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拜读《周易》有感
悠悠五千年,历史老人用沧桑之手、岁月之锄,耕耘了多少伟大与不朽?
峥嵘岁月稠,时光巨轮用淘沙之浆、乘风之帆,筛选了几多珍珠与瑰宝?
五千年前的某个夏日,碧空万里,生机盎然。一位奇异伟岸的智者,在松软的黄土地或者是挺立的黄土墙壁上,用如椽之手抑或是一支细细的柳条,划下开天辟地的一个简单符号,人类历史一画开天,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从此诞生。
上下五千年,悠悠未了情!《易经》经上古先贤圣人不断升华完善,最终形成《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三个版本。历史的可贵之处在于优胜劣汰,历史的残酷之处同样在于优胜劣汰。中原文化的发展加上周文王推演和孔子的诠释,《周易》从八卦发展到六十四卦,成为中华文化之源,而《连山易》、《归藏易》则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留给我们的只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无尽遗憾。
相对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辉煌灿烂文化的衰退,中华文明之所以保持一枝独秀,历久弥坚,与她虚怀若谷、兼容并蓄的民族文化性格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周易》如同一泓汩汩而流的清泉,涓涓不息,以自强不息的生命之水浇灌了中华文明的主干支流,以厚德载物的容纳气度,培育滋养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基因,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大道之本。
从先秦以来的诸子百家争鸣,到汉代之后儒释道三家的聚散离合,争奇斗妍的各家学说经常是华山论剑,各持一端,互不相让。但不管哪家思想,面对《周易》时都无一例外地心悦诚服。孔子五十研究《周易》,留下“韦编三绝”的经典传说;老子师法《周易》,写下《道德经》这一千古绝唱。儒家也好,道家也罢,《周易》成为他们共同尊崇的经典,儒家尊之为“群经之首”,道家尊之为“三玄之一”。直到现在,中华文化主干之争中,“儒家主干”论者坚持认为《周易》归儒,“道家主干”论者则千方百计找出《周易》属道德理由。一本书几乎被扯成了两半。就连源于古印度,兴盛于中华大地的佛家学说,也在中国化的进程中大量接纳了《周易》的思想,从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各家学派尤其是对中化文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并融入民族性格的儒释道三家的共尊,奠定了《周易》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基础性、奠基者的地位。
《周易》,这位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闲庭信步的老者,何以受到如此尊崇?
《周易》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既能囊括宇宙、贯通古今,又能形象具体、简单明了。正所谓“大道至简”,《周易》用简单的阴、阳两个符号为载体,以天、地为支撑,以风、水、雷、火为要素,以山川、大泽为串联,演变组合成六十四卦,从宏观上描绘宇宙变迁,从微观上关注个体发展,讲述了万事万物的孕育萌芽、成长发展、刚健有为和起承转合等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几千年前的古圣先贤们,在纷繁复杂中抽丝剥茧,在洪荒宇宙中冥思遐想,在天地玄黄中灵光独显,用最简单、最直接的符号方式形象地诠释了浩瀚的宇宙,莫测的世界和多变的人生。
《周易》的平凡之处在于其“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周易》之道是平凡之道,人不分高低贵贱,地不分天南海北,在一呼一吸之中,在一举一动之间,在一草一木之上都真实存在,须臾不离。《周易》中的“守正”思想,告诫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定位自己;“中孚”思维则倡导诚信做人的理念,强调真情换真情,挚信换挚信的重要;“中和”观念更是提出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自然界万事万物之间和谐顺畅、适度自然的共处之道。这些论调,即便是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依然是万事万物遵循的准则,有一些甚至上升为国家意志或者成为国际共识。因此,《周易》既有居庙堂之高的庄严、典雅,又有处江湖之远的自然、质朴,从诞生到现在一直受到各行各业人士的追捧,尽管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那只是认识程度不同罢了。
有人说,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只是有形的物质之谜,而《周易》则是无形的精神之谜。《周易》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地方,也许也正在于此。千百年来,从儒释道大家到巷闾平民,读易、研易、解易者不少。近现代以来,不少国外科学家也加入到了研究《周易》的行列。浩浩荡荡的队伍,集思广益的研究,终究不过是盲人摸象,始终没有人能触碰到《周易》的全貌。卜筮之书、哲学之书、历史之书、科学之书等等论调不绝于耳,但最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谁也没法准确定位,只得以“百科全书”姑且定位。最为神奇的是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在研究中发现六十四卦符号竟然与二进制原理完全吻合,从而发出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发现了计算机原理的惊叹!每个研究者也许都能无限接近《周易》,但确实始终无法触碰到其本质与核心。这位白发飘飘的老者,经过几千年的风雨兼程,仍然童心未泯地“犹抱琵琶半遮面”,让多少人衣带渐宽、皓首白发!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许五千年前的智者,正是以这种恬淡虚静的人生态度仰观俯察,用一份从容、一份自得和一种不受限制的心灵自由,推演归纳,掘通天之渠,引天河之水,德润世间万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也许这就是《周易》本应该有的境界。
作者:冯宏伟(荣获“文化润心灵,书香沁站班”职工“读书之星”学习心得评选活动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