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烟北平读后感(一)
简云燕
《狼烟北平》是小说作者都梁所写的小说。说起来,我们应该对他都不陌生,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亮剑》这部电视剧,反正,我是重复看过几次。它也是都梁所作,在01年出版。而《狼烟北平》是在06年出版的。
《狼烟北平》它讲述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时的北平,以北平城为环境,以日、伪、国、共四股势力之间的斗争为一个故事。当然,其中也对不同的社会阶层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进行了描述。让我们看尽了人生百态。
这本书里讲述了中华儿女的荡气回肠、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讲述了社会底层的人的无奈。读完这本书,我对书中的文三印像最深刻,虽然,他谈不上是一个最重要的主角,但是,通过他以及他所经常接触的人,我们可以很好的知道当时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群是怎样的生活状况,以及对战争的看法。文三,他是一个矛盾综合体,他所做的事看似出乎意料却也理所应当。他的职业就是拉车,他看似胆小如鼠,却不尽然。就拿他平时所遇见一些事情来说,只知道一味地逃避、推卸,但是,他的心中却也有热血,当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北平时,他也上了战场,为军队送物资,遇到以前的老板现在落魄成叫花子的陈掌柜时,他慷慨解囊,请他吃饭。而仗势欺人是他的另一个风格,这一点,在他认识了国民党特工徐金戈之后特别明显,他在别人面前总是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的厉害,这体现了他极度的好面子。但是他却没有国家信仰、名族信仰。他曾说"无论是谁来,我都只是个拉车的"体现了他的无知以及无名族感。他的一生碌碌无为,可以说是悲惨的一生。与此相反,徐金戈、方景林、杨秋萍、罗梦云他们的一生却是辉煌的。这几位英雄为了国家、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杨秋萍在受残忍的酷刑时,没有出卖自己的国家和亲人,直至最后一刻也是笑着面对的。而罗梦云,一个大家小姐,她总是胆战心惊的,害怕被抓到,但是在一个危急关头,她却用坚决的背影,用坚强的信念告诉敌人,我不怕,最后英勇就义。
他们和文三有着两大明显的区别:第一,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不一样,徐金戈他们处于社会的中层,至少,他们不会为了吃穿而奔波,他们有足够的物质基础,而文三,他的一生都在为吃而奔波,甚至于在抗日战争中,连吃都是一个问题;第二,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同,文三他没有受过教育,没有文化,对国家没有归属感,属于看客,而徐金戈他们受过教育,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思想。
这两大区别告诉我们,国家、政府需要加大对低层人民的物质建设的投入,同时,也不可以忽视教育的作用,使全国人民拧层一股绳,增强名族信仰,解放人的思想,使人具备创新意识,这与我们当代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符合。
狼烟北平读后感(二)
史学研究向下延伸的道路能走多久
向下发展、向底层探究是史学研究的一大趋势,研究者也以此相标榜。这不仅破除了古代历史研究只有"王侯将相"的套路,也给人以更新的视野。可以看到,从西方到中国,市民社会、中产阶级,甚至现在兴起的自由职业者的研究已经进行的轰轰烈烈,成果卓著。像拉洋车的、码头工人、贩夫走卒、街头乞丐、窑子里的"大茶壶"、妓女等等这些底层群众的身影都可以在历史研究中找到一席之地。但底层群众是众多的,历史研究受多种因素的局限也不能涵盖全部,那么到底史学研究向下延伸的道路能够走多久,能够走多远,我认为通过对一些小说故事的阅读或许能够给研究者以启发,拓宽一下思路。
当然,这样小说故事的作者,应该也是一些史学家,至少他们的史学功底十分深厚,从他们作品的字里行间是很容易发现出来的。同时,一些史学研究者也应该放下架子,或者自己的脸皮,不要老是怀疑人家的严谨性,小说也是了解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虽不是就某一方面进行了专门研究探讨,但其中语句却也给人以全貌,给人以醍醐灌顶的感觉。
最近刚刚看了都梁的小说《狼烟北平》,是一本很好的小说,用作者的话来说讲述的是"战争中的国家品质,乱世里的百态人生".用我的话来说是"聚民生百态,焦家长里短。"当然这也仅仅是一家之言,也大多是从我个人学习历史的角度来说。下面试举一例,看看都梁对清末刽子手李大砍凌迟康小八(家住北京通州康庄子,手上有好几条人命)的描写:
"你还别说,剐康小八那次,刑部朱大人送来四十两银子,我和师傅足吃足造了好几个月,从那以后就再没有判过凌迟处死的犯人,光绪三十一年,大臣沈家本奏请皇上删除凌迟等重刑,皇上批了八个字"永远删除,俱改斩决".这下子,我和师傅只能靠砍人脑袋挣钱了,收入少多了。这还不算,到了 又来了个司法改革,杀人连刀都不让用了,一枪撂倒完事,这叫什么事呀?自古以来杀人哪有不用刀的?咱就是这手艺呀……"
"你懂个屁,你当砍人脑袋是剁猪排骨?外行人使刀根本就不知道从哪儿下刀,铆足了劲就抡,十下八下也砍不断,真正的刽子手是从骨头缝里下刀,讲究的是刀锋不碰骨头,只用五六成力,关键是个巧劲儿,刀锋一闪,人头滚出一丈远,还朝你眨眼呢。"
"敢情,这活你以为是个人就能干?当年大清国刑部狱押司刑房正式挂名拿饷钱的总共只有五个人,这么说吧,上至朝廷文武百官,下至京城几十万百姓,谁犯了死罪,都是我们五个人伺候上路。"
"听我师傅说,明朝凌迟有判一万刀的,明朝的大太监刘谨犯上作乱,被正德皇帝判了凌迟处死,刀数是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分三日执行,按大明律,对被凌迟的犯人,必须按判决割刀足数,最后一刀才能死,不然行刑人就得倒霉。到了大清朝,判凌迟的就少了,刀数最高的也就五百多刀,死者一般都是斩首。除非是犯下十恶不赦的大罪,康小八就犯在这上面了,手上有几十条人命,老佛爷觉得砍头太便宜他啦,不过康小八还真是条汉子,……按这行的规矩,头一刀从胸口上开始,从胸脯上割下一片肉往天上一扔,这叫‘祭天肉’。第二刀是从犯人额头上划一刀,让肉片耷拉下来遮住眼睛,这叫‘遮眼罩’。"
"下面的活该我干了,按规矩,凌迟处死的人要挫骨扬灰,不许犯人家属收尸,什么叫‘挫骨扬灰’?就是把死人的骨头全砸碎,连碎肉带碎骨装进木桶,扔在乱坟岗子喂野狗。"
不知道都梁对刽子手这一行业是否做过专门研究,我看过这些之后,不得不佩服都梁对刽子手描写的细致入微,惟妙惟肖。给我很多方面的启发,如刽子手的从业人员、收入、技艺等等,既形象,又不乏生动。如果让一个学生或者讲师来做刽子手群体的研究,也不过如此吧。
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方面,史学研究就是不如小说描写,能把下层人民生活描写的淋漓尽致。不仅如此,小说作者对群众心态的描写更是史学研究者所不能及的。(www.lieshai.com)因为史学研究讲究的是资料,是证据,像那些名人才留个日记、传记、家谱之类的,而普通百姓哪会有史料记载。但通过小说,却可以使人们了解到百姓生活的诸多面,如心态、思想、以致行为。可阅读性一点都不比史学研究差,甚至强百倍。在《狼烟北平》中,都梁对文三儿这个人力车夫面对日本人的入侵思想状态的描写就体现出来,可谓入木三分。
"文三儿忽然想明白了,像抗日这么大的事轮到谁操心也轮不到自己,这是政府的事儿,政府的责任是什么他闹不清,总之是管像他这样的草民的,日本人没来的时候政府在哪儿呆着呢?他给文三什么好处了?是管自己吃了还是管自己喝了?没管过,既然没管过,怎么他妈的日本人以来这个政府就想起他文三儿来了,捐了钱不算,还让他拎着脑袋来流血拼命,凭什么?再者说,日本人来不来他文三儿都得靠拉车过日子,好也好不到哪去,坏也坏不到哪去,要是这么算起来,日本人来不来都和文三一点关系也没有。怎么就一时昏了头,稀里糊涂的起着哄来抗日了呢?文三啊,你真是他妈的诸葛亮操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呀。"
"这时文三不打算再起来了,他又一次发现,冲锋打仗这种活不是自己能干得了的。这个问题那天在八宝山他就想到了,还咬牙跺脚发誓以后绝不再管闲事,怎么他妈的属耗子的,摞爪就忘呢?还是那句话,日本人进不进城碍不着文三儿的事,谁来了文三也得拉车,也得卖苦力,抗日,抗他妈的鬼去吧。"
不仅说文三儿,谈到北平普通百姓时也写到:
"文三儿太了解北平胡同里的百姓了,只要有人带头,就绝对是一窝蜂的跟着起哄架秧子。"
"战争刚刚开始,北平的老少爷们就找到了出气筒,城里的日本侨民成了民众攻击的目标。本来日本侨民们都喜欢穿着和服上街,显得牛皮哄哄,与众不同,这下子谁也不敢穿了,都生怕别人让你出他是日本人。有些人本侨民还想方设法弄到一些中国式的衣服穿上,以为这样别人就认不出来了。其实这没用,那些长袍马褂一旦穿到日本人身上,就会显出不伦不类,一看就是个冒牌货。最近日本侨民成了过街老鼠,在街上只要被人认出马上就会遭到殴打,主要一个人动了手,旁边看热闹的人就会蜂拥而上,挨打的自然要逃,围攻者便轰轰烈烈的展开追击,见者人人有份,不打白不打,连乞丐都不置身于事外。"
上面这一些不仅是史学研究者所缺乏的,更是他们希望在研究中所充分体现的。在我的毕业论文《建国初期武汉市摊贩的治理与改造(1949―1956)》中,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仅仅论述了武汉市治理改造摊贩的政策措施而无法对摊贩面对这些措施时的反映及与政府的互动论述清楚,这主要还是缺乏史料的缘故。
以上是我对当前史学研究的一点看法,仅一家之言,忘批评指正。对于史学研究向下延伸的道路能走多久,我没有回答,我一个无名小辈是不敢轻下结论的。
狼烟北平读后感(三)
《狼烟北平》是发生在抗战时期狼烟遮蔽下的北平。日、伪、国、共四股势力狼牙交错,正面战场和地下斗争残酷激烈。苟且偷生与慷慨壮怀,鱼龙混杂同处京城浮生百绘。
本书以小人物文三为线索,在本书中穿针引线,将当时的场景精彩的再现。文三是骆驼祥子和阿Q的综合体,既有骆驼祥子的悲惨命运和阿Q的自嘲,安于现状,以求生存的底层人物。我们固然不能指望这样的一个人物在抗战的时候能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然而文三所生活的时代有着太多的传奇故事,有着革命的决心,有着爱情的炽烈,有着向着光明的勇气,当然也有着鲁迅笔下那些人物的丑陋。
文三的一生可以说饱经磨难,经历了八年的抗战,经历了四年的内战,还有镇压反革命的人心惶惶,三年饥荒的折磨,以及文化大革命的风波,光棍一生,脑淤血死去。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样的一个任务呢?书中的英雄人物方景林最后说:"他和我们都一样,都是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所不同的是,他有能力化解痛苦,就像俗话说的那样,没心没肺,浑浑噩噩的度过了愉快的一生,真的,他获得比你我同快乐,而且总是沉浸在自己制造的神话里。
我被这样的一个小人物的经历所吸引,被文三带去他那个时代,和他一起经历他所经历的。我有时候恨他,恨他的自感屈辱;我有时候爱他,爱他的游戏人生;我有时候可怜他,可怜他悲惨的命运。可是他这样的一个没有文化的小人物,我有应该指望他怎样呢?
而书中徐金戈和杨秋萍、方景林和罗梦云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对光明的不懈的追求,精彩了他们的那个时代,传奇了他们那个时代的故事,铭刻了而他们故事的刻骨铭心。杨秋萍和罗梦云都倒在了前往光明的路上。振奋人心的革命,奔放的爱情,这是不是血色浪漫呢?
虽然故事是虚构的,可是现实中确实存在这样的人物,或如文三,或如徐金戈他们。鲜花记录着你们怎样的走过,大地记录着你们走过的每个角落,你们在那个时代演绎,我在这个时代缅怀。没有和你们一样的时代,没有和你们同样的经历,我和你们有着同样的经历。
玉帐空分垒,金笳已罢吹,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犹记当年军垒迹,不知何处梵钟声,莫将兴废话分明。一首纳兰词,镌刻物是人非。
谁在谁的故事里?你懂别人的风雨,可是谁又读懂你的风雨?
后记:《狼烟北平》,作者都林,中国企业家,业余作家。曾著有《亮剑》、《血色浪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