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书笔记(一)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一样的童年。在大家的心理,童年都是很美好的,可自从我读了《童年》这本书我明白了每个人的童年并不一定都是美好快乐的。
小说所写的是19世纪沙俄统治时期作者童年经历的苦难。我喜欢阿辽纱。彼什科夫这个人物,他是个可怜的孩子。三岁丧父,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期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呵护,爱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故事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善与恶,爱与恨已经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十一岁,阿辽纱母亲去世,外祖父也破产可,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曾当过鞋店里的伙计,轮船上的洗碗工人,也曾在任绘图员的亲戚家里和圣像作坊里当过名日“学徒”的小佣人。无论在哪儿,他都要担负着一个孩童难以胜任的苦役般的劳动,而且受尽屈辱,饱尝辛酸,切身体会到可低层劳苦大众的非人般的奴隶的生活,开始模糊地认识到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进一步了解并更加痛恨包围着他的市侩生活,同时也发现了劳动人民具备纯朴善良、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我应该向他学习吃苦耐劳的精神。
从小我就生活在幸福快乐的家庭,家人都很疼爱我,给我一切最好的东西,我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我花着爸爸妈妈辛苦赚来的钱,不会省吃俭用,我的生活物质条件很好,但不会好好利用这样的条件。我没有挨饿受冻过。阿辽纱在11岁的时候就开始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了,靠自己的努力去奋斗。而我却享受着家人的呵护,不努力的学习,只知道玩,不懂得怎么省吃俭用,不懂得怎么去努力学习。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我不能辜负爸爸妈妈这么多年来对我的栽培,不能,浪费爸爸妈妈辛苦赚来的一分一毛。我要努力的学习,我要更懂事点,将来要好好的孝顺他们。
它讲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成长故事。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家。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为了分家不断地争吵、斗殴。一天,他把一块白桌布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阿廖沙的生活从此失去了原本就不多的光彩。但在这种污浊的环境里,外祖母的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给阿廖沙很深刻的影响,让他在悲惨的环境中依旧保持着正直,善良的心。
这部作品取自于作家的真实生活经历,不但再现了作者幼时的悲惨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残暴统治的缩影,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与社会的腐-败。
《童年》的语言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将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鲜明的表现出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它让我看到了憧憬美好生活、正直善良的阿廖沙;凶恶残暴、冷酷无情的外祖父;勤劳善良、乐观的外祖母;坚强美丽的母亲;凶狠的继父;自私残暴的舅舅们…让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使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跟阿廖沙比起来,我们的童年可是幸福得多,拥有美满的家庭,幸福的生活,每个人都能完成学业,得到家长的疼爱…有些人却身在福中不知福,不停对身边的种种不满抱怨。其实我们拥有的已经足够,一味的要求更多,不满足于现状的人永远得不到快乐。每当对环境抱有不满时,请想想阿廖沙吧,想想那双明亮的眼睛,想想那双勤劳的手,想想那颗善良的心,想想那段在逆境中永不屈服,奋力向上的成长经历,你还有什么理由怨天尤人呢?
所以,请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眼前的幸福,珍惜拥有的一切!
童年读书笔记(二)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生于俄国中部的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城,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他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工等。十六岁时,他只身来到喀山,进入了“社会大学”,在与命运的争斗中它深入俄国社会得罪底层,和各个阶层、各种人物接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从而不断的丰富了它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
1905至1907年,高尔基积极投身誉为大的无产阶级革命,1906年写成了长篇小说《母亲》。《母亲》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表现了俄国工人阶级从自发走向自觉的斗争过程,被列宁称赞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写出了他最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内容介绍: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最初发表1913年,它既是作者童年至青年时期生平的自述,也是举世公认的艺术珍品,是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的生活经历,对俄罗斯19世纪末期社会政治生活所描绘的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这一形象即是作者早年生活的写照,也是俄国人民,特别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经过磨练后走向新生活的典型。
好词摘录:
忽如其来、飘忽、兴趣盎然、熠熠生辉
好句摘录:
伏尔加河蓝色的水面上,桔红色的轮船在逆流而上,而一张张金色的叶片则缓缓顺流漂下。
我非常害怕外祖父,总觉得他的绿眼珠无时无刻不在盯着我看。
那曲子激昂中含着忧伤,仿佛是从高山奔流而下的河水,激荡在房间中。
经常有人听见了他们的歌声从窗户底下停下来看着他们,那一张张仰起的面孔让我想起没洗的脏盘子。
好段摘录:
“唉,你们这些人啊……!”他常常这样忽如其来地叹气,也不知在感叹什么。“人啊……”的尾音总是被他拉得长长的。
茨冈脸色红红地走到厨房中间,像一团火焰般地跳动起来:两手高高扬起,脚步快得让人难以分辨,衬衫抖动着,像燃烧一般发出灿烂地光辉。他放纵地舞着,仿佛打开门让他出去他就能跳遍全城!大家都被他感染,跟着他颤动起来。
歌唱中,外祖母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时而飞旋,青春瞬间回到了她的身上,令她呈现出一种鲜花绽放般的美丽。每个人都被她吸引住了。
我的感想:
作者将主人公当时所处的肮脏的环境写得很到位,在语言描写上很有功夫。使文章生动,令人身临其境,对美与丑及人复杂的感情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童年读书笔记(三)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精彩的,都是值得回味的,都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当你有了这种财富,你的一生将不会孤独。而我所要说的就是不要对任何不堪的现实失去信心,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你想想,黑暗过去,黎明的曙光总会到来。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的光明定会到来。
在假期里,我读了《童年》这本书,书里的主人公的童年是不辛的,他生活在污浊的环境里,忍受着外祖父的打骂,同伴们的歧视,舅舅们和他们的儿子的捉弄,忍受着自己的好朋友被舅舅们害死的痛楚,但他的心灵却是纯洁的。
作者资料 :
高尔基( 1868-1936 )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生于俄国解放运动的第二个阶段,在解放运动发展到第三个阶段,即无产阶级革命时期,步入文坛。他的著作有《母亲》,《我的大学》,《在人间》,《美丽的法国》,《忏悔》,《回忆列宁》,《童年》,《海燕之歌》,《底层》等。
写作背景: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早在 19 世纪 90 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 1908 年至 1910 年间,列宁到高尔基在意大利卡普里岛的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 “ 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 ! 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 !” 高尔基说: “ 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 ……” 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
高尔基在这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但揭示了那些 “ 铅样沉重的丑事 ” ,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
这个文学著作是高尔基根据他童年的生活而写成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高尔基出生在俄过尼日尼,诺夫戈罗得的一个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 11 岁走向社会饱尝了人生的辛酸。
故事梗概:
文章中的主人公也同样是 3 岁丧父,但那时他什么都不懂,看着妈妈,想起以前人高马大,骨头坚硬手劲儿特别大,打扮的利利索索,而如今却衣服歪斜凌乱,乌七八糟的,头发耷拉在赤裸的肩上,跪在父亲的旁边哭号使主人公心神不定。后来,母亲和姥姥把阿廖沙带到了外祖父的小染坊,但这时,外祖父的家业已经开始衰落。外祖父因此性情开始暴躁,经常打姥姥和孩子们,而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舅舅又经常为分家而不顾一切的吵架,使这个本来就不辛的家庭又弥漫了一层仇恨之雾。阿廖沙看到大人们巧妙的使布料变色,他抵不住心中的诱惑,自己也拿了一块桌布上了色。外祖父知道后,痛打了阿廖沙一顿,打的他失去了知觉,后来又大病一场。从经过这个事情后,阿廖沙怀着害怕的心情去观察他周围的人,还对外祖父产生了敌意。母亲无法忍受这种生活,便走了。虽然在这么悲惨的家庭里,阿廖沙却交到了朴实,深爱着自己的 “ 小茨冈 ” ,还有热爱生活,乐观,积极向上的 “ 好事儿 ” 等等的好朋友,但他们最终还是没有陪阿廖沙走到最后,纷纷离开了阿廖沙。
我喜欢文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种特殊的亲和力,她有讲不完的故事。而且她是那么爱她的子女。即使是米哈伊尔和雅科夫这两个大坏蛋,她也并没有请求外祖父怎样严厉得处罚他们。一个善良的人,又怎会喜欢在家里发生战争呢?面对外祖父毫无人情的打骂,她也是一忍再忍。在阿廖沙心中最重要的一个人是姥姥,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中。姥姥是一个慈祥最有人性的人,她总是用她的温存给予阿廖沙爱的种子。
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的是老长工格里戈里。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 “ 小茨冈 ” 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了,然而我觉得与其说是被他们害死的,还不如说是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吞噬的。
我认为他的两个舅舅是一个可怕的魔鬼,他们俩殴打自己的妻子,还天天嚷者要分家产,兄弟俩一点也不团结,两个儿子也被教坏了,搞恶作剧陷害,捉弄阿廖沙。
终于有一天,母亲终于回来了,但母亲的变化使阿辽沙感到心情十分沉痛。母亲是在一天的早晨突然回来的。开始,她还热心地教阿辽沙认字读诗,但由于生活的折磨,她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爱发脾气,经常愁眉不展。母亲再婚了,嫁给了一个比她小十岁的 “ 贵族少爷 ” ,当他们离家去莫斯科时,阿辽沙觉得心中 “ 就象有样东西严严地合上,紧紧地关闭了 ” 。
母亲再婚后的生活非常不辛,她既贫困又身有疾病,使她丧失了原来的美貌。阿廖沙在学校里被受歧视,又加上母亲对他的不公平,使他心中以经没有了爱。于是,他搬到的外祖父那里。但贫困又驱使他去和邻居的孩子一起去拣垃圾,渐渐的他跟那些一起拣垃圾的同伴有了感情,总想帮助他们。但世事难料,阿廖沙离开了学校。母亲死了,于是他把母亲埋了以后,外祖父把他赶出了家门,他便闯荡社会去了。
读后感:
这本书里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人物。这里面我最敬佩的就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她是非常的善良,慈祥。他总是替阿廖沙维护,经常挨外祖父的打,她却毫无怨言的接受,还不让阿廖沙告诉他的母亲,害怕阿廖沙的母亲担心,伤心。如果没有她,这个家恐怕早已四分五裂;如果没有她,阿廖沙恐怕早以被打死;如果没有她,阿廖沙的母亲恐怕永远也进不了这个家门。
依靠一个人 , 只能依靠一时 , 不能依靠一世呀 ! 人生的路还很长 , 需要自己慢慢走 . 人生的坎坷还很多 , 需要自己一个一个的克服 . 这样的一生才无愧于心啊 ! 面对困难时只要我想起高尔基童年的悲惨遭遇 , 那一切困难都会显得微不足道 . 我便有信心去克服。
对照文中的主人公,再想想现在孩子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衣来便伸手,饭来边张口。还有优秀的学习环境和美好的生活环境,在这么好的条件下应该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优秀的国之栋梁来回报自己的祖国,爸爸妈妈,和所有关心青少年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