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1500字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读《瓦尔登湖》有感

  ――感知自然,回归自我

  李季萍

  前些日子,读了梭罗的《瓦尔登湖》内心有所触动,《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两年与大自然水乳交融的生活情景,《瓦尔登湖》是梭罗回到文明社会后的作品,其中透露着梭罗作为一位哲学家从未停止的思考,他思考社会、思考人生、思考物质、思考欲望。在这两年中,梭罗住在瓦尔登湖岸上自己建造的木屋里,靠双手养活自己,沐浴着与大自然水乳交融的风光,感知自然,重塑自我。

  在大自然中享受灵魂的洗礼,这也是古今中外众多仁人志士的精神追求。

  东晋末,南朝宋初期的陶渊明,历来被称为“田园诗人”,他深感官场腐败而归隐田园,他赞美劳动淳朴生活和大自然的优美、恬静,这与梭罗又是何等相似。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热衷于劳动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心灵追求在他的《桃花源记》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桃花源也正是陶渊明的理想社会,哪里单纯、美好、和平,人们淳朴、真诚、热情,而且也不会被外界所污染。陶渊明渴望在大自然中、在劳动生活中达到心灵的重塑,这样一个美好的境界蕴含着陶渊明的精神追求,在大自然中感知自然,在感知自然中重塑自我,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在。如苏轼《浣溪沙》中的“簌簌衣襟落枣花”,或许是苏轼的心灵写照吧。簌簌飘落的枣花,萦绕在村子上空的缫车声,还有那古柳下穿着牛衣卖黄瓜的农人,比起城市的喧嚣更温馨、更祥和、也更清新。正如苏轼这样豪放派开创者,也渴望心灵的安定,或许,这就是人潜在的本性,在心灵被自然触动时才表现出来,才发觉,这才是内心真正向往的,只是被城市的喧嚣与灰尘蒙蔽的太久了,然而,人终究是自然的产物,离不开自然,在自然中发现自我,重塑自我也就成了人们的最高精神最求。

  无独有偶,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性情狂傲,因而仕途坎坷,他常常放浪山水,探齐揽胜,他的诗歌贯穿着清新、自然、恬静的韵味,保留着自然的本质。他寄情山水,将整个身心都融入到了自然之中,汲取天地之灵气,再加上本就狂傲的性情,反而更好的感知自然。自然与他狂傲的性情相互融合,于是便出现了清新恬静的诗歌,所以说,在感知自然中重塑自我。

  其实我们身边这样的人也不少,我一位要好同学的一家,每周必抽出时间外出,去的地方也并非著名景点,都是自然气息极其浓厚的,没有经过人工开发的或是开发力度很小的地方,假如时间紧张就回乡下奶奶家,体验乡村生活乐趣,也许就是因为与大自然长期接触与深深的感知,他本人才充满了活力与灵气。大自然的熏陶才是入心入骨的熏陶,润物细无声的塑造一个人。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坚守住自然的底线呢?多少人随波逐流,一生忙忙碌碌,追名逐利,也不过荣华富贵一时,终究也只是一座坟墓,在世所追逐的金钱与名利也无法带走,两手空空而去,又有什么意义?而有的人一生辛苦操劳,忙碌奔波,又能得到什么呢?梭罗说过这样一句话:“多余的钱财只会带来多余的东西。”人生确实如此,再多的钱财,在人离世后,也只不过是一些多余的东西罢了,于在世的人而言,亦是一种多余,何苦呢?倒不如在自然之中塑造自我,让身心都得以放松。

  所以,我觉得每个人是要感知自然,重塑自我。

  感知自然重塑自我,要安下心来,心无杂念,亦心无旁骛。

  读过一个故事,一个公司老总,其公司破产后,他对属下职员说,他会重振旗鼓,要他们等他。后来,职员们一个也没见到他。突然有一天,他把曾经的属下们召集起来,又开办了一家公司,事业蒸蒸日上。一次聚会时,一个属下问他,中途不见的那段时间在干什么?他笑笑说:“在山林里面,每天什么都不去想,呼吸新鲜空气,在大自然中思索,每天晚上睡前反省错误,滋养心灵,仅此而已!”

  感知自然,重塑自我要心到,心灵是最重要的。陶渊明的《饮酒》中有这样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身居闹市,却内心宁静脱俗,追求精神上的近距离自然,而并不是居所的偏远,重要的是心灵的“焦距”。

  若心神不定,身处自然却想着物欲,必然不能真正的感知自然。平静下心来,全身心地聆听大自然的物语,长期的坚持才会真正地感知自然,重塑自我。

  于我而言,感知自然,重塑自我亦十分重要,每周挤出时间到自然里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安下心来沉醉在心灵与自然的一次次碰撞,让身心得以陶冶。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