放于某个幽深的角落。它香气袭人,却不知在这些回忆的花瓣里隐藏了多少人的故事,眷恋着多少人的青春?飘落过多少岁月的悲欢离合?羽化出多少光阴的沧海桑田?
顾曼桢与沈世钧,来自茫茫人海的两个平凡人,在不经意间相遇,成为朋友、知己,恋人。故事,原本应该这样美好的发展下去,但是,等来的不是美丽的结局,而是无可奈何的分别。
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顷刻间,已化为乌有,被淋湿的空气,疲倦了的伤心,在记忆的童话里已经慢慢地融化。矛盾与误解,阴谋与圈套,这层层的结被岁月收藏了。
各自开始新的生活,虽然都是那般的不尽如人意,但无情的岁月却在指甲飞舞,散乱了青丝,少许皱纹攀上了眉头,悴然与寂寞,惨淡的惆怅,望穿了秋水,所有的不快与放不下,都被展示的如此淋漓尽致。
十四年后的偶然重逢,依旧是故地故人,是喜还是忧?此情此景,让人感慨于年华在红尘中一轮又一轮无声的成长,看似不露痕迹,回首方觉惊心。平淡的生活如一盏茶,淡淡的苦涩中弥漫着丝丝的甘甜,悠悠的清新。细品之,无端唤起那欲望而不能忘的记忆,想回而又不能回的岁月。
他说,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一个人。
曼桢,无言亦无语,只是默默地低下了头。
她觉得过往的片段就像是做了一场梦,梦醒时才发现一切都变了,物是人非,往日的激情的火花已经熄灭,只剩下遐想的天空。
时间绕着圈子打转,脚步却停留在过去,幸福与憧憬被一段一段定格在记忆中。
风吹起来了,雪花飘飘然落下,且越下越大。北风呼呼地吼了起来,抬眼望去,天空已同雪海还打成了一片,什么也在视线中变模糊了。
泪如雨下,终是无奈。挥手告别,你我各奔东西。
风吹起破碎的流年,看着远方的寂寞,泪流满面。每个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在演绎不同的故事,开始相信生命只是一场尘世的烟花,时而璀璨,时而荒凉……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