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的新革命》有感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为创业者立传,为时代著史

  ――读《中国的新革命》有感

  西西

  如果不是因为最近一年工作在中关村,我想我不会拿起这本《中国的新革命》,因为它还有另外一个副标题《1980-2006,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但是,从翻开扉页那刻起,却再也不愿意放下。在岁末年初最忙的时候,看得欲罢不能、心潮澎湃,忙里偷闲、断断续续地用了大半个月囫囵吞枣了一遍。

  这一年里,每天上班,我会从西直门外大街坐公交车,在白石新桥右转,一路往北,经过中关村南大街,穿过四通桥,然后继续往北驶过中关村大街,直到海淀黄庄下车。有时候道路畅通、上班尚早、天气适宜,我还会继续坐车往北,穿过北四环,到中关村北大街的一些著名学府去逛逛。我是这个城市的新移民,在到村里工作前,我对中关村的印象不过是手机、电脑、光盘聚集地,所以若非《中国的新革命》,我不会知道这条全长9公里,被分为中关村南大街、大街、北大街的三条路,原来叫做白颐路,也即是从白石桥到颐和园的道路。而全书的起点,就是从白颐路开始。

  《中国的新革命》一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白颐路(1980-1988),试验区(1989-1998),科技园(1999-2006),这是按照中关村的发展进程来区分的,也是贯穿本书的几条线索之一。另外的线索还包括科技的进步,例如书中将1988年定义为汉卡年,1996年定义为微机年,2000年则定义为网络年。对于一个完全与IT绝缘的商科生来说,我觉得作者对科技进步的三个阶段的定义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又时代鲜明。当然,蕴含在科技进步之中的新技术开发、新技术应用和新技术贸易,也在书中草蛇灰线、绵延千里。

  作者将村里的几代创业者也进行了区分。第一代创业者爱谈"下海",包含着一种挣脱传统的喜悦和惶惑,而"陈春先、万润南、王选、柳传志、倪光南、段永基代表了中关村的第一个十年",这些人绝大部分出自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他们用自身掌握的科学技术和那不惧一切的"野心",唤醒了中国人多年以来饱受压抑的激情;同时作者也尖锐地指出:"电子一条街"的早期历史在本质上并非技术革命,它是一场地道的商业运动,同时这10年的电子一条街,也不过是一部关于团体与个人、管制与对抗、严密组织与自行其是、合法与非法、忠诚与欺骗、流血流汗与强取豪夺相互交织的故事,而那些怀抱科技创新宏图的人,一旦进入这条马路,也不得不把自己的智慧和热情转移到商品买卖上,但不可否认,就是这条马路上的官方科研体系与冲出牢笼的"叛离者"(后来的人更多的喜欢称呼他们为"拓荒者")共同奠定了中关村在中国计算机产业的统治地位,也使中关村成为中国信息产业的代名词。第二代创业者则更多地喜欢说"创业",他们没有旧时代的重负,只有创造新世界的豪情,"王志东、杨元庆、王文京、刘迎建代表了中关村的第二个十年",而在这期间,关于"技术"与"贸易"哪个更重要一直都是中关村争论的热门话题,而作者在不知不觉中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科学家是中关村的一大特征,但是只有科学家出身的实业家才能代表中关村的灵魂",并引用了《电脑革命史》中的一句话"科学知识提供燃料,商业才是发动机".第三代创业者是来自大洋彼岸的"海龟",带来新的思想、新的技术、新的资本和新的行为模式,他们是新时代的象征,"丁健、严望佳、周云帆、张朝阳、冯军、胡晖、刘昊原、邓中翰都是其中的特别人物",还有李彦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那么大的轰动".第三代创业者比他们的前辈更幸运,因为他们可以用新的资本运作方式"风险投资"去代替老一代的原始积累,而那是很多之前的创业者倒在成功大门外的最主要原因;同时,这一代创业者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关于知识产权、技术门槛,比如微软控告亚都使用盗版软件,美国教育考试中心起诉新东方,百度涉嫌抄袭GOOGLE等等(尽管书中也提到李彦宏本人并不喜欢"中国GOOGLE"这个名词,但关于"百度的发展史简直就是一部抄袭的历史"的说法也挺有市场)。

  作者在书中列举的名字远远不止上面这些,他们这些名字中,有些为我们圈外人熟悉,有些却很陌生,但几乎都是当时业界中响当当的人物。这些名字中,有些依然还活跃在我们的视线中,有些却已经黯然陨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悄然出局,残忍而现实。他们背后代表的那些企业也是如此,太多辉煌的企业销声匿迹,太多显赫的盛名灰飞烟灭。很多当今无比耀眼的明星企业如方正、联想、新浪等,也不过是这30年盛大"乱世"中的幸存者罢了。这里面有许多的因素使他们或成功或失败,但终究,不管输赢,他们共同造就了中关村这30年的奇迹。

  中关村是全中国经济、科技变革的一个缩影,揭示出了新兴产业无比光鲜的外表之下的艰辛历程和诸多内幕,以及创业家们从一个孤岛逐渐走向市场的蹒跚而曲折的过程。作者在书中说"(中关村)成功的关键不是技术创新,而是商业敏感、组织才能、串通和利用各种关系、在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地带细心耕耘、卑躬屈膝地赔笑脸、恰到好处地拍马屁。" "很多事情,与技术创新没有关系,(w w w . f w s i r . c o m)与经济学规律没有关系,与振兴国产品牌也搭不上边,它更多的是与我们国家传统和制度中的某些东西有关,与人性之中某些阳光和阴暗的东西有关。"这些话可能有点儿以偏概全,但其蕴含的却是本书的另外一条线索,在这30年里,各层级、各类型官员的反应,以及政府从阻碍到鼓励到深度介入的一系列行为。

  在电子一条街的时代,最初的创业者被定义为了"叛逆者",他们能做的就是通过个人的挣扎实现对旧体制的突围,所以全书的第一章名为"黑夜漫漫,曙光在前",虽然有个别开明的政府官员"袒护"着这些"吃螃蟹"的"觉醒者",但整体来说,政府对电子一条街的发展是滞后的,或者还有可能是迟钝的,这个阶段甚至被作者定义为"无政府时期".经过了近8年的无序发展,1988年,政府第一次让自己的力量进入,并第一次提出了将京城西北部一片一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归入了"试验区",中关村也从此成为了一片广大领域的代名词。在政府的主导下,中关村的边界从此开始一次又一次地扩张,从一区两园到一区五园、一区九园,实际上在本书出版后,政府再一次对中关村的边界进行了扩张,最终形成目前的一区十六园。源于最初创业者的萌动,到后来政府的无所不能,所以直到现在,中关村的成长是市场本身聚集过程还是政府规划的结果,书中也无有定论。此后,为了吸引留学生归国,政府先后成立了驻美国硅谷联络处(在美国)与留学人员创业服务总部(在中关村),一座无形的桥梁横跨亚洲与美洲,为中关村源源不断的输入了人才,人才流入也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技术、新的制度,还有新的资本运作方式。作者毫不掩饰对留学生的肯定,"在过去100年里,我们国家的每一次变革浪潮,都是由留学生推动起来的,没有例外。"但是,在这次科技革命和互联网革命中,我认为,作者也并没有否认政府的推动也至关重要。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政府的定位一直是飘忽不定的。 官员们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这种定位,从长远来说,不利于成熟而健康的市场经济的建立。但是对市场经济最初的发展来说,政府的激进和无所不能也并不需要被全盘否定。书中,作者多次提到了社会各界对中关村的各种批判,但同样也提到了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中政府扮演的正面而积极的角色。作者笔下有着各种各样的人物,他们的每个名字都是真实存在的。作者也没有掩饰官员和官员之间的鲜明差异,蛮不讲理的教条主义官僚,和不遗余力推动新思路的开明官员共同在中关村这篇舞台上粉墨登场。强烈的邀功心理促使这些政府官员也许在中间多扮演的是锦上添花而并非雪中送炭的角色,同时,政府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也把一些好大喜功的企业家和著名企业送上或几乎送上了末路(具体事例可上网百度下"瑞洪大厦"、"亚都大厦"),但是,不可否认,从中央到北京市再到海淀区,各级政府总体上是摸准了时代的脉络,也为成就中关村今日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画上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管是圈地运动还是科技创新,中关村一直都是整个国家发展的缩影。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地带,中关村一直引领着中国科技创新的步伐,所谓一沙一世界,作者在中关村之外,也触及了上海、深圳以及其他科技创新的地区,而与此同时,中关村也多次被人诟病,如"中关村之死"、"中关村没落",或者中关村被取代等等,深圳的华为与上海的盛大也一直被当作中关村衰老的证据反复提及。众说纷纭中的中关村,犹如一个永不失斗志青年勇士,有独领风骚的荣光也有短暂的消沉,但大起大落中始终与中国的改革紧密相联。《中国的新革命》是一篇纪实文学,它既是一部中关村发展的"通史",是最快速的了解中关村历史的"工具书",又是一部以中关村为背景的中国IT发展史(或者可以更具体化为IT民营企业发展史),将中国社会的变迁投影于中关村里,以一村看中国社会变革,进而解读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虽然距离此书的出版又过去了10年,但书中的一些理论和结论并不过时,那些字里行间或多或少的能够让我们在10年后依然感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实际上,从书中的每10年一个代际的规律来看,在这之后的10年,中关村从科技园华丽变身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由国家层面提出了中关村的战略高度:"应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如果"白颐路"、"试验区"、"科技园"、能对应"汉卡年"、"微机年"、"网络年",那么在一定程度上"示范区"也可以对应"互联网年",而关于大数据、互联网思维、云计算、物联网,也成为了新纪元的热门词汇。而在书中似乎被遗忘,或者说很少提及的金融也被提上了重要的位置,在部委层面第一次提出了要将中关村建设成为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此后的2013年甚至被定义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在中关村这弹丸之地,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日渐蓬勃,互联网金融新型业态才刚刚起步,关于中关村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

  47万字《中国的新革命》,蕴含了新技术、新应用、新资本还有新的社会思想和价值取向,有悲剧英雄也有乱世枭雄,有审时度势功成名就的业界泰斗,也有铤而走险身陷囹圄的困境囚徒。还有那些怀揣梦想的一代又一代创业者,以及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蚂蚁雄兵".全文波澜壮阔、视野开阔、层次鲜明,同时也有着从具体人物、具体故事等细微处入手的谨慎与细致。以我个人浅薄的笔力和狭窄的知识面,很难用一到两篇简单的文章去概括。

  不过,若你想了解中关村,此书值得一阅;若你想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这书也很值得一读。如果说有遗憾,那就是对于一个关注中关村金融史的人来说,本书关于资本支持新技术、金融支持科技的着墨不多,或许并不是作者有意漏掉,而是在这最初的阶段,金融也确实遗忘了中关村,也就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这曾是"被人民币遗忘的角落".还好,我们都认识到了,愿一切都还来得及!

  若有时间,此书值得一读再读。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