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1―4卷有感
晨熹
司马温公盖世之奇才,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温公幼年即知砸缸而救人,其机智敏捷果断,略见一斑耳。至于文采堪与司马子长论短长,而二人之大作一为纪传体之肇始,一为编年体之最巨,其恢恢弘文皆为"史家之绝唱",真天降英才也,且二人俱姓司马,岂"司马氏世典周史"之天命哉?
自宋以后,读《通鉴》且评点一二者,不可胜数也。有明清之际王船山先生之《读通鉴论》,有毛润之先生之《评点资治通鉴》版本,此二家皆思想者,吾今一并览之。至今日仅读四卷耳,于船山先生之教诲未尝闻也,盖先生之品评乃自始皇起;于主席之教诲也仅二三条耳,然倍感主席之视角之独到。如主席之于商鞅立木为信之故事,主席非独见商君之苦心,犹见民智之未开,此吾所未见也。又如主席言苏秦张仪口舌未淑,其目不昧,吾亦有所感,然未出适言以道明。今仅就此四卷,发吾之感慨耳。
此四卷从周威烈王开始到芈八子出场,期间风起云涌,豪杰之人辈出,真乃大景观大造化也。晋国智氏立了有才无德的智瑶,虽不可一世,然终究被韩赵魏三家所灭。此事真可以作为有才无德者的警示,才德之争古已有之,都云才在德先,我迄今才有切身体会。无才者造恶有限度,有才无德者造恶之力有余,其毁灭性也广大。无才少德者,庸庸碌碌蹉跎一生,虽浪费好时节,一事无成,然亦无大害,既不害人,也不害己。如智瑶一般先是害人,终究害己。德才兼备者,寥寥无几,即使功成名就者,未见得是德才兼备完美之人。德广才亏者,以广德聚贤才,不以一人之力,而成一人之功。司马温公之评点,入木三分,反观自身,终究碌碌无为者,混得个不害人,不害己,此生足矣。
周天子分封韩赵魏,前者我只知其乃战国之发端耳,读《通鉴》方知此乃周天子之败德坏礼之举。前者我只知论语云:名正言顺之道理。今乃知名与礼堪堪不可自废耳,由此明白,古人为什么如此看重名节。上示下无礼,下承之以示下下,故而礼崩乐坏,纷乱不休。然则或曰:三家势力庞大,周天子无奈何也。岂不知三家亦无奈何天子也,天子虽暗弱仍为天下主,今天子讨好叛乱的大夫给他们加封为诸侯,自坏礼教,真是做了一个不好的示范啊。当时虽没有陈胜大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是我想当时的实力派内心都有这样的想法和共识:只要有人有地,人人可为诸侯,人多地广,天子必来封侯。争人争地,互相抢夺,君不君,臣不臣,岂有不战之理。
彼时我只知道苏秦身兼六国相印,深为其口才折服,《通鉴》亦有其劝说列国之语录,然则,读《通鉴》方知,其德行实在不敢恭维,与人主遗孀私通,进而为了保身而再度游说,终究死于争宠事情上。就这点智商,竟然还值得张仪折服,从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上看,张仪的智谋,岂止是苏秦可比,只不过张仪处在落魄的境地,需要苏秦的金钱来给自己争取机会,才不得不说:"苏秦智慧在我之上,我在他的计谋中都没觉察到,只要苏秦活着,张仪就不会给秦王出计谋。"我看《通鉴》中苏秦尚在,张仪的计谋使用了不知多少了,可见张仪的那番恭敬的话,也只不过说说罢了,当不得真。再来说说张仪,张仪真是厉害啊,我甚至在想如果我是某某国的国君,会不会也被张仪这张嘴给忽悠得不知东南西北了。现实中也有不少人能够口吐莲花,每句话都能说到你的心坎里,从此后,但凡见到这样能让你中意开心的人,可真得长个心眼儿,仔细分析他的话的目的,他的表情,他的心机,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不可忘记啊,否则,如楚怀王一般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再有商鞅辅助秦孝公,真是天赐给秦国一个好好的机会,我们现在叫做战略机遇期,商鞅变法的时候正是列国交战正酣的时候,秦国可以独善其身,坐收渔利,比较当今的时代,中东混战,大国博弈,欧洲经济一落谷底,美国经济复苏乏力,且有卷入战争的潜在威胁,中国周边虽有东海南海之危机,但终究不影响内陆的促增长调结构,与当时的秦国应该一样,赶紧加快改革,富国强兵,即便几十年后不能像秦国一样单挑六国,也能在世界格局中独领风骚。在关注近年来中国的外交也无外乎连横与合纵,中国合纵,我们乃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意见领袖,连横乃与英法德澳等美国盟友一一签订各种协议,力求打破美国的合纵孤立中国政策。
看看史书真是好,难怪有人讲读史可以明智。习主席也曾说过:古老的中国文化会给我们当今治国理政提供参考。
历史剧《芈月传》上映,正巧我读到《通鉴第四卷》宣太后立昭王故事,且看且读之,必然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