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死而无憾
――安宁陪护培训有感
王丹
中国人习惯性抗拒死亡。死,是一个需要避讳的词,好像不提及它就永远不会光临。可是,我们生来就要面对自己终将会死的事实。死亡犹如生命的一个句点,它属于生命,并且圆满生命。了解死亡,可以更好的活着。
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间,你要用它来做什么?
4月9日上午,我参加了慈燕团队组织的一场少儿安宁陪护培训。最初加入安宁陪护小组仅仅是对临终关怀这件事感兴趣。以前听说人在死亡之前总有各种遗憾,那么聆听即将死去的人的遗憾,是不是可以让生活过的更精彩?后来才发现,安宁陪护小组并不是做临终关怀的团队组织,而是针对儿童做的舒缓治疗志愿服务。
所谓舒缓治疗,大意是希望生了重病的人,可以通过医生给与止痛治疗,志愿者陪伴进行精神支持,以及经济支持,使患者在患病期间过的像正常人一样舒适且有尊严。虽然接受舒缓治疗的小朋友并不绝对是即将死亡的小朋友,但多数已经走到生命的末期。
培训中,周医生提到她与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的对话。女孩说:"我还这么小,还有那么多事没有做,那么多的好吃的没吃过,我觉得非常遗憾。"这话从一个孩子嘴里说出来,多么令人心碎!
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三天,你要用它来做什么?
也许是因为参加了安宁陪护小组,开始对死亡的话题格外感兴趣。曾搜集一些经历过鬼门关的人的资料,开始发觉,了解死亡的人才能更好的理解活着的意义。
生命只有一次,当死亡来临时,你会有怎样的遗憾呢?
李开复经过癌症的洗礼,发现自己曾经只顾追求工作,追求效率,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亲情,同时他也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关怀具有巨大的鼓舞作用,于是痊愈后的他决定放慢脚步,把工作移交出去,更多时间用在家庭和公益方面。
常常提醒自己终将面对死亡,可以剔除生命中繁冗的杂物,而使我们看清对于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这样的生活方式,大概能够让生命更饱满,更精彩吧。
前几天看到Selina在《开讲了》里面谈到那场几乎毁掉她的爆炸事故。她说她曾对她的爸爸讲,她怨恨他的爸爸每天都说"感恩"这个词,她那时处于人生的低谷,她一点都不感恩。但是当她经过所有苦难之后她才变成真正懂得感恩生活的那个人。她看到无数粉丝,认识与不认识她的人都在为她祈祷;她看到父母与朋友在她身边支持她、照顾她。她虽不幸,在事业最如日中天的时刻遇到了生命的重大变故,险些丢了生命;但她又那么幸运,在她恢复后,她出的第一首歌叫做《爱我的每个人》,她在歌里唱到:"谢谢你们,爱我的每个人/让我努力后可以谢谢自己很坦诚/会想不通 或绝望到躲开/但你们做的 总让我想坚强负责任/为了爱重生。"
认识死亡,让我们更加深入生命,尊重生命,自己的以及别人的。也更珍惜活着的每时每刻、每分每秒。
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三小时,你要用它来做什么?
前几天看到陈文茜在微博上推荐一部电影,叫做《最后一堂课》。讲的是作为女儿,怎样从抗拒到接受一个82岁高龄的母亲,决定为有尊严的离开人世而选择自杀的故事。故事改编自真实事件。事件中的母亲一生热衷公益。她认识到死亡是活着的一部分。死亡也要和活着一样有尊严。
这也让我想到慈慧安宁陪护小组的理念――让患者在生命的后期活得有尊严,不留遗憾。满足患者最后的小小愿望,也是对留在这个世上的生者最大的宽慰。
向死而生,正面死亡教会了我们更好地生活,珍惜每时每刻。要知道,你所浪费的今天,正是昨日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