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需要力量
――读《下乡养儿》有感
彭凤
这个故事我完整地读了两遍,第一遍完全被这个另类的亲子故事吸引,很为他们夫妇着急,有时甚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第二遍,我觉得非常感动,冯丽丽诚实的表达,让我看到她如何努力挣脱自己内心中的阴影。
偶然在微信上读到著名童书出版人三川玲老师写的序言,有句话深深吸引了我――“这是一本我们从来没见过的那种亲子书……这是一对有社交障碍的夫妻,带着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
果然,一口气读下来,我深深地沉浸在书中。更曾一度被这两个不得不下乡养儿的爸妈气得不行,恨不能冲到他们面前,摇醒这两个善良又软弱的家伙。
事情从天天(作者冯丽丽的女儿,也是本书的主人公)无法适应幼儿园生活说起,接连换了四五个幼儿园,小女孩一直在无法适应的焦虑中度过,好不容易挨到了小学,焦虑更甚,每天回来都哭,晚上不敢睡觉,甚至到了走到校门口就身体僵硬、脸色苍白的地步,只好退学。
退学的日子对全家人来说都不好过。为了陪伴退学的女儿,冯丽丽夫妇辞掉全职工作,做了编外校对员,竭尽全力陪伴女儿。天天常做噩梦,不敢睡觉,常常要玩到疲惫才睡,一家人的作息渐至于黑白颠倒,冯丽丽夫妇二人也日渐消瘦。
就这样过了整整一个冬天。有一天,冯丽丽丈夫戎先生的一位朋友――乔老师的电话,把一家人从困境中唤醒。乔老师建议他们搬到她家附近的农村租住,这样天天可以种菜、养鸡、养狗,有事可做。她也正好请假在家休养,可以帮些忙,也可以做些指导。就这样,两夫妻开始了“下乡养儿”的生活。
他们到了乡下,租了一位大妈的房子,有菜地,可以自己种菜,大妈送了天天一对兔子,天天还养了一条因长久不见人格外胆怯的小黑狗。日后,家人渐渐把家具添置得齐整些,还买了小羊小鸡小鸭小鹅,有了在乡下过日子的味道。
接下来,作者事无巨细地记述了他们在农村生活的点滴。而正是在这一段段忠诚、细致的叙述中,这对夫妻和他们的女儿天天存在的问题暴露无遗。
一开始天天做任何事情都要爸爸或者妈妈陪着,哪怕是去给小兔子捡菜叶,甚至逗小兔子玩耍。她不敢一个人去买东西,不愿意一个人去拾柴禾,去小伙伴家看电视也要妈妈陪着,她的内心异常脆弱,比同龄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陪伴。农村里的生活和城市大有不同,照理,城里的孩子应该会很好奇,但是天天对于新鲜事物不像一般的孩子,她的抵触和惧怕远远大过于好奇。冯丽丽也知道女儿的这个问题,她在文中写道:
“每当这个时候,我心里都非常难受,这一直是她的问题。从小就怕这个,怕那个,上学怕老师,怕批评,在家怕噩梦,怕生病,甚至怕死……好像她没有一点力量,任何一个微小的挫折都能把她压垮。”
书中几次提到天天内心缺乏力量,是的,缺乏力量,无力面对生活,害怕新生事物,极度依赖爸妈。她的知识和头脑在正常地成长,内心的力量却如同新生儿一样弱小,因此神经异常敏感和脆弱,她没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和好奇,反而装满了焦虑和恐惧。
这样的性格可能有遗传的原因,但从两夫妻和孩子的相处方式来看,后天的家庭教育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两夫妻过分在意孩子的心理,生怕孩子受到一点点伤害。天天遇到一点事情,两夫妻就大惊小怪自己先紧张起来。在这个小家庭,几乎不存在教育方式,只存在相处方式,当然相处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我要表达的是,这个家庭中父母和女儿是完完全全平等的,父母几乎没有一种要去教育孩子的意识,甚至,很多时候是女儿更有主导权。这其实是一对非常善良而且内心极其细腻敏感的夫妻,他们尊重孩子的任何想法,照顾孩子的细微情绪,体贴孩子的点滴感受。天天刚进幼儿园时不适应,他们很快就给她换学校,每一次不适应就换,结果依然糟糕;天天不肯进小学校门,他们就拉着她回家,最后办了退学;退学后,天天怕别人笑话她不上学,周一到周五不敢出门,整天待在家里,他们就双双辞掉全职的工作,做着编外校对员,打起精神,努力陪她玩;天天害怕噩梦不敢睡觉,他们就陪她玩到困。在乔老师介入到他们的家庭教育中来之前,女儿天天的情绪和感受就是这个小家庭的行动指南,这种过分的尊重和体贴就变成了无原则地顺从。一味地顺从孩子,并不能让孩子成长得有主见,孩子反而会因为缺少有力量的父母的引导,看不到自己成长的方向,内心会越来越恐慌。书中没有谈到天天上学之前的事情,但是可以推测,他们与孩子一贯的相处方式就是这样,而这种相处方式从刚出生到上学,已经积累了六年,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很多读者在读这本书时,都会为这对夫妻着急上火,我想原因主要在此――正是因为他们过分地呵护照顾,让他们的女儿成长为一个内心没有力量的孩子。而他们之所以会这样做,根源则在于他们自己的性格。且看书中提到的几次大的冲突事件,在冲突中,往往最能够看出人在个性上的弱点。
天天和东东、王德、阳阳等孩子一起玩打斗游戏时,因为王德、阳阳玩得比较野蛮,喊打喊杀,冯丽丽竟然吓得“心惊肉跳”。戎先生回来得知此事,“也很担心”,两人为此还“谈了半天,最后决定,两个人至少有一个人要时刻陪着天天,以防万一”。小孩子之间玩一场激烈的游戏,两个大人竟然紧张成这样,与其说是他们对女儿的保护,不如说是他们自己缺乏安全感。
哪怕是天天和礼貌善良的东东玩耍,两夫妻也有不放心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东东调皮故意学天天说话,气得天天不知道怎么办,冯丽丽的第一反应是想出去教训一下东东。戎先生用温和的方式对东东讲道理,希望他不要这样做,东东淘气劲上来了不肯罢休,天天急得哭起来,冯丽丽愤怒到“想冲出去狠狠地揍东东一顿”,戎先生阻止了她,但他劝止不了东东,一家人只好把门窗都关上,“痛苦地忍着,坐在屋里不出去”。这样一次儿童玩耍时极为常见的小冲突,天天完全无力应对,两夫妻也一样无力应对,三个人的无力应对之间是否有某种联系,读者一望便知。
如果不是乔老师的介入,不知道这个小家庭还要在无助和无力中跌跌撞撞行走多远。乔老师在具体事件上指导他们该如何处理,告诉他们“父母的责任是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照顾她的身体”。而帮助孩子成长落实到家庭教育中就是不要为孩子代劳,遇到困难不要提前为孩子扫除障碍,具体来说,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就让她自己去做,让孩子学会承担,学会独立,学会一个人去承受风雨。这些话听起来非常耳熟,并不是新鲜的观点,但是难处就在于怎样做到。乔老师高明的地方在于,她能自然捕捉到生活中的种种教育契机,看穿一件事对于孩子的真正意义,这种高超的职业敏感性和执行能力让我非常敬佩。
乔老师引导天天学会了做饭,逐渐让天天独立承担每天做午饭的任务。之后她会要求天天把做饭这件事做得很全面,从计划菜谱、买菜、做饭、收拾案板、洗碗、收拾厨房,整个过程都独立做下来。天天不习惯别人给她提意见,别人一说她就认为是批评,老哭。乔老师在与天天的沟通中,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做得好就真诚简单地赞赏,做得不好的地方坦率指出,让天天逐渐适应真实生活中他人的评价。天天喜欢小狗小羊等小动物,乔老师认为养小动物就要负起责任,她指导冯丽丽夫妇让天天独立照顾小羊,每天放羊,清扫羊粪,绝不能轻易抛下责任。
还有很多教育的细节,不便赘述,在乔老师细致深入的指导下,冯丽丽夫妇逐渐调整教育方法,天天也渐渐成长起来,变成了一个有力量的孩子。文末,冯丽丽夫妇决定要把他们城里的房子租出去,在乡下久住,两夫妻白天去城里收拾东西,晚上回来,差不多一个星期的时间,天天白天一个人在家里,不仅能照顾好自己,还照顾了整个家。
这个故事我完整地读了两遍,第一遍完全被这个另类的亲子故事吸引,很为他们夫妇着急,有时甚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第二遍,我觉得非常感动,冯丽丽诚实的表达,让我看到她如何努力挣脱自己内心中的阴影。这时,我对每一个人都多了一份理解,更明白教育要从观念落实到行动的不易。乔老师对天天一家影响重大,但是正如《读库》主编老六在文后的附录中所说:“天天的父母有幸遇见乔老师,是因为他们有幸没有像许多其他成年人那样自以为是、固步自封,他们能听得进去别人的话,能认真地检讨自己,有不依常规付诸行动的勇气。”
这些便是这本书对我的启发,愿下一个读者――你,也能从中获得智慧。
(作者单位: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