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地质笔记》读后感(一)
胡慧超
《温家宝地质笔记》收录了温家宝在地质系统工作25年的点滴往事,包括野外地质考察笔记、管理工作笔记、调研笔记、学习研究笔记,体现了作者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书中有许多温家宝的读书笔记,字迹工整,可以看出作者的字写的很好,而且态度认真。联想自己在矿区待着时候所作的地质图和野外文字描述,有一种相形见绌的感觉,不禁自问,都是地质技术人员,人家写的这么好,而你却草草了事,缺乏一种认真对待的精神,明白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做好分内之事。在矿区呆着的日子中,从野外填图回来以后,总感觉累的不行,啥事都不想做,只想在床上躺着,看会电影或睡会觉,与作者在野外工作完回来以后,不与其他同事一起娱乐,只是默默一个人在整理当天野外记录的资料和看对自己有帮助的书对比,感到惭愧无比。我应该就是作者讲述中的其他同事。在当代地质行业不景气的时代,如果不自学,不努力,落后的人,最先要被淘汰。
在野外的生活和工作,既是单调枯燥和艰苦危险的,但也是充满了美景和乐趣。我们常在没有人烟的地方工作,每次上山,除了几个地质人员外,很少见到人。有一次,我们走在一条全是灌木和杂木丛生,一丁点山路的痕迹都见不到的树林中,树木杂乱丛生,我们只能低着头,像爬一样的趴着向山顶上走。路上只能听到鸟的叫声,山间水溪流淌的声音以及我们几个粗重的喘气声。路上我疑惑的向组长询问,一定要往上走寻找那个岩性界线点吗?现在这个灌木那么多,第四系覆盖那么厚,地表基岩都不太看的到,我们这样上去不是白走一趟吗?到时还啥都没找到。组长这时候收起了一贯的笑容,严肃的告诉我,干了我们这一行,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不管这个路是有多么的困难,你只有亲自走了以后,才能知道到底能不能找个这个界线点,如果你自己都没走过,到时候别人问起来,你能肯定的告诉他,这个地方找不到那个界线点吗?你能在图上准确的画出这两个地层的分界线吗?至少你要做到自己问心无愧!那时,我久久没有平息,组长的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是的,我至少应该做到问心无愧,别人问我,我才能肯定的回答他,我才不会担心害怕。我们一直穿在林子里,终于在快到山顶的路上见到了界线点,那时候,真的是苦尽甘来啊,不枉费我们爬这个山间老林1个半小时,最后我们爬上了山顶,这个我们矿区最高的山峰之一,眺望天边,一座座大山连绵起伏,天空蓝蓝的,云朵好似就在眼前,微风轻抚耳边,就想妈妈轻声低语一样。这如诗如画的情景,是对我们辛苦攀爬最好的奖励。相信只要有目标,即使路再长再远,山再艰再险,也得咬紧牙关走下去。只要坚持的走下去,一定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能骄傲的、自豪的向下一代人说着自己的故事。
有的地方,通过远眺便可以看到岩石、地层、构造,但若实地观察,需要攀很高的山,走很长的路。区调工作的标准,当然是后者,但在野外独立工作,没人监督,就有了选择:有人根据远眺描述前方的地质现象并根据观测点附近地貌特征在地形底图上定点,就是所谓的"遥测点",而有人则死心眼,哪怕多爬一两个小时的山,也要到实地观测,认真记下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作者选择的是后者。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类似境遇的选择。有些时候,投机取巧甚至可以做得信手拈来。但总有人选择认真从而艰难,因为过不了良知这一关,对于他们,选择偷懒会痛苦不可释。
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即是对身体的锤炼,又是对人的意志品格的磨炼。我们经常背着逐渐加重的装满石头样本的地质包,从一个山头翻到另一个山头。累了就坐在裸露的基岩上,喝口水,吃口干粮,然后继续前进。野外的锻炼,使我比较体弱的身体变得强壮起来,人也变得黝黑,目光变得坚定。就像书中所说:我坚信,没有翻不过的山,也没有到不了的岭。山越高,意志愈坚;岭越远,胸怀愈宽。一个不畏艰难困苦的人,一定会到达光辉的顶点。
对于作者,时间永远不够用,笔记中经常流露出对时间的紧迫感,抓紧每一个工作间隙,不放松每一个星期天,读书与思考也是一种律己选择。这个选择一直持续,从野外队到进机关。在1979年1月20日的日记里,作者写道:"我不做那种不学无术的领导者,也不做庸庸碌碌的事务主义者,而要做一个有学识、有头脑、有远见、有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从担任领导工作的一天开始,我便下决心继续努力钻研科学技术,绝不能放松。"在1980年3月16日日记中,他写道:"学习无一定计划,工作和生活也缺少目标,空费精力,磨人生命。人们常恭维说,三十多岁即当上处长。而在我看来,除了日益增长的虚荣之外,哪有什么意义呢?人的生命这样度过,该是多么可怕而又可悲啊!
读书和思考是能力的培养和长进过程。作者对各种知识学习都如饥似渴。地质学、文学、外语、哲学,什么书都读,且能举一反三,升华出更多思想理论。"从中外历史和文学的宏篇巨著中,我看到了人类历史的辉煌和未来的光明,也看到了历史和现实中丑恶的一面。我常常含着热泪阅读这些不朽的作品。书中记载着的历史的厚重和启示,人类的进步和前途,个人的奋斗和命运。(www.lieshai.com)每读这些篇章,我的心情总是跌宕起伏,掩卷久久沉思。我经常以历史上的英杰名人为榜样,把他们作为指引我前进的明灯和克服困难的力量。在阅读中,我时常联系社会、思考人生,想着社会发展的道路,想着自己将来应该做什么样的人。"
作者在管理工作上的学习和思考,决定了他对行业改革问题的深度研究,形成了他思路上的创新和方法的拓展。"我高兴地看到,地矿部改革终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简政放权和内部改革相结合,使地质队的活力有所增强;对内对外开放,地质市场逐步扩大,地质部门开始走向开放型;体制改革促进地质找矿工作,提高了地质工作的经济社会效益".
该书从测量、填图到考察地貌,每个步骤都把地质工作的专业落到细处。书中一篇篇温暖细腻的回忆文章、一段段祁连山下的找矿故事,还有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都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书中记载了作者当年到赣南石城县海螺岭矿区考察的往事。该矿区位于江西与福建交界地带,山高坡徒,周围不时有民工在放炮采矿,砂尘很大。但作者却坚持要到采场实地考察,选择一处锡矿脉一点一点敲打,仔细观察并和大家交流矿层构造,工作仔细作风扎实,且科学严谨,让许多"老地质"钦佩。
《温家宝地质笔记》,它是中国地质史上一本系统且又珍贵的历史资料,是一部地质科技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教材,是地质工作者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更是一部诠释献身地矿事业为荣的"三光荣"精神的史书。它不仅给人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支柱,且有一股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书中还蕴藏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从中可以学到很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育、激励现代地质队员健康成长,献身地质找矿事业和践行"三光荣"精神的好教材。年轻一代地矿职工只有深藏对党对国家对地矿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责任,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崇尚科学,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才能传承好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优良传统,才能书写出新一代地质队员的精彩人生。
《温家宝地质笔记》读后感(二)
吴凯
《温家宝地质笔记》随着山谷的风走进祖国的各个角落,我得知该书出版时正值我们诸暨1:5万区调野外验收结束。三年的区调工作及生活,总让我有那么点自信拆开包装纸,封面的设计和隐约的柱状图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久居深山,从事野外一线地质工作的我如获至宝。跟看地质资料一样,我马上浏览书中各类照片及插图,浏览照片和插图过程中我的思绪也慢慢扩散开来,渐渐的仿佛我又进入桐庐那条"十公里深沟",沟谷两边长满杜鹃花,岩壁上偶尔有棵野樱桃树,树上樱桃正红,与我同组的队员露出诧异的笑容,然后我俩一哄而上……
《温家宝地质笔记》的照片和插图显示温家宝本人的专注、执着和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以及浓浓的地质情怀。地质学是一门深奥博大的科学,每位地质人都需要专注、执着和严谨细致。众所周知,地质行业是特别艰苦的,要在艰苦恶劣环境下长期工作与生存,特别需要地质情怀,当然能长期从事野外地质工作,自然就会萌生地质情怀。温家宝是当代地质人的榜样。
《温家宝地质笔记》的野外考察日记给我们地质青年传递强大的正能量。祁连山位于我国西北,地质工作条件恶劣,但温家宝眼中的祁连山犹如天堂,连梦里都常回祁连山。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筋骨,劳其体肤".正是祁连山的历练让青年时期的温家宝摒弃浮躁,宁静致远。不论是在多艰苦的环境里,都能踏踏实实磨砺自己,不贪多求快,不好高骛远,不眼花缭乱,不惜力,不怕费事。青年时代的温家宝一路勤奋学习,直到走上领导岗位,他仍然不忘读书,不忘磨练自己。他在书中表示,每逢节假日,同事们有的打扑克,有的下象棋,但他不愿浪费时间,而是抓紧时间看书学习,读鲁迅的散文,《呐喊》就读了三四遍,还读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文章。野外填图工作中从不定"遥控点",填图路线中再累都不敢坐下来,怕自己不能再前进。正是凭借这种勤勉的精神,他在专业上不断成熟,在一直上不断坚强,品格上不断高尚。一个立志做个地质人的有志青年应当从《温家宝地质笔记》的字里行间,更多的是作者对自己职业的无怨无悔,对艰辛工作的平静从容。我们能够读到的是积极乐观,精益求精,矢志不渝,从不动摇。温家宝践行了有志青年应发扬地质"三光荣"精神,应为地质科学献身,有志青年需要利用地质学造福祖国,造福人民。
《温家宝地质笔记》的管理工作日记告诉我们要铭记责任。《温家宝地质笔记》第二部分扉页上说:"我常告诫自己,要以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绝不做那种不学无术的领导者,也不做庸庸碌碌的事物主义者,而要做一个有学识、有头脑、有远见、有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这样努力学习、拼搏上进、兢兢业业、实事求是,不拘一格的领导作风特别值得我们学习。正如日记中说到作者用文字来记载生活的目的:"一是不断提升自己;而是留给孩子们,让他们知道父亲是怎样生活的,或许从中有些教益".我们地质人应当做到心中有责任,事无巨细,即做个有心地质人。
认真阅读《温家宝地质笔记》,再回想我四年多的点滴野外地质工作,有欣慰,有遗憾。浙江虽不比西北荒凉、恶劣,但浙江属亚热带地区,植被发育,气候酷热,台风、暴雨、泥石流频繁,我工作的地区遍布诸暨、富阳、桐庐、浦江等地,其中桐庐及浦江更是悬崖峭壁,毒蛇出没。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穿梭于林立的灌木丛中,翻山越岭,日行五到十公里,晚上整理资料,准备次日出野用品。期间,有时沮丧、有时气馁、有时迷茫,当然也少不了欢乐。最终坚持了下来,顺利的完成各项工作,野外验收也顺利通过,并得到好评。现在往回看,当初的"麻烦"其实是推动我前进的摩擦力,没有这些障碍,我不可能得到提升。我得以提升和能为单位产出良好的工作效益这也是值得欣慰的。
最近一两年地质行业开始下行,地勘投入收紧,地质队伍的生存再次面临挑战,但是我坚信只要有人类存在,只要有地球存在,只要人类发展,只要地球变化,地质学就不会枯竭!地质工作就永远被需要。我们地质青年更应向温家宝同志学习地质人的精致精细、执着专一、努力实践、勤奋工作、一丝不苟、不浮不殆、不急不躁、久久为功,继续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在新世纪最动人的创业里,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我们地质青年应当肩负使命,以地质人最绚丽的业绩为祖国建设高唱一曲最优美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