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潢真人朱载》有感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读《天潢真人朱载》有感

  ――"学有所专,乐趣和贡献同在"

  程轩然

  2015年12月20日,范老师在微信"朋友圈"发帖说起了她中午受邀参加中国科学院自然科技史研究所研究员戴念祖老师发起的聚会一事。其中说到:"戴老师是《中国物理学史・声学史》的作者,在这本书中有对琴律做过专门的介绍,在戴老师的另一本著作《天潢真人朱载》中言出有据地对朱载的科学艺术成就做了详细的介绍。"朱载是《琴与诗书同行》明朝琴学史中琴乐律部分介绍的一位重点人物,是我们学习琴学理论的必学内容。看到老师推荐,当晚即网购了此书,准备读读,也就促成了写作本文的因缘。

  我大概花了一天半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了,当然看不懂的部分草草的带过。戴老师写的这本传记,读起来特别有趣味:开篇由明史的社会背景与皇族的宗藩分封制说起,继而引出大环境下的小环境,即朱载的家庭;然后描述朱载的生长环境,受过的教育,一生的著作及成就;紧接着是详述"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创建过程和为验证其理论自制乐器以及音乐艺术方面的种种实践;最后的一个部分,着重介绍了他在其他领域的专业研究与成就,如舞蹈诗歌绘画、天文历法、数学计量等。此外,在总结的部分,戴老师介绍了朱载创建的"新法密率"在中国和西方音乐界的历史延续和影响。

  书的结构已经引起了我极大的读欲和兴趣,因此我读起来也比较专注,几乎一口气读完。读后大感"好有感触,好有收获".主要体悟有以下几点,特来分享:

  (一)礼治秩序"古往今来",由政治制度中的"礼"看琴事礼仪学习的乐趣

  封建帝王为巩固自己的权力,削弱其子弟势力对自己的威胁,建立宗藩制。明成祖朱棣谋反成功后,为防止其他藩王效仿,便制定更为细密的宗藩管理条例,以便更好地监管和限制其他藩王的自由。制度由人制定,而服务于人。从大的宗藩条例到细致的王府管治、营建与乐制,无一不体现着"礼"的延续、完善和规范。从书中介绍的明史宗藩条例与分封部分来看,"礼制"到"礼治"的脉络清晰可见。制度一旦确立,管理职能部门便各司其职。由管理一个国家到管理一家公司,乃至管理一个家庭,"礼"不可或缺。"礼"是规范,同时也是特色,是无形的精神传承。

  由此联想到我一直学习的琴事礼仪之事。从我学习古琴理论部分开始,在课本《琴与诗书同行》先秦琴学史中就有专门的一个纲目:"琴事礼仪".这贯穿了整个琴学史的各个历史时期。《礼记・曲礼下》说:"士无故不扯琴瑟";秦汉时期,蔡邕在《女训》说:"舅姑若命之鼓琴,必正坐操琴而奏曲……";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杂艺》中提到:"省于梁初,衣冠子孙,不知琴者,号有所阙……";孔子也讲:"礼崩乐坏".我能切身感受到,"礼"的规范和应用的领域随社会发展已日渐式微,比如族谱、习俗、家规等。范老师偶尔也会聊几句她家的家规,如她小时候开始就耳濡目染和践行的自家的规范,比如"早餐要吃一个鸡蛋,晚餐不吃肉"等等。由此,我开始重新审视琴学礼仪的部分,并在阅读《周礼》、《礼记》时重新端正了态度,不单单当做冗繁好似"没有用"的史料来看,反而增添了很多乐趣,对"礼"增加了很多理解和敬意。

  (二)内因外因"相得益彰",由朱载的人生历程看"为学"的态度

  朱载自小聪慧,喜欢数学、音乐,七、八岁便能作诗,少年时代便熟读了《诗经》、《乐府》等名篇。优秀的人士往往天赋异禀。这在我学习琴史时,看到一些琴人中天资聪颖者居多便是例证。天资总要与后天自己的努力相结合,才能有所作为。除此朱载自小还有纪善、保母、父亲、岳父等长辈的教导。但此后在朱载 岁时其家庭因受政治牵连,家道中落。"筑室于王宫门外,居土屋,睡草茎,席藁独处17年",他依然"专心攻读,乐学、律学、算学亦为其研读".他的一生所学广泛、专注,成就显著。开创了多个世界第一:第一个给出了了十二平均律的严格数学表达;第一个创立"舞学"一词,并为此拟定"舞学十仪目录",绘画舞谱和制定人舞的"四纲八目";第一个测定水银密度;第一个用珠算开十二次方;第一个解答了已知等比数列的首末项和相数及如何求解的其他各项方法。他有着科学家的逻辑缜密和实证精神,又有着艺术家的才情和创造力,文理兼收。他用几何思维和绘画技能绘制"混元三教九流图",构思可爱。他为著作《律吕精义》和《律学新说》所绘制的插图古钟、铁斛,立体感十足。

  看到朱载丰盛的一生,在不胜叹服的同时,也深深思索何谓"为学"的态度。学习――需要专注的一门深入,更需要有实证精神,才能尝到学问真正的价值和乐趣。我在学习琴乐律的部分深有体会:由自己学习时的不懂到懂一点点儿;由看到数学、物理基础好的师兄妹的"比我懂",到自己急躁,迫切的请教,想懂得更多;再到今天一点点的"懂的多了一些",慢慢的体会到了乐律的"重要和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一个深夜,因为又感觉明了了一些,又开始重新翻看范老师撰写的同等重要微信公众平台的一篇文章《以秋风词为例验证乐律学的基础概念与基础规则》,加深了对"借调"内涵的理解。常常是好似有了新的体会,或是会了一点儿,就再回去重温一下课本或者老师和几位师兄妹发表的一些文章,也因此觉得乐趣和学习的信心更多了一些。这大概也是孔子所讲"温故而知新"的奥妙所在吧。

  (三)"七疏让国"笔底生花,由戴老师著作的语言美看《琴与诗书同行》的学习

  戴老师的写作从大笔墨的历史背景入手,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所要介绍的内容完整,章节连贯,主次分明。在读到朱载因让国而呈写的奏折和为修订历法而屡次上疏的内容里,看到他为表达自己想说的内容而设计的语言思路。引经据典,层层递进,有中心思想,有段有句的次第衔接。忽然觉得一篇文章的写作,都应有文法的规范,不能想哪儿写哪儿,没有头绪。而这种文法的规范也应在各个需要文字表达的场合出现,比如各式演讲、比如只写一段文字也应有各种遣词造句之间的主次安排。而这大概就是语文的魅力、汉字的魅力吧。中国是汉字的创立者及使用者,在我学习琴学史的同时,诗歌、文字史也是必学的内容。古琴减字谱的创立也是受汉字造字法和书写结构的影响,从一个音的减字谱看,指法表达清晰,复合字结构鲜明,其延续使用至今未曾改变。

  文字和大纲在书写文章时的实用性、必要性和美感在阅读这本书时,也是深有体会的。回想起《琴与诗书同行》各朝代的各章节,也是结构鲜明。虽然之前学习时也知道这样的编排,但如今对于结构的重视度也因理解的更多又加深了一层。我开始把这种结构的领会应用在平常的看书中,刚好最近一期的学习是唐五代史的述评。我先通读完述评的所有内容,然后开始分段整理,总结各大段的段落大意,再填进去具体的明细阐述内容。发现竟然能清晰的记忆主要内容,也能有主次的表达,即上课时的复述。我开始牢记并尝试应用这个虽从小学到大,但仍然后知后觉的知识点。这篇读后感,即是应用的范例。

  结  语

  有一次看一部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里面介绍了一位诗人周梦蝶。他说起应诺给一位朋友写诗的一件事,虽然只有几句几个字,但却是花费他好多天"呕心沥血"的一篇写作。我尤其记住了"呕心沥血"几个字。以致在今天我若有所悟结构的意义时,而迟迟不敢下笔,却懂得了要更加慎重、严肃、认真的对待一篇文章。

  最后,感谢戴老师的著作带给我的收获,感谢范老师点滴的教导。

  学习,永远在路上!

  同等重要古琴教室琴友程轩然于二○一六年一月七日夜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