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殇思读后感(一)
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现代战争不是单纯军事力量的博弈,而是国家整体实力的较量,只有通过全面深刻的改革,才能推动国家整体实力的跃升。洋务运动由地主阶级自身发起。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此不想也不敢触动封建旧根基,不能进行全局的改革。尽管购得部分"坚船利器",发展制造及重工业,但政治腐朽和体制落后以及形成的腐败最终阻碍了军事变革,导致单一领域的改革最终失败。
甲午战争的历史告诫中国,腐朽与落后是貌似强大的北洋舰队惨败的总根源。只有通过全面改革,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才能真正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甲午战争的失败中断了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势头,中国国运衰败从此加速,民族灾难从此加深。然而,正是在这场巨大的灾难后,中华民族的觉醒有了新的转折,从而揭开中国近代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新篇章。
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中国最深刻的教训就是缺乏应战准备。总是幻想和平外交,寄希望于国际调停,使失败成为必然。今天的日本,一旦突破和平宪法,就是最危险的战争信号,中国唯一的选择就是常备不懈,做好防止战争的准备。
今天,我们不仅要从武器装备、战术技术、军事思想、人才素质结构及军队编制体制等进行全面建设与改造,还要塑造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和坚韧勇毅的民族精神,加快建设一支能打胜仗的人民军队,平时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产生震慑,战时确保能打必胜。
最后,我们还应团结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一切和平力量,坚持走共同发展的和平道路。回顾人类文明史特别是甲午战争120年来的历史发展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进步大多是在和平的变革中实现的,战争和暴力不能带来真正的进步。战后,日本正是因选择了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才迅速发展为高度现代化的经济强国,日本正是和平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目前,日本右翼当局妄图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这种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行径必然引发地区不稳定。我们要团结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团体,共同向日本人民和国际社会广泛揭露日本安倍政府的真实企图,让世界认清日本右翼势力的野心,阻断日本右翼分子绑架日本人民走向战争的通道,防止日本再度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日本当政者应该清醒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趋势下,如妄图再走侵略扩张的老路,与亚洲邻国和世界为敌,必将重蹈失败覆辙。同时,个别大国也不能忘记当年因"纵虎为患"的绥靖主义而导致的惨痛教训。日本右翼极端分子的本质没有变,若个别大国再为一己私利,被日本右翼极端主义分子离间利用,纵容日本,养虎为患,必将重蹈历史覆辙的悲剧,给包括自己在内的亚太各国带来灾难。
甲午殇思读后感(二)
我们的海洋
以黄海大海战为主线的中日甲午战争,距今已经过去整整120个年头了。曾经硝烟弥漫的碧血战场,浴血奋战的北洋将士,以及耻辱的《马关条约》,如今统统化作了历史的注脚,用来诠释中华民族的又一段国难与家仇。诚然,近代历史留给了中华民族太多难以愈合的伤口,但甲午海战无疑是其中伤痕最深的一块。2014年9月,刘亚洲、金一南等28位解放军现役将领集体编著的《甲午殇思》出版,该书以一种近乎史诗的创作手法,向国人再现了那场发生在19世纪末期中日为争夺东亚领导权而展开的海上决战。
故事的叙述背景被定格在公元一八九四年,即中国农历的甲午年前后。经过洋务派三十余年的惨淡经营,战前的清政府已经拥有了实力号称当时"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和威海、抚顺两座近代化的军事港口。正当老大的中国急于在郑和下西洋500年后重新向世界昭示自己海上实力的时候,作为海军主力的北洋舰队却在骤然爆发的黄海海战中被日本海军击败,花费整整一代人心血铸造的精锐水师全军覆没,并最终导致中国固有领土台湾、澎湖、钓鱼岛列屿及其周边大片海疆的为日本所窃据的惨痛结局。
历史多次用血的事实向我们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每一场大的海战都会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不重视海权的民族注定会在海上吃亏。读书至尾章时,我似乎已然不在书外,而是正亲眼目睹致远号在日舰的火炮轰击下徐徐沉没,太阳旗于黄海水域中肆意的张扬,愤懑之情,难于释怀。上学时历史老师讲授甲午战争史,是以丁汝昌等北洋将领集体自戕谢罪作为终点的,在读《甲午殇思》之前,我对这次战争的认知也便止于此。但《甲午殇思》的可取之处,便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在战争艺术之外,探讨了后甲午战争时代的国家制度、民族性以及海洋权益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作者在书中曾写道:"我们的海军败了,后果不止是北洋水师剩余的舰艇全部被掳到日本充作敌舰,镇远舰的残骸被陈列在东京上野公园任游人猥亵,而是在赔偿了35000万两白银和割让了大片领土、领海之后,中华民族依然被历史决绝的推向了亡国灭种的悬崖之上・・・・・・"如果你对中国近代史还算了解的话,那么应该清楚我们国家在甲午战后的凄风冷雨――海战十七年后,武昌起义枪响,清帝逊位。又二十四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随之,中国饱经了八年腥风血雨的摧残,在付出了3500万同胞生命、半数河山沦陷的巨大代价后才无比艰难的取得了民族存续的权利。
"软弱丧权,退让亡国"曾在书中不止一次出现,并作为本书的叙事暗线贯穿始终。它似乎是一句开篇词,预言着清末国家的危机和败像:中国失去了海军,必然失去海洋;失去了海洋,就必然失去海岛;失去了海岛,无尽的祸患就会危及我们的国家。它似乎也是一句结束语,总结着波谲云诡的甲午风云用以警示国人:从1860年曾国藩上书清帝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到1894年甲午战争之前,中国曾经经历过34年的图强阶段,但我们最终却在与日本的黄海海战中惨败,失去了东南大片海疆,也失去了整整半个世纪民族自强的机遇;而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已然拥有了37年的发展时期,如今,我们的海洋权益再次遭到了外部势力的侵犯,在黄岩岛、钓鱼台、南沙万里海塘,在中国的固有海岛、海域。但这次,我们的海洋,已经不再允许他国任意的觊觎、蚕食……100多年前,为了那一片海洋,数千名北洋将士曾经浴血奋战、慷慨赴死,100多年后,当中国海军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在自己的领海开展例行巡视,并坚决有力的应对各种外部势力挑衅、维护国家海权的时候,我们会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海洋对于国家发展和强盛的重大意义。
海洋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空间,在军事安全、资源供给等诸多方面都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战略利益。2001年,联合国缔约国的一份文件就曾提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的论断。毋庸置疑,只有那些懂得珍视、并能有效保护自己海洋权益的民族,才有希望在未来的国际竞争当中利于不败之地,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长度,近300万平方公里海域的国家而言,保障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的责任显得尤为艰巨。中国需要海洋,因为它是居住在沿海12省、数以百万计的渔民世代赖以生存的家园;因为它是沟通东亚大陆与异域文化交流、实现货物集散的唯一航道;更因为它是拱卫国家门户、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屏障。我们的海洋,曾经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时至今日,它依旧在为国家的建设提供着无比坚实的支撑……
我们生长在一个拥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国度,捍卫祖国领海不受外来侵犯,是每一名炎黄子孙的光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海洋是蓝色的国土,是国家神圣主权的象征,不管它是一派波涛万里,还是几番浪花激荡,都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挚爱。我们拥有、珍爱,并将坚强的守护着它――属于我们的海洋!