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双城的创伤》有感
前段时间,看了柴静的《看见》,看到一半心里觉得难受,停了下来,然后也就一直被搁置。书里描绘的是一些真实的新闻报道,那么的赤裸裸与直白,让人有些难以面对,但却直击灵魂。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物质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这是序言里总括的话,一个个的新闻中重点关注"人"本身,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人的差异化与个性,人的情绪与想法。这也是做新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我们做新闻不就是希望让人们有意识吗?关注身边鲜活的灵魂,不带偏见与固有思维,挣脱思想上的束缚。
在《双城的创伤》这篇文章里,五个孩子的相约服毒,让人们渐渐去关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不能因为他们的年纪小,就把他们概念化,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诸如此类,这是带有偏见的。可是这种偏见也深入人心,很难被撬开。苗苗是个善解人意的姑娘,在伙伴中很受欢迎。可是她却受到了同学的侮辱,自尊心难以保全,而又得不到父母或者老师的正确引导,她没能从任何地方汲取到力量,最后选择了服毒自杀,她希望去到的是另一个快乐的世界。而她的父母又简单的以为,她吃好穿好还要怎样?他们从来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心中那些波涛汹涌的复杂的情感。
在我看来,这几乎是农村父母或文化水平低的父母的通病,几乎很少会关注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单纯的认为只要给他吃饱穿暖就好。孩子们年纪小并不代表他们什么都不懂,相反,他们把情感看得更为重要。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过多的娱乐方式,他们是多么渴望被人理解,与人交流,可以真正的被人关注到。也正是因为这样,孩子们的那些单纯的感情才显得弥足珍贵。对于这一点,我们绝不能一言蔽之,觉得他们年纪太小,那些感情算什么,幼稚…
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父母也是如此对我,所以我能很大程度上的感同身受。那时候我有一个很好的玩伴,我很认真的与父母说这件事,与他们介绍这个人。他们却完全不在意,甚至还说:你太小了,现在玩的好的有什么用,你们玩不到以后的,一毕业就分开…"凭什么?你说玩不到以后就玩不到以后吗"然后迎来的便是他们的蔑视与坐看笑话的神态。我现在都能想起那种难受的感觉。不能被父母理解的滋味,他们觉得我太小,觉得年少时的感情不值得被珍视。可是他们凭什么用他们身上沾染着那股成年人气息的价值观来随意评判我的朋友,我的生活。
那时的玩伴也玩到了现在,而我的父母或许早就忘了,当初他们说的那些风凉话。
我庆幸现在自己已经长大,我可以有我自己的一套价值观,不需要谁来评判我的生活,只要是我觉得重要的东西,我就会去好好珍惜。未来我一定会认真听我的孩子说话并且尊重他。
《看见》这本书带给我最好的思考便是,我要在未来怎样去做到不带任何偏见与标签去认识人,尊重人。
读柴静《双城的创伤》有感
国庆节前,去学校图书馆借了柴静的《看见》,昨晚看了第二章《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带我重温了非典时期人们经历过的的沉重与无奈,体验了生命的脆弱与可贵。读完之后,倍感压抑,看到第三章的题目《双城的创伤》,立马想到了马伊 主演的电视剧《双城生活》,不知道柴静的双城和电视剧的双城有什么差别。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双城事件,
《双城的创伤……》讲述的是西部边塞的一个小镇――双城在一周之内,同一个班级,五个小学生连续用服毒的方式自杀,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获救的孩子都保持沉默。所以柴静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正如柴静后来所说,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双城连续服毒事件调查到最后,才发现,最大的迷,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能不能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随着柴静的描述,孩子们自杀的迷雾被层层剥开,这次事件看似因孩子们聚会流言而起,其中又有着孩子们纯真的友情和十三四岁少年男女懵懂的"感情".也许很多的成年人在读了这篇文字之后,会像文中那个自杀之后被救起的大男孩小杨的父亲一样,认为孩子们"吃得饱、穿得暖,还想要啥?为什么非得弄出这档子事来,给家人丢脸?"他父亲的这句话,道出了多少父母的心声?我不知道这位父亲是否还记得自己的少年时光,但我记得我的懵懂岁月,需要的不仅是吃饱穿暖,而是理解与关爱。在这样的社会,像温饱这样的问题连大街上的小狗小猫们都不需要考虑了,何况是有思想的孩子?对于他们,需要考虑的则是心灵的归属、理解与沟通。在这一点上,我很欣赏柴静的做法。她没有用逼问的方法,而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孩子们慢慢地向她敞开心扉,向她还原那一段不堪回首的青春岁月。
谁的青春不迷茫?!作为父母,不要以为给孩子吃得好、穿得漂亮就是最好的爱,也不要把学习成绩看成是孩子生活的全部,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在现代这个物质并不匮乏的年代,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孩子值得信赖的朋友,当孩子在人生路上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他们提点建议,帮助他们顺利、平安度过难关,才是最明智的选择。而这又是一个长期的并且需要家长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后记:读完这篇文章,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我从这些孩子身上看到了好多似曾相识的身影。我完全了解这几个相继自杀的小女生之间那种纯粹的友谊,我也能够理解苗苗和小陈――曾经立下过"有难同当"誓言的两个小姐妹之间的感情冲突。我甚至没有质疑过,这些小姑娘对生命的热爱,但他们还是选择了这样的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这就是迷茫的青春吧!虽然我们的青春终将逝去,但面对孩子的时候,请多多的想一想我们那渐行渐远的青春,想一想我们那时的心情,想一想我们那时的故事,也许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